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唐高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分析[1]_科技论文

京津唐高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分析[1]_科技论文

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分析[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京津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本文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概念。重点对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概况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不利于产业带技术创新的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京津塘 高新技术产业带 技术创新

1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兴起和界定

1.1 国外几大著名高技术地带的兴起

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创造良好的科研生产环境,形成相对集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于高技术企业的集聚特性和高技术公司的衍生,转包关系的高度发育,促使有关高技术公司为降低交易费用而相互在某些特定区位上靠近,首先在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加州“硅谷”和波士顿“128 公路”出现了世界上最大上百公里的高技术连绵地带。目前,比较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集中在西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的苏格兰北部硅谷、M(,4)号走廊、日本的九洲“硅岛”,加拿大北硅谷以及即将形成的横跨欧洲南部的“欧洲高技术之路”高技术产业带。它们一般都依托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高度发达的经济、科技实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借其高度活跃的技术创新和扩散功能而形成。

1.2 国外高技术地带的形成特点

1.2.1 以自发性开发模式为主。他们基本上依靠市场机制作用, 没有政府事先严格的规划,在接近著名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区位通过高技术公司的生存成长和自我“繁殖”、集聚扩散而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密集地带。

1.2.2 以著名的大学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科研机构为依托。 这种依赖在高技术地带的发育启动阶段最关键。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的高度活跃的“溢出效应”,造就了大量高技术公司形成和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技术条件。同时,由于高技术企业的高度亲智力源性,也会吸引许多技术先进的公司相互接近;这种集聚又会极大地刺激创新,促进高技术地带的形成。

1.2.3 资金等创新资源富集。资金、人才、技术、 信息的集聚是保证高技术地带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高度发达的风险投资活动和大量高级研究开发人才以及技术劳动力的集聚是促使硅谷、128 号公路等形成的先决条件。例如硅谷就集中了6000余名博士,22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和76万科技劳力。

1.2.4 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和强劲军事工业需求的驱动是高技术地带得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宏观驱动因素。硅谷、128号公路、 苏格兰北硅谷、M[,4]走廊以及加拿大北硅谷都曾得益于二战期间以及后来冷战时期强大的军事工业订货而生存下来。美国是世界军事预算最庞大的国家,它的国防部不仅订货,而且拨款支持军工所需要的科研项目。在洛杉矶,60年代初,《洛杉矶时报》 估计该市就业的1/3还直接或间接依赖国防开支。

1.2.5 具有快速便捷的内外交通体系。 上述几大著名高技术地带无一不具有完善高效的高速公路和机场设施,并且绝大部分高技术企业直接沿高速公路分布。

1.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及其界定

我国在批准建立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后,又相继批准苏锡常带和珠江带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它旨在通过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速地区的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努力探索用高新技术开发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进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优势。在此基础上,国家科委又提出发展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设想,并逐步形成四个跨省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大区域。

与国外几大著名高技术地带形成条件比较,我国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应有自己的特殊性。根据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客观条件、途径及目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技术开发的战略部署,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界定为:“以具有一定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大中城市或城市连绵区为依托,有许多旨在加快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而达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在地域上彼此相互接近并通过一定级别的快速交通通讯轴线系统相互连结,在技术创新与扩散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技术、人员、信息的交流和联系(例如转包、衍生关系)所形成的开发区密集地带即为高新技术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可以在某一科技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边缘地带向外逐步沿大城市连绵带之间的快速轴线的有利区位扩展而形成,但他们对所在城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2 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概况

从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实际过程看,其主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有:①一定规模的城市群;②一定数量及规模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组合;③快速轴线系统。对于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来说,其具体构成如下:

2.1 城市群

京津两市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轴线地带,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体系,拥有近百所高等院校、上千所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占全国的17%。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科技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天津市科技信息丰富,基础设施较好,工业门类齐全,拥有廉价丰富的荒地资源。现代大城市正在向对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以及传播中心的新职能转变。在大城市的职能转变过程中,大城市的发展都依赖于其所处的技术创新的中心地位。它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业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2 各种类型的开发区

通过组织各种开发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我国的一项创举。发展高技术园区不仅可以吸引一批新兴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温床”的催化,最终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带内的技术创新源和扩散源。

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内的高新技术区有北京试验区(包括中关村、丰台、昌平园区)和天津园区。天津园区由位于市区西南部的政策区、华苑产业区和以武清开发区、宜兴埠科技小区和塘沽海洋高科技小区所组成的辐射区三部分组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河北的廊坊开发区、其它类型的开发区有天津港保税区、天津逸仙国际科技园和北京酒仙桥地区电子城。

截止1994年底,产业带内高新区内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154家,技工贸总收入196.5亿元,分别占全国52个国家级开发区的35%和21%。

