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工业发展与英国早期现代化_农业论文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工业发展与英国早期现代化_农业论文

原始工业化时期乡村工业的发展与英国早期近代化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乡村论文,原始论文,时期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5至18世纪,是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传统农耕世界向近代工业世界转变的时期。西方史学史把这一时期称为“原始工业化时代”。在探讨西欧社会过渡动因问题时,国内外学者争议颇大,立足点人言人殊。计有皮朗的“贸易根源说”、〔1 〕波斯坦的“新人口论”〔2〕、布伦纳的“阶级斗争推动说”〔3〕、瓦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4〕和诺斯的“产权革命说”〔5〕,以及“农民个人力量说”〔6〕和“城市主导论”〔7〕等主要观点,他们在论及“过渡动因”时各执一端。毫无疑问,诸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价值,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过渡动因”的认识与思考。对于他们的观点,本文不能苟同。本文认为,英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动因在于乡村工业的勃兴。只有乡村工业才是英国走向近代化的桥梁。英国农业革命为乡村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乡村工业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经济结构,动摇了传统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乡村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变革,城乡经济的变革使城乡相互依存、协调发展,逐渐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改变了城市和乡村的面貌。乡村工业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后,英国完成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一、农业革命与乡村工业化

所谓农业革命,是指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农业革命主要指生产关系方面的变革,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因此,农业革命又被称为土地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农民土地被剥夺,生产者同生产资料逐渐分离,农村雇佣劳动力大量涌现,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和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等方面。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圈地运动。后来,西方学者E·L·谅斯(E·L·Jones)、钱伯斯(J·D ·Chambers)、明格(G·Mingay)和帕克(W·N·Parker )等人也对农业革命作过研究。不过,他们主要是从生产力方面作文章,他们认为,农业革命主要指耕作制度的变革、品种的改良、施肥和播种技术的改良、新农具的出现、新作物的引进和农产量的大幅提高。农业革命还带来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在英国,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英国的气候适合养羊。羊毛是英国对外贸易的大宗出口商品。尼德兰毛纺织业的兴旺发达,主要仰仗于英国的羊毛供应。15世纪末,英国国内的毛纺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国内外毛纺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骤然增长,羊毛价格随之猛涨,养羊业成为最有利可图的农产业。于是,利欲熏心的领主把农民世袭租佃的土地收回,甚至把小农份地和大量公用地用石墙或栅栏圈围起来,饲养羊群,大片耕地变为牧场,这就是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世代与土地结合的农民被赶出自己赖以栖身的茅舍,颠沛流离,有的展转于城乡,变成手提肩挑的小商小贩,有的在城乡手工业工场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有的则成为大农(牧)场的雇佣农业工人,有的甚至沦为流浪者。圈地运动还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造就了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级。因此,圈地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圈地运动虽然为英国的农业发展铲除了土地制度方面的障碍,但是,16、17世纪英国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却无法满足大量非农人口和工业原料对农牧产品增长的需要,因此,这些方面的革命势在必行。

首先表现在耕作制度的变革和品种的改良。唐尼逊创造了著名的诺福克方法,用轮作制代替休耕制。诺福克轮作制取得了很大成功,不仅在于它的轮种方式,而且也在于它的产生正好与使用泥灰肥料、圈地运动、农场扩张以及延长租期相同,到18世纪下半叶,这种轮作制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8〕畜牧业开始从粗放经营改为圈养, 并对牲畜进行了科学培育。如第诗莱布一个叫贝克威尔的人曾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一种“新莱谢斯特”品种羊;又有一个叫科灵的人用同样的方法培育了优良品种的牛。他们培育的这些新品种,后来推广到全国,使英国牛和羊的重量迅速增长。例如,在伦敦某市场上,在1710—1795年期间,牛的出售重量每头从370磅增为800磅,每只羊的重量从24磅增为80磅。〔9〕

第二,农具的改进,农业机器的发明。以前用12头牛拉的双轮重犁为无轮的轻型犁(只需二匹马拉)所代替。1761年,退职的法律家哲特罗·塔尔发明了播种机,它比人工播种节省种子。人工播种需要十磅种子,播种机只需两磅。后来,簸谷机也被发明。〔10〕

