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背景下对文物及青少年的意义与挑战论文_贺安

馆校合作背景下对文物及青少年的意义与挑战论文_贺安

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新时期我国对于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而引进了馆校合作模式。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能更好地利用博物馆学习资源,发挥博物馆和学校的教育职能。基于此,本文首先对馆校合作的背景与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了馆校合作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以供交流。

关键词:馆校合作;文物活起来;青少年;挑战

博物馆和学校的重要职能是教育,青少年是教育的重点对象,实现馆校合作是开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开展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解决,主要表现在:上层统一协调、合作模式、合作基础。我们要积极探讨研究,使博物馆与学校双方共同受益、共同发展。

1.馆校合作的背景与现状

2017年初,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博物馆除讲解和教育活动外,“要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制作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100个以上。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馆校合作机制,创建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国家政策的制定使得馆校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关于馆校共建的关键词有: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教育活动、博物馆教育课程。联系现有实际,具体的合作形式有:导览教学、场馆资源教学设计、借出服务、文化活动、网上教育项目。然而,在馆校合作的推行中,仍然存在文物利用率不高、教育目标不明确、作用不明显的缺点。因此,本文就馆校合作对文物和青少年的促进性作一探讨。

2.馆校合作让文物活起来

馆校合作的形式多样,无论是学校利用博物馆达到教学目的还是博物馆走进学校提供社会服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基于文物的再开发、再利用。馆校合作促使博物馆重新审视文物的价值、促进文物满足学校教育的要求、引起青少年寻求价值取向的共鸣,以主动的方式运用文物、活化文物。

2.1活化文物价值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展品,是教育资源,是研究基础,是沟通媒体,也是休闲载体。文物的价值也在不断拓宽,但置于“馆校合作”的概念中,“教育价值”是其最突出的价值。文物的“教育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馆校合作中,文物的价值更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价值”,而不应是与传统“教育观念”对等的追求培养与结果[1]。

2.2激活文物需求

若将文物放置于市场营销的概念中,博物馆与学校间的供需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催化剂——“无论博物馆是否配备学习指导专家,和当地学校建立起密切联系都是博物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必须有工作人员负责与当地学校的教师保持联系,该工作人员应当确保学校知道博物馆的近况以及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同时也需要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是,该员工有责任找出学校想要什么,并确保博物馆可以力所能及地去满足这些要求。”馆校合作是基于文物,通过陈列、展览、活动、数据库、工作人员,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共享。当学校了解博物馆有什么,而博物馆明确该为学校输送些什么,文物也被更多地利用起来,需求也随之增加。

2.3让藏品活起来

对新近创立的博物馆而言,现在既无足以与老馆媲美的藏品,未来取得藏品的前景也不乐观,专心提供公共服务,就成了它们唯一的路。”可见,并不是每个博物馆都能满足“让文物活起来”这个要求。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与其囿于博物馆中的文物,不如在馆校合作中“让藏品活起来”,让我们的下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对博物馆的“成见”。

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多年来,广州市花都区洪秀全纪念馆立足自身特色资源和开发条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和质量,以适应现代生活,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文创产品。

2103年,洪秀全纪念馆通过举办首届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评选出2个优秀文创设计并投产。一是天国U盘,其设计元素取材于太平天国所发行的钱币“圣宝”,圆形方孔,正面有太平天国四字,背面为圣宝二字,天国U盘即是以天国钱币为外观的U盘。二是天王故居梳,灵感源自洪秀全故居建筑外形,简单实用。2018年,洪秀全纪念馆还以洪秀全故居的石狮子为设计元素,设计创作了石狮子表情包,借助微信加以推广,效果良好。

3.馆校合作让青少年受益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馆校合作通过博物馆的介入和引导是改变青少年的开端而不是结果。馆校合作对青少年的目标在于学校、博物馆之外的后续学习,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备。

3.1完善家长“角色”