2.3 线状基础设施

如果说城市、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带中的“增长极”的话,则作为它们纽带的线状基础设施主要是高速公路,是产业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发展轴”。高速公路轴线系统的存在,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人员流动,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产业向沿轴线地带集聚。各开发区之间可以借此快速地相互传递生产要素,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快速扩散。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轴线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京津联合得以具体实现。不仅可以为京津两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外溢空间”,而且可以为改变京津两市三大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提供新的选择。京津塘高速公路全长142.69km,西起北京朝阳区的十八里店,与四环路相连,东至天津塘沽小新滩,直通天津港。其中北京段35km,廊坊段6.84km,天津段100.85km。全程共有11个出入口,为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活小区、工业小区提供便利条件,也为沿带各功能小区的连接和产业带内道路的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京津塘高速公路两端都设立了海关,为把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建成“产品以外向型为主,投资以外资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3 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特征

3.1 技术创新方式多样化

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以自主开发为主,企业创办者或合作者从一种设想开始研究,一直到把产品试制生产出来。在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内,中关村地区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是,由于几个特殊条件,造成了该产业带内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同于国外的研究开发方式的多样性。

利用积累技术进行开发与生产是各开发区初期较多采用的方式。仅就中科院在中关村地区的40多个研究所来说, 每年推出科研成果约600项,但得到推广应用的仅25%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开发区企业利用沉淀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产品,打开了市场。据统计,1989年北京试验区推出的60项拳头产品中,有41项产品的创新与科研院所多年来的技术积累有较密切的联系。

引进技术是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重要途径,并且常常可以用较小的花费,较短的时间完成仿制过程。只有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中关村大多数高科技企业在80年代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技术势差,凭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关村地区国际交流合作频繁的独特条件,引进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外国技术产品,使之适合于中国市场的需要。这种把外国新技术产品改造成可供中国用户使用的产品的二次技术开发是中关村地区民营高科技公司一次创业的主要技术创新方式。例如四通公司的MS系列中外文电子打字机,亚都公司的亚都超声波加湿器和时代公司的“里氏硬度计”都是在引进国外同类产品的基础上二次开发研制出来的。

随着产品开发,生产及市场规模的扩大,用沉淀技术的机会将会减少;另一方面,对手主要来自技术发达的日、美、欧地区,竞争日益国际化,许多技术引进一开始就无利可图。因此,建立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机构,成为企业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也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争取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据对3000家新技术企业的大规模创新调查,有55.9%的企业有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企业内部自主开发趋势增强的征兆之一——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一体化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如方正集团与北大计算所的水乳交融形式,联想集团托管中科院计算所的形式。

3.2 技术创新来源的主体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

80年代中后期至1991年,是我国大多数高新技术区的起步阶段,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创办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分流了许多科技人才,输送了大量科研成果。有关数字显示,世界400 多个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园中,以大学为依托或有大学参与者竟达85%以上。据对1989年北京试验区60项拳头产品分析,其技术来源的 2/3是区内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所办公司推出的。另据北京试验区1991年底统计的1300余家新技术企业表明,中科院系统有134家,占10.3 %;而在北京试验区内经营规模最大的前50家企业中,中科院系统有16家,占32%,天津园区则是主要依靠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为主发展起来的。

许多公司的几代拳头产品几乎都来自科研机构的成果,而由公司将它们变成高科技产品。有了科研机构作坚强的技术后盾,产品的创新源源不断,不仅在竞争中站住了脚,许多公司还打进了国际市场。

3.3 技术创新多以渐进性为主

根据英国苏塞克斯(Sueesx)大学的科学政策研究所于8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于重要性的创新分类,有四种类型的创新:渐进创新、质变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更。他们对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和生产率的增长作用大小和程度有很大差别。越是重大的技术创新越需要较高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基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就越大。而鉴于中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实力和技术创新机制方面的缺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重大技术突破的不多,一般都是以渐进性的创新为主。

技术创新并非一定伴随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中关村地区及天津园区的比较成功的技术创新中,多为二次开发式创新并保证了开发区的发展壮大。技术创新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盈利,即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①科技知识的商业进入,即知识和诀窍的贸易应用及服务性应用,这些基本上还不能称为技术创新活动;②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商业物化。一是对自主科技成果直接产品化及二次开发,表现为自主的产品创新。许多产品是花极小的代价完成了其改进和完善后进入市场的,也谈不上是质变性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对国外技术的引进二次开发,把外国新技术产品改造成可供中国用户使用的产品,这是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创业期的主要技术创新方式。上述创新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发明和改进完善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而产生。二次开发是指在市场拉动下的非突破性创新。纵观中关村十年来的技术创新,技术价值大即技术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是很少的,大量的是技术价值小而商业价值大的创新,天津园区也不例外。

3.4 带内各区之间技术创新能力相差较大,呈现出一定的梯度

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为依托,由多个高新技术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由于各区不同的性质和依托的城市的科技经济实力的差异,加之建园先后不同使得产业带内各个开发区之间的技术创新和扩散能力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存在这样的梯度:高新技术区比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能力强,创新技术多;同时,不同的高新技术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由于依托城市不同,处于国际经济技术梯度中不同地位以及开发先后的不同,使得同类开发区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及技术先进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北京试验区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比天津园区强得多,在全国也首屈一指。而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天津经济经济开发区的技术先进程度比北京亦庄开发区以及其它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得多。总的说来。北京试验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整个产业带中最强,整个产业带都在其技术辐射之下。天津园区的技术辐射范围则仅局限于产业带内的天津段各开发区。其它类型的开发区基本上处于上述两个园区的技术辐射作用之下。