第三,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农产量的提高。

耕地面积扩大的来源主要是大规模的垦荒运动。17世纪英国通过排干沼泽扩大的耕地,面积约达50多万英亩〔11〕。英国中部地区的南部和东部的二、三百万英亩旷野和荒地在1760—1799年之间也被圈围起来,变为牧场和耕地。〔12〕耕作方法的改进和荒地的开垦使农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粮食不但能满足国内需要,而且出口额逐年增长,1706至1725年,英国粮食出口额为548万夸特, 而从1740年至工业革命开始时的1765年则达到9511.5万夸特。〔13〕。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刺激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生产的多样化,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养羊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这一变化的契机,养羊业的发展又带动以呢布生产为龙头的乡村工业的勃兴。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还使农村剩余劳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而将传统的自给的人均产值很低的农业中处于隐蔽失业状态下的劳动力转入到人均产值较高的工商部门中,使人均产值大幅度提高。乡村工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使游离农业的乡村人口在乡村工业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人。因此,农业革命为乡村工业的勃兴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乡村工业化”,也被称为“原始工业化”。原始工业化进程就是以“传统方式组织而又面向市场的、主要分布在农村的工业的迅速发展。”〔14〕为了与早就存在的家庭手工业相区别,曼德尔斯认为,原始工业化由区域经济内同时并存的三个要素构成。这就是乡村工业、外部市场,以及与乡村工业相辅相成的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市是批发商人的基地,技术、资本密集,小商品生产者的产品向城市汇聚,再由商人发往各地出卖,城市甚至通过商人资本开始参与、支配乡村地区的某些手工业生产,这样,城市就构成原始工业化进程的第四个要素。因此,我们所谈的乡村工业不是指传统社会的家庭手工业,而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乡村手工业。即以交换为目的的手工业品的生产。15、16世纪,这种乡村工业已逐渐侵蚀了英国农民原有的家庭手工业基础,在乡村经济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乡村工业在全国已有广泛深入的发展。几乎遍及每一个村庄。〔15〕

为什么乡村工业在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呢?其根源在于农业革命后农村封建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货币地租的推行,圈地运动的开展,农民对领主的经济关系开始松动,必然导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农民逐渐与土地分离,成为雇佣劳动者,离开土地的农民不可能立即被日趋封闭排外的城市大量吸收,而是大量在附近的乡村工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人,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此其一。其二,城市资本和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村。城市是手工业的摇篮。城市行会在发展之初,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到前工业化时期,其保守性日趋严重,极大地阻碍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人和工匠为了求得更大的发展,把视野扩大到城市之外,在相对自由而没有行会控制的农村找到用武之地。他们纷纷携带资本和技术下乡,在条件优越的地方兴办乡村工业。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其三,乡村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如充足的水力,有利于水力漂洗坊的建立。丰富的矿藏有利于采矿业的发展。农村距原料市场近,有利于工业原料的获取。其四,乡村有广阔的市场。乡村工业生产的“大路货”,更适合于农民的消费水准,而农民的消费量是巨大的,因此,乡村工业产品的市场就非常广阔。且距离原料和产品市场较近,可节省运费,从而降低成本。这样,乡村工业的星星之火,便迅速燎燃英国大地,成为前工业化时期英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乡村工业的门类繁多。如纺织(毛纺、棉纺、麻纺、棉麻混纺、针织)、皮革、陶瓷、制砖、制盐、制皂、编织、农产品加工、采煤、采矿、冶炼、金属加工、造船、造纸、玻璃制造、酿酒等,在所有的手工部门中,以毛纺织业在乡村的分布最为广泛。“无数的呢绒工人散布在英格兰的农村,散布在自坎伯兰至康沃尔、自伍斯特至肯特数不清的农舍和村庄之中。”〔16〕英国的毛纺织业主要集中在西南各郡、东盎格里亚和约克郡西区。除三大毛纺区外,兰开夏也是17、18世纪乡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棉纺织业根植于农村大地,逐渐形成以曼彻斯特为起点,向东部和北部的乡村伸展的一条5至10 英里宽的棉麻混纺业地带,经过波尔顿,通往北部的布莱克本,以曼彻斯特最为发达。曼彻斯特附近地区大约有50%—70%的人口从事纺织业〔17〕。纺织业以外,以伯明翰为中心的西密德兰铁工业区也是著名的乡村工业区。这一地区(伯明翰除外),18世纪中叶,各种工商人口占总人口的61%,铁器工业的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的34%。〔18〕