在博物馆的参观群体中,家庭群体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于年幼者而言,父母的陪伴和引导理所当然也不可或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领域的博物馆教员开始为家庭观众提供各种项目,而不再是把儿童观众与儿童家长分割开来。这些努力使得‘代际学习’成为博物馆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儿童博物馆的特性使得家长的参与度也会提高,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博物馆中。普遍的现象是,在参观博物馆时,有些家长“既没有给孩子解释展示,也没有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多数成年人都只顾着互相谈话,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听任自己的孩子四处乱跑或是跟在他们身后……这些大人来到博物馆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他们带小孩一块儿来只是为了不用雇人看孩子罢了……由于父母对他们不闻不问,有些小孩看上去非常无聊和麻木。”家长自身对博物馆缺乏兴趣加之精力有限,使得在代际学习中,家长本应承担的参观责任缺失。在这种情况下,馆校合作是对家长“角色”缺乏的有益补充。

3.2补充“实践教育”

馆校合作很容易将博物馆简单定义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第一课堂”已让青少年无法喘息,这附加的“第二课堂”是否会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馆校合作的重点在于“学”而不在于“教”,馆校合作的目的应当将青少年从学校教育的“暴政”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成为另外一种束缚;应当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成人世界,助力课堂知识的整合,增强运用博物馆的能力,让博物馆成为为改善青少年思考方式而设计的社会机构。

3.3培养美学修养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认知、审美、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足,特别是对美学的直观教育十分缺乏。馆校合作增加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频率,也大大提高了美学熏陶的概率,为建立美学感受的敏感度和通道提供了可能。博物馆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的方式很多,如基于文物的赏析、在教育活动中融入美育内容、博物馆的设计和氛围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等。除了被动接受美学熏陶,在馆校合作中通过学校的引导,青少年也可主动参与博物馆事业,让他们的经验成为博物馆的一部分,如开发手机应用软件、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甚至举办一次展览。

3.4强化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博物馆与文物正是为青少年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最佳平台和媒介[2]。让青少年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青少年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触摸文物的温度,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这一意义上,馆校合作能更加广泛地发挥场馆资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

4.馆校合作面临的挑战

馆校合作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我们也必须正视馆校共建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活化利用文物的最佳效果,并在最大程度上点化青少年。

4.1缺少上层统一协调

在中国国情下,“博物馆与学校的相互协作若缺乏政府资源的支持,是不能得以开展的。同时,政府实际上还扮演着馆校双方相互合作的发起者、激励者、评估者的角色,为双方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是最为重要的第三方主体。”[3]对全国大部分博物馆而言,仍然缺乏可以同时领导、调控、指导学校和博物馆的上层机构,博物馆的活动就很难真正大范围地进入学校,不少学校参与博物馆活动的热情也不高。即使存在合理的上层管理机构,组织和操作方式目前也缺乏相应标准,尚不统一。

4.2合作模式有待优化

一般中小型博物馆往往只配备了两三位专职教育工作者,却要设计面向涵盖了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青少年观众以及成人观众的教育活动,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与学校合作,依靠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青少年的直接了解,把博物馆的资源转化为教育活动,那无论是教育活动的种类、形式,还是效果、影响范围,都会比博物馆本身组织得更为丰富、深远。博物馆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最直接、最便捷地实现最良好的教育目的。

4.3合作基础是否牢固

近几年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愈加丰富,内容更加多元。但是,随着教育活动的深入,不少博物馆教育人员认识到,博物馆教育活动形式落后学校,过于偏重动手体验,在内容上缺乏深度,甚至不少活动偏离了博物馆的藏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博物馆藏品与教育活动更好地结合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更棘手的问题是,博物馆在教育活动方面的经验无法和学校相提并论,博物馆往往是借学校之力发挥教育功能,而非学校迫切需要博物馆。加上中小型博物馆教育活动由于经费投入、人力不足等各种因素、活动规模较小,影响范围有限,如果要把教育活动推广到学校,更是难上加难。

5.结语

综上所述,馆校合作能在优势上进行互补,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并对优秀文化起到传承的作用。新时期,馆校合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要积极应对,做到上层统一,完善合作模式和合作基础,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教育职能,达到让文物活起来,教育青少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娴. 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宋娴, 孙阳. 我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历史进程[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4):44-47.

[3]张剑平, 夏文菁. 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79-85.

论文作者:贺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馆校合作背景下对文物及青少年的意义与挑战论文_贺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