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强迫症的思考论文_张荣祯

(贵州省盘县安宁医院心理科 贵州六盘水 553538)

【摘要】目的:分析思考催眠治疗强迫症的效果。方法:将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64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采用催眠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的焦虑指标值和强迫症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单纯采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值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强迫症患者采用催眠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辅助治疗价值。

【关键词】催眠;治疗;强迫症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245-02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其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仅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研究分析催眠治疗强迫症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64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为:对照组:患者32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2±1.8岁。对照组:患者32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在18~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9±2.1岁。两组患者均经临床多项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选用氯丙咪嗪治疗,对严重患者选用利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1.2.2观察组患者在使用药物基础上增加催眠疗法治疗:采用静心能量睡眠方法进行催眠治疗,在治疗开始的3天内按每天催眠1次方法进行(睡眠时间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在治疗后的第二个3天按隔天催眠1次进行;后按每3天催眠1次的方法持续进行(并控制催眠时间在1h左右),以25天为一个疗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持续治疗3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将患者的焦虑情况(SAS)及强迫症状量表(YBOCS)为评价指标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将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况(SAS)统计对比内容见表1

观察组的焦虑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及大的联系,因此进行有效治疗(通过药物或其它辅助性治疗方法)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催眠治疗的作用是导致或深化患者的生理睡眠,加强中枢的抑制作用,而且即使治疗过程中不入睡,也有调整性的治疗作用。认为脉冲电流通过脑部时,广泛作用于脑的各部,特别是皮层下区,包括丘脑、丘脑下部、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及其他组织。因而对脑部各组功能产生影响,使原已紊乱的神经—血管、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以及其它植物性神经,躯体神经系统得以恢复,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促进机体的自我调节过程,对于精神和情绪方面可产生良好的影响。通过本文内容可以看到,采用催眠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其主要临床症状得到较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强迫症患者采用催眠辅助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短期内起到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由于研究时间较短,该方法对患者的长期预后效果尚不清楚,值得后续观察。

【参考文献】

[1]马天雪.国内强迫症催眠治疗的效果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汪智慧.强迫症的催眠治疗法[J].药物与人,2014.

[3]谢向东.催眠治疗强迫症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

[4]赵娟.有关催眠治疗强迫症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

论文作者:张荣祯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催眠治疗强迫症的思考论文_张荣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