总之,乡村工业的普遍发展和广泛分布,是原始工业化时代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变迁最显著的特点。它不仅大大改变了英国乡村经济结构,而且造成了工业革命前工业重心倾向于乡村的趋势。〔19〕毛纺业在乡村工业中最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18世纪逐渐被棉纺织业取代。17世纪后,采矿、采煤和机械工业也应运而生。这不仅仅是单纯工业门类的变动,而且反映了原始工业化的深化。棉纺业的勃兴,反映了世界市场的积极作用下物质交往的扩大。英国棉纺业是从模仿东方开始,但它能够从模仿到提高,进而冲击东方的棉纺工业。没有海道大通,世界市场就没有英国的棉纺织业。如果说,毛纺织业是英国的民族工业,它在原始工业化时代早期的发展促成了乡村工业在英国的遍地开花,开创了原始工业化时代,那么,英国的棉纺业作为后起之秀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逐渐取代毛纺业在英国的重要地位,显示出工业革命的前兆。

二、城市的冲击与乡村工业的深化

当乡村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乡村工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城市为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职能。15、16世纪城市资本和人口大量向农村转移,这种转移对英国乡村工业的深化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城市人口和资本之所以向农村转移,是原始工业化时期英国社会经济诸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城市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城市资本主义发展与城市封建性的不相容。英国中世纪城市在兴起之初,只是封建农本经济的附属和补充,尔后却逐渐演变成封建农本经济的对立物。封建性质的中世纪城市,虽然客观上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摇篮,但新兴资本主义关系与城市的封建性不相容,落后守旧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对生产产生严重束缚,因此,新生的还很幼小的资本主义不但要在城市艰苦地争夺立足之地,还须着眼城市外面寻找其生长壮大的更新更大的空间。其次,这种转移与乡村社会经济的变迁有关。农业革命后,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农民同土地分离变成自由雇佣劳动者,农民被卷入商品经济的洪流。千百年来的封建根基开始动摇。因此为城市资本投资于乡村工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此外,农村有充足的水源,水力资源丰富,距原料市场和消费市场较近对城市资本同样具有吸引力。城市对乡村工业深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和窗口。 新毛呢是农民手艺工业化的产物,先进技术主要由城市传播到乡村。英格兰西赖丁、坎伯兰、威斯特莫兰郡一些乡村劳动力,首先是进入诺里奇当学徒后返回家乡发展工业生产的。乡村工业资本大量来自城市商人资本。乡村工业生产和营销的信息大都通过城市商人传播到农村。工业革命摇篮——利兹的交易市场上,许多买主常持有由伦敦出口商或外国商人指定规格与花色的货单进行购买活动。〔20〕总之,这种依托主要表现在资本依托、信息依托和市场依托等方面。

(2)城市为乡村工业的发展提供后期加工基地。在生产过程中, 城市工业和乡村工业日益互为呼应,联系加强。乡村工业产品一般是半成品,初级加工品。如毛呢是本色,没有修整,染色、漂泊、修整、压光一般在城市进行,从而形成城市与乡村前后工艺相衔接。例如,拉特兰郡小城镇奥克翰姆的职业结构情况就反映了这一点。16世纪20年代时,这个小城的织呢工、漂洗工各为1人, 而承担高级加工和最后完成工序的染呢工和剪呢工都有两个人。可见,剪呢与染呢工匹必须要大量接受来自周围农村的素色呢绒。〔21〕小城镇尚且如此,大城市的这种联系不言自明。

(3)城市商人雇主在组织乡村工业方面作用加强。 不管是所谓的独立工匠制,还是委托制,城市商人在组织上的作用都不容忽视。独立工匠制越来越受到城市商人的控制。因资金薄弱,工匠一周生产的粗呢,用来出卖再买原料,商人资本垄断供给原料和成品收购、转运等。英格兰的中部地区本身不是乡村毛纺工业的中心地区,但盛产羊毛,而伦敦是呢绒的消费和出口中心,独立工匠无从有能力直接把原料和产品联系起来。到委托制时期,城市商人的作用更显著。格洛斯特郡阿宾登的塔克用委托制的方式组织乡村生产,他在15世纪时定期向乡村工匠提供羊毛,收购其产品。没有城市商人资本起组织作用,乡村工业的发展就不会那么迅速和广泛。

4、城市职能的转变对乡村工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为乡村工业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乡村工业产品走向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西部乡村工业和普利茅斯港、布里斯托尔港互为依存。工业在乡,商业在城。乡村工业发展的结果是乡村城市化。

总之,原始工业化时期,“工业发展的最一般、最广泛的趋势是离开老城市,集中在新兴城市和乡村”。〔22〕城市人口和城市资本向农村转移,促使工业重心从城市向乡村转移。随着城市工匠迁居乡村,乡村工业获得了不少有熟练技术的劳动者,随着城市资本向乡村的渗透,又吸引了大量乡村廉价的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因此,乡村工业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