然而就更大范围内来说,我国技术水平总体上低于发达国家,从而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势差”,决定了整个产业带又处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辐射之下。表现为各个开发区都竞相吸引技术先进的跨国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便于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例如,中关村地区在与外商合作中采取“捆绑”战术,加强与外国电脑公司的合作,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并在技术经济利益上形成共同体,共同占领国内外市场。北京、天津园区的“三资”企业在产品的出口创汇和全区的技工贸总收入中比重分别占到60%和30%以上。

4 影响产业带技术创新的因素和对策

4.1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尚未确立

据统计,企业研究开发机构所拥有的资金仅占全社会研究开发资金的23%。而发达国家的研究开发经费的80%均集中于企业中。虽然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北京试验区有55.9%的企业有了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也占了整个开发区的较大的比重。但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经济体制及科技开发体制的束缚,绝大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成果多来自于大学及科研机构。存在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较低的问题,影响了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现实的办法是推动产、学、研三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要鼓励和引导这些机构直接进入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机构。有的可以整建制地转型为科技企业,或通过联营、参股、控股等形式和组建科技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也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带持久的技术创新机制的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带保持旺盛创新活动力的根本机制。最终要使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产业带内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创新利益分配的主体。

4.2 创新资源不足,创新成本上升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最重要的是高新技术赖以生成的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要素(技术、人才、资金)是否完备充足。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的软资源条件比较好,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启动创新所必需的资金的缺乏,特别是具有一定期限的风险投资基金更为缺乏。产业带内不仅研究开发经费不足,更严重的是中试基金的不足,影响高新技术商品化。由于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风险较大,可作抵押的固定资产少,难以取得信贷支持。目前,整个北京试验区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从银行得到一定数量信贷资金的不足200家。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受交通拥挤、房租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扬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除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外,更主要的是大举进入我国的,具有国际领先技术与产品的国际跨国公司。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制约北京试验区发展的资金问题更为严重,据1994年底的统计调查,由于贷款难,1994年全试验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为5.5亿元, 仅占流动资金总额的3.4%,客观上影响了企业创新投入。 资金成本(贷款、拆借利率高达20—25%)和劳动力费用、原材料成本、流通成本的快速增长及其相反的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多数产品必然的降价趋势,更加重了企业资金运作困难。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当代电子信息产品生命周期短,变化快的特征,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针对成本上升问题,一方面要求企业要苦练内功,增强创新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可能的评介,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提高成功率;另一方面,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上继续给以优惠和支持,尽快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保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另外,在适当条件下开辟新的研究开发基地,提供优良的创业服务,促进技术创新。

4.3 技术创新对产业带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

由于产业带内的技术创新多为渐进性的小创新,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有限,加上这些创新多以直接面向市场需求的消费类创新产品为主,如应用软件、个人电脑、药物和生物工程产品;工艺创新少,特别是面向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改造关键设备、零部件的创新少。如机床是加工工业部门的主要技术装备,如果能推出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如新一代微机控制的多功能机床和加工系统等),不仅可以促进高新技术机床产业的形成,同时,通过为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提供高效能的机床设备,又会促进其它产业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及数量比例的合理化。可是目前产业带内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工艺创新很少。

另外,二次开发的产品,多为在国外先进技术产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一般为消费类的电子产品、计算机及其软件,对传统产业基础的触动作用小。据统计,中关村地区计算机产品多为国外所占,在试验区注册的外资企业至少已有160家,其中50 %以上是从事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开发与销售。外资公司的产品在中关村的市场上几乎占统治地位。据有关报刊介绍,1993年在中关村出售的各类外资公司的部件、电脑整机、软件、打印机、复印机、硬盘、软片、主机板等设备份额都在80%以上,有的为100%。这些产品的设计、研究、 组装工作都在国外完成,他们对地方经济的联系和带动作用很弱,地方化效应不明显,对产业带的带动作用小。

上述状况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目前应着重解决现有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问题。采取多种形式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对产业带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作用,即:①园区企业通过配套加工、委托生产等方式,与传统产业联合,带动传统产业企业的产品结构的调整;②园区企业通过把自己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嫁接到传统企业,促进传统产品的升级换代;③园区的企业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生产组织方式,把生产加工部分扩散到传统企业。

ANALYSIS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BEIJING -TIANJIN-TANGGU NEW-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ZONE

Chen Maoji

(Department of Geography,Beijing University 100871)

Abstract

First,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he new-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zone; Then, it emphasizes the anal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eatures of the Jing-Jin-Tang new-high technology industryzone; 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barriers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raises the respective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Tanggu new -high technologyindustry zone; technology innovation

注释:

[1]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蒙导师魏心镇教授悉心指导,特致谢忱。

标签:;  ;  ;  ;  ;  ;  

京津唐高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分析[1]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