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_王兴辕

(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 3111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10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盐酸乙哌立松片联合复方牵正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96.3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SFMA和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灸;上肢痉挛性瘫痪;运动功能;活动能力

痉挛性瘫痪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腱反射活跃亢进、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呈剪刀步态等[1]。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严重时将导致患者关节挛缩、患肢肌肉萎缩及变形,不利于患者活动能力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探讨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8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88±2.62)岁。对照组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7.01±2.55)岁。纳入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3];脑卒中后上肢瘫痪且上肢肌张力符合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中Ⅰ-Ⅳ级;所有患者近期未使用肌张力松弛剂、镇静药物等;年龄在20-70岁之间;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脑卒中病程在半年以上;有上肢畸形或功能障碍患者;多次脑卒中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对治疗不能配合患者;出凝血功能障碍或肿瘤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盐酸乙哌立松片(青岛国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57),50mg/次,3次/d;将复方牵正膏(山东明人福瑞达卫生材料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00009)贴在上下肢活动受限病灶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主要措施:取患者仰卧,处于良肢位,取患侧腰俞、秉风、肩前、肩髃、曲池等穴位,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强刺激,得气后留针数分钟,出针后进行局部按摩,20min/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判定,评级恢复2级以上为显效;评级恢复1级以上为好转;评级无显著变化为无效。显效与有效之和为总有效。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活动能力,采用运动功能量表(S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96.30%),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 讨论

中风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常伴有的症状[5]。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治疗不到位甚至导致患者关节畸形或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大量数据表明,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可疏通经络,达到活血行气的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病痛,逐步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

本研究探讨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显著低于观察组(96.3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SFMA和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针灸治疗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导致患肢局部气血瘀滞,从而形成了酸、痛、麻、胀等异常感觉,针灸手法通过刺激阳经和阴经的相关穴位,起到平调阴阳、缓解痉挛、活血通络作用,并改善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运动纤维功能状态等,从而协调肌肉兴奋传导,解除肌肉兴奋状态,逐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7-8]。

综上所述,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世芬,顾金花.靳三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02):153-156.

[2]任媛媛,赵卫峰,朱秀莲.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35(10):1404-1405.

[3]张谦,吴家满,卓缘圆,等.益肾通督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J].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67-1070.

[4]欧阳颀,魏智钧.浅议动静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02):257-258.

[5]修宇,张松兴.郝学君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08):923-926.

[6]付露,潘文宇.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现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0):1137-1140.

[7]廖穆熙,潘海华,庄礼兴,等.以挛三针为主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03):544-547.

[8]史军月,张新亚,张春红,等.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理论认识及针灸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3):85-87.

论文作者:王兴辕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杂志》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针灸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论文_王兴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