三、乡村工业与乡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城镇化

劳动力的非农化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不断地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过程。非农产业指农业以外的手工业、商业、服务行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农民中出现了大量兼业劳动。瑟斯克认为,17世纪,全国有1/2的农业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23 〕许多农民进而成为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人。另一部分农民则进城务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例如,兰开夏地区,农民非农化的程度相当高,曼彻斯特附近大约有50—70%的人口从事纺织。〔24〕位于奥尔德姆和哈德斯菲尔德之间的奔宁山区的萨德尔沃思地区,纺织业人口的比例甚至高达85%。〔25〕R·S斯科菲尔德和E·A·里格利对原始工业化时期城市人口、乡村非农人口的变化情况作过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152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5%,乡村非农人口占18.5%,到1670年, 城市人口的比例上升为13.5%,而乡村非农人口的比例为26.0%,而到1801年,城市人口则上升为27.5%,乡村非农人口上升为36.25%。 〔26〕这个比例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原始工业化时期英国乡村人口非农化的发展状况。如加上同一时期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人数,则乡村非农化的程度比上述比例还高。

人口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一个人口地域转换过程。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乡村工业逐渐向城市集中,由原先的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有的甚至发展为工业中心。例如,“在崛起于15世纪的城市中,……不久以前还只是一个大村庄的萨福克郡拉文纳姆城在突然之间便崛起为英格兰最为富庶的15个地区之一。……在下一个世纪初,拉文纳姆城的呢绒商托马斯、斯普林成为萨福克郡境内仅次于诺福克公爵的首富之人。”〔27〕在近代英国工业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些著名城市,许多是由乡村城镇成长起来的。如拉文翰、托特内斯、蒂弗顿、陶顿、利兹、设菲尔德、哈利法斯、威克菲尔德、布雷德、曼彻斯特、普雷斯顿、波尔顿和伯明翰等。其中,利兹成为工业革命的摇篮,曼彻斯特附近形成一条5—10英里宽的工业带。 经过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发展,到1801年,英国城市人口的比例达到了27.5%,城市化已具刍形。

乡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城镇化,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首先,非农产业在城市集聚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非农产业是一种外部经济。例如,工业生产发展需要供水、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而居民消费的发展则需要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享乐设施,这两类设施的公共使用也会节省利用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使用效率。其次,城市化所形成的人口集结,各种熟练劳动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汇合,不仅使劳动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和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使资本家、手工工场主更富有进取精神和竞争心理。重商、务实,讲究效益、敢于冒险的精神正为千百万人所崇尚、所实践。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28〕这同农村居民分散的居住方式所产生的懒散、拖拉、时间观念不强、进取精神不足、固步自封的精神风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城市居民同农村居民在精神状况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城乡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城市集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大有利于劳动者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城市化使农村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再次,城市非农产业会反过来影响农业,推进农业的近代化发展。我们知道,农业的发展孕育了城市,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前进的动力和重心已经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时,城市会对农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下解脱出来了。”〔29〕最后,大城市的中心作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统一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的最后形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聚核,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伦敦的存在和发展正好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伦敦作为民族经济的核心,产生了极大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同时期大陆欧洲国家没有实现如同英国一样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一个象伦敦这样的使整个国家都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和聚合力的核心。

四、乡村工业化与近代化

前面,我们论述了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方面的变革。乡村工业化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人口分布和职能结构的转变。传统社会中,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农业是社会的主要职业,乡村占绝对优势,城市只是乡村的附庸。而乡村工业化促进了乡村城市化,从而改变了社会人口和职业分布情况,农业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到1801年、乡村人口虽占73.5%,而乡村农业人口只占36.25%, 这说明此时英国绝大部分人口也转向非农产业和城市。乡村社会是传统社会的主体,主体经济形态的改变就有全社会的意义。随着主体经济形态的改变英国率先实现由农耕世界向工业世界的过渡。

乡村工业化也推动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中政治结构的转变。广大的农民从乡村的茅舍转向乡镇或都市,从农民到工人或商人身份的转变,在英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在传统社会里,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农村都支配着城市,居于领导地位,农村中的少数贵族地主是国家的统治者,成了国家的权力重心。而城市在传统社会中则处于次要地位,在政治上,它们受到土地贵族的统治。随着乡村工业的深化,大量的新型城市兴起,城市力量壮大,从而改变了这种传统状况,打破了固有的城乡关系。城市成为新兴工商业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聚居的地方,并成为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因而,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逐渐地掌握了国家政权,建立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

