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新课题:产权激励_国企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新课题:产权激励_国企论文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新课题:产权激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企业论文,制度创新论文,新课题论文,产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产权激励问题是理论界尚未全面系统地展开研究与探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鉴于此,本文以全新的视野对产权激励、产权激励机制进行定义,并将产权激励机制概括为制度激励等六种具体形式。文章还着重论述了产权激励的生成机理以及建立产权激励机制在调整产权结构和国有企业制度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产权 产权激励 产权激励机制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1〕也就是说,产权是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权利, 它也是界定人们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1972年,E.G.菲吕博腾和S.配杰威齐在综述当时的产权研究文献时也指出:产权“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2 〕即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人们在发生相互关系时必须遵守这些规范,否则要负担由此产生的成本。

产权必须以一定的所有权为基础,但又有别于所有权。首先,所有权主要强调财产的最终归属关系,而产权则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所界定的财产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它所强调的是支配运用财产时的适当规则,即主要强调分属于各种所有权关系的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如何根据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流动、组合和协调。其次,由于从行为权利的意义上去定义产权,与所有权概念相比,产权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运用领域显然更为广泛,也能使分析的抽象层次更高一些。再次,对一项财产的所有权是一个整体,在理论分析中难以分割。由于所有权理论分析缺乏一种动态的考察,因而难以从财产关系的处理和制度的安排上达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缺乏一种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的财产约束机制和制度安排,而对一项财产的产权则总是一组权利,其中每一项权利都可以独立出来,不同组的产权可以重组。显然,产权的概念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如H.登姆塞茨指出的:“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3〕正是从上述意义上讲, 产权理论的核心不在于产权的最终归属,而是通过对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产权分割和权益界定,使产权明晰化,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理论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由上可见产权不仅规定运用财产的权利,而且明确确定产权主体行使权利的范围、程度和相应承担的义务责任。它更多的是从动态的角度和法理的角度去揭示财产关系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产权明晰化为前提,通过对所有者与使用者的产权分割和权益界定来规定人们对稀缺资源配置的权利,从而促使经济主体更有效地运用其资产,提高经济效率,这就是产权激励。

产权激励的形成源于对交易费用的克服。交易费用为零是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的条件,但是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完善,从而使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避免。要克服市场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就需支付一笔费用,以用于策划、签约及履行合同等,这笔费用便是交易费用。一般说来,交易费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何使交易费用尽可能地小些,对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进而增进社会财富总量都是至关重要的。现代产权经济学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必须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合理安排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前者是要使所有的交易对象拥有明晰的、唯一的、可自由转让的产权,这意味着必须界定和明晰产权。后者是要形成一种可监督的结构,亦即解决监督者行为合理化的问题,这意味着必须赋予监督者以财产的剩余索取权。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要通过对各个经济主体进行有效的产权激励,促使经济主体更有效地运用其资产,降低和克服交易费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现代产权理论与实践表明,合理有效的产权激励是进行企业组织结构安排与调整、资产重组与优化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无论是宏观经济效率还是微观经济效率,都不可能达到“最优”的理想境界。

产权激励在减少和降低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或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其一,有利于人们着眼于长远利益使用资源。有效的产权激励,不仅能使财产持有人的权益受到保护, 而且还可以使当事人在交易活动中形成一个可以把握的稳定的预期,使经济行为长期化。其二,有利于刺激资源的有效使用。在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场合,产权主体就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效使用资源并积极从事财富的积累。不然的话,当事人便不会有自觉的积极性去有效地利用资源,并且由此产生的种种机会主义行为还会使资源受到损害。其三,有利于增进资源的收益。资源的自由流动能增进资源收益,但资源流动或交易的实际发生要以社会对产权特别是其中的转让权提供足够的保障为前提。否则,人们就会因交易费用过高而选择对抗的形式来解决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从对产权激励的生成及其作用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产权激励的有效发挥至少内含着如下约束条件:其一,市场交易主体(企业)必须拥有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转让的产权;其二,市场交易主体(企业)的产权必须是独立的、排他的;其三,市场交易主体(企业)的产权必须是明确界定的;其四,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可监督的产权结构,以形成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其五,经营者阶层的利益和动机与生产者不能雷同,应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挂起钩来,以形成对生产者追求工资收入过量增长的内在制约力量。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产权激励才能生成并有效地发挥作用。

产权激励是通过产权激励机制发挥其作用的。产权激励机制是指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产权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产权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高效运转的形式和功能。产权激励机制的具体形式有:

其一,制度激励。明晰的产权要求把各种不同的产权主体的客体范围及其相应的权利边界严格地划分开来。产权主体与其客体之间是一一对应的。产权客体作为产权主体的权利范围和自由意志领域,应该说是非常明晰和清楚的。否则,这样的产权关系就是不存在的,也就谈不上产权激励。因此,产权界定其实是产权激励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基础。而产权界定就是要建立一套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由政府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承认并保护所有人的产权。产权制度界定了产权主体的权责和区域,从而也就界定了他参与资源配置的能力,并由此激发出他参与资源优化配置的热情。显然,产权的制度激励对于保证产权关系的有序运作,提高产权收益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二,利益激励。产权的确立意味着主体利益和责任区间的界限明确化。产权主体可以运用产权来谋求自身利益。这种激励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利益激励,它对产权主体的激励程度大大高于一般收入分配所产生的经济刺激。产权主体运用产权来追求自身利益时,由于产权的持久性会使产权主体更多地追求长远利益。