乡村工业的发展还推动了英国社会文化观念的巨大转变。新兴的乡镇成为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主要根源。乡村城市化有助于增加对大众媒介的接触,对媒介日益增多的接触必然加强民众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城乡一改过去的对立,逐渐走向一体。因此,城乡之间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互相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这个新的生活方式的获得宣布了旧的文化观念的解体。一种小型的、淳朴的,在信仰和习俗上同质的稳定的社会,在乡村工业化的潮流中转变了。因此,乡村工业化在造成制度、社会组织转变的同时,也导致了文化观念的转变。

最后,乡村工业的发展,改变着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封建的神学思想、等级观念,为近代自由、平等思想所取代。封建经济下农民的憨厚、保守、安土重迁,封建骑士的尚武精神,天主教徒对来世的追求,都正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不齿,而重商、务实,讲求效率,追求利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新价值观则为各阶层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导思想。

总之,离开乡村工业化而谈英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认为,乡村工业化是英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动因,是英国走向近代化的桥梁。探讨英国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对于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中国来说,其经验和教训都是我们的财富。中国自鸦片战争时起就受到西方工业世界的冲击,多少仁人志士为中国工业化道路设计了一幅幅蓝图,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但时至今日,中国的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仍步履维艰。对于乡村经济和人口还在社会中占有很大比例,其社会发展状况尚与原始工业化时代英国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的研究或许有某些借鉴意义。能否借鉴历史的经验,找到一条进入工业世界的新路,乃是十分现实而且迫切的课题。

①收稿日期:94年5月29日

注释:

〔1〕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2〕波斯坦:《剑桥欧洲经济史》(M·Pan.H·Habakkuk,ed.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第1、2卷,剑桥,1952。

〔3〕布伦纳:《前工业化时期农村阶级结构与经济发展》, 见《过去与现在》1976年第70号;《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见《过去与现在》,1982年11月号。

〔4〕瓦勒斯坦:《近代世界体系》(Wallerstein,Ⅰ.,The Modern World—Systern,Ⅰ,Ⅱ),纽约,1974,1980。

〔5〕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6〕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章,第6章;候建新:《现代化的第一基石》,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刘景华:《城市转型与英国勃兴》,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年版。

〔8〕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1页。

〔9〕〔10〕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45—246页,第244页

〔11〕陈勇:《十四至十七世纪英国的外来移民及其历史作用》,见吴于廑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0版。

〔12〕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1页。

〔13〕莫尔顿:《人民英国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62 页。

〔14 〕曼德尔斯:《原始工业化: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Proto-industrialization,the First phas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Process),载《经济史杂志》,1972年,第32号,第241—261页。

〔15〕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2页。

〔16〕霍斯金斯:《劫掠时代》(The Age of Plunder,the England of Henry Ⅷ 1500—1547),纽约,1979,第151页。

〔17〕〔25 〕沃兹沃思和曼:《棉纺行业与工业的兰开夏》(Wadsworth,A.P.and Mann,J.L.,The Cotton Trade and IndustrialLancashire 1600—1780,)曼彻斯特,1931,第314页。

〔18〕罗兰兹:《主人和工人:工业革命前西密德兰的制铁行业》(M·B·Rowlards,Master and Men,in the West Middands Metulmare Trades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曼彻斯特,1975,第18—25页。

〔19〕庞兹:《中古欧洲经济史》(J·Pounds,An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伦敦,1974,第282页。

〔20〕笛福:《笛福游记》(Defoe,D.,A Tour Through England and wales),伦敦,1959,第2卷,第205页。

〔21〕昂温:《昂温经济史论集》(Unwin,G.,Studies in Economic History:the Coilected Papers of George Unwin,ed.by R·H·Tawney)伦敦,1958,第283页。

〔22〕A·L·罗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的社会结构》(Rowse,A.L.,The England of Elizabeth:a Stracture of society),伦敦,1951,第142页。

〔23〕A·E·谬森:《英国工业成长》,纽约,1978,第15页。

〔25〕查普曼:《工业革命中的棉纺工业》(S·D·Chapman,TheCotton Industr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伦敦,1977,第13页。

〔26〕R·S斯科菲尔德、E·A·里格利:《城市增长与农业变迁:近代早期英国与欧洲大陆》,见《人口与经济:从传统到现代世界的人口与历史》(Population and Economy:Population and History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World),剑桥,1986,第140 页。

〔27〕阿萨·勃里格斯:前揭书,第113页。

〔2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2—363页

〔29〕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87页。

标签:;  ;  ;  ;  ;  ;  ;  ;  ;  ;  ;  ;  ;  

原始工业化时期的农村工业发展与英国早期现代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