其三,比较激励。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边界一旦确立起来,产权主体所对应的产权客体也就大致稳定和固定下来。这样,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以及彼此之间在整个社会资产总额中的份额多少也就大致地确立和稳定下来,从而展示出彼此间的差异和不同,展示出彼此之间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之大小。由此,就会在各产权主体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外在压力,将各产权主体的竞争力充分地激发出来。正是在这种竞争力的驱使下,各产权主体将会有效地使用资源、增值资源,减少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

其四,内在化激励。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4 〕当一个决策者的行为引起外部效应时,必然有一部分成本或收益不被纳入这一决策者的考虑之中。当他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方案之间作出抉择时,他所加以权衡的成本和收益不包括这部分成本或收益。而当产权明确界定了外部性这种特殊的“公共利益”属于哪些人共有即规定了外部性的边界时,就会使这些与外部效应相关的成本或收益进入这一决策者的权衡之中,便可以最大化地使成本和收益内在化,即所谓“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由于所考虑的成本或收益发生了改变,各种可选行为的可能后果也将随之改变,从而决策者最后作出的抉择也将改变,即他的经济行为发生改变。经济行为的改变将进一步导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改变。这就是产权的内在化激励促使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过程。

其五,创新激励。产权制度规定了个人的动机如何实现,确定了人们生产劳动和产品分配的规则,人们的产权利益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的产权利益得到了保护,并确保创新利润归功于创新者,使创新者的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因而可以激励发明和创造。不仅如此,产权制度还能鼓励发明、创新者用知识产权进行产业投资,即凭借知识产权拥有企业的一定股份,可以按照创新者的贡献大小或某项创新预期收益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创新者享有的股份额度。这对创新者无疑是一种长期的激励,使其有着无限的创新积极性,刺激着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持续开展。

其六,增值激励。在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比较普遍而广为接受的较好的产权组织形式当推股份制。在股份制的运营过程中,产权增值激励机制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产权增值激励机制的实质就在于为了确保各产权主体即各股份所有者的既得利益,并保证产权组织形式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从而保证各股份所有者的长远利益,产权收益的相当一部分要通过种种途径追加到原有的股份上去,从而实现产权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各股份的增值。

值得指出的是,产权的各种激励机制绝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共同生成一种强大的产权激励合力,激励着各产权主体保持合理的经济行为,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谋求经济效率的极大化。

在一个产权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社会中,只有人们的短期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短期收益,而无法导致人们的长期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长远利益。遗憾的是,产权模糊,缺少产权激励,恰恰是我国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主要弊端。我国国有企业模糊的产权关系至少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企业产权主体虚置或缺位。现在,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尽管是明确的,但具体代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出资者的机构职能界定不清,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各个行政部门都以国家财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自居,从不同侧面插手和干预企业,但对其后果都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其二,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是一种上下级行政关系,国有企业负责人普遍由上级部门直接任免、调动,争取提高企业的行政级别规格,往往成为企业负责人努力的目标。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表明,在传统体制中我们无法确定企业与国家的确切关系,也无法确定企业与国家之间利益上的界限。由于产权关系不清,产权边界不明,因而企业缺乏促使资产增值的内在激励机制,许多国有企业行为短期化,眼前收益最大化,没有创新冲动,由此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的增大不仅导致企业低效率运转,而且导致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运行无效率。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的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产权激励问题始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仅仅依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认识来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沿着“两权分离”的思路改革国有企业体制,一方面使以往的改革总是在放权与收权问题上徘徊,在讨价还价中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另一方面,在以制度创新为目标的深化改革中,企业仍旧难以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无法成为独立的法人所有者。从而使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换步履维艰。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我国国有企业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决不是简单地更换名称,其实质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产权的全面创新,产权创新的关键又在于能否构造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国有企业如果不能在产权改革中构造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不仅过去的企业改革方案(如简单的“两权分离”等)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弊端仍将无法克服,而且还会引发出更为严重的经济恶果(如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进一步加剧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延缓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这说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深入系统地研究产权激励机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

我曾撰文指出,对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是组建以法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实行公司制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5 〕这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通过产权激励来搞活国有企业的想法。我同时还指出,这样做,关键在于要理顺“二个关系”,分离“三权”。理顺“二个关系”,一是要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要理顺企业内部的经营关系。分离“三权”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经营权的分离。我以为,这个思路对于塑造产权激励机制而言同样是适用的。因为只有理顺“二个关系”,分离“三权”,才有可能建立有力的产权制度和合理的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产权前提和为企业摆脱行政属性奠定产权基础,也才能形成有效的产权激励机制,产权的激励也才能成为现实而不是空想。

收稿日期:1995—08—10

注释:

〔1〕〔2〕〔3〕〔4〕[美]R ·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11月新1版第97页、第204页、第97页、第98页。

〔5〕〔6〕参见唐未兵:《早期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比较分析》,《湖湘论坛》1994年第5期。

标签:;  ;  ;  ;  ;  ;  ;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新课题:产权激励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