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欠发达社会主义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四个全面论文

毛泽东的欠发达社会主义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四个全面论文

毛泽东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发达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理论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不发达社会主义及其构想。尽管这一构想在实践中并未得到有效贯彻,但它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成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研究毛泽东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一、独立思考: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①那么,搞清楚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方位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没有依据。

      (一)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从分配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被后人称之为社会主义,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并未论及到,这是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把共产主义分为“最高阶段”、“中级阶段”、“低级阶段”。他认为,“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后的第三年)还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②。他还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不过他没有对上述思想作过充分的论证。“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会是个什么样子,——这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说。”③

      1936年苏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苏共宣布苏联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三年后,斯大林就把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上议事日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搁置了这一议题,但战争结束不久,斯大林又重提此事。这样就否定了社会主义自身的特质,把社会主义仅看成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短暂的阶段,降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标准。赫鲁晓夫在苏共21大上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接着他就在苏共22大上正式宣布苏联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规划。这种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过渡的思想和实践,搞乱了苏联的政治、经济生活,使苏联的体制更加僵化,政策更加脱离实际,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苏联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问题。他针对苏联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提出“要引以为戒”,强调要独立思考,“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④,摸清国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⑤,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独立探索的新视角。毛泽东在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中,以新的视角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一是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认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从量变必然引发质变的哲学角度,阐发了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看法,认为共产主义社会还是要转化的,也是有始有终的,“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展阶段。从这个阶段到那个阶段的关系必然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关系”⑥。“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那就违背了辩证法。”⑦这里虽未直接涉及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划分,但用辩证法的方法思考社会发展阶段,为回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二是从基本国情中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⑧。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党的八大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毛泽东说,我们已进入了社会主义,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不要说已经完成。为什么?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但还不完全巩固,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⑨。这里,毛泽东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看着社会主义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并把社会主义没有建成的原因归结为“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这样就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成同生产力的比较充分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三是在纠正“穷过渡”错误中认识分阶段建成社会主义。受苏联赶超美国,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影响,1957年下半年,毛泽东把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与经济上赶英超美放在同一时间内来考虑,不顾国力,无视规律,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剧烈地变更生产关系,把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全民所有制,把分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变成了一步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发展战略。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显然超越了实际和可能。不过,毛泽东很快发现了问题,并下大力气纠正“共产风”。纠错的实践使他认识到,必须使全体干部真正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实现共产主义,现阶段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中国建成社会主义要经过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国家工业化、提高文化教育技术水平等过程,“当然还只是第一个阶段,以后还有第二、第三个提高的阶段,才能完成〈全〉建成社会主义”⑩。这就形成了以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分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的构想。这里毛泽东虽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分段,但没有揭示出社会主义从建立到建成这个阶段的特质。

      (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受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要求全党同志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的实际,读书思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于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他带头坐下来静心读书思考,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他沿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未建成社会主义的思路,探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11)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建成就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在理论上是重大创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勇于突破:形成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不仅提出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概念,而且还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构想,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现代工业文明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他认为:“没有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就是空名。”(1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为此要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搞建设必须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3)。他要求来一个技术革命,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要向外国学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上述思想抓住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二)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要不要发展商品生产在当时争议颇大。有的人极力排斥并急于取消商品生产。毛泽东认为,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去引导人民发展生产。他批评“有些人大有消灭商品生产之势。他们向往共产主义,一提商品生产就发愁,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没有分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别,不懂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品生产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不承认客观法则的表现”。判断商品生产的性质,“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14)要发挥商品生产的作用,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15)他要求要多搞商品生产,要尽可能多地生产能够交换的东西,向全省、全国、全世界交换。毛泽东强调发展商品生产对遏制当时的错误思潮,开启人们思考社会主义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来源。不过,他主张发展商品生产并非要否定计划经济。

      (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方面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改革,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这一论述为确立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共产党准备大改革。改革改什么?他力图打破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企业要有自主权;主张搞一点自由市场,使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16)。在所有制问题上,他主张搞新经济政策,“社会有需要,……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7)。上述设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从社会需要实际出发的,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是有益的探索。当然,毛泽东的改革是计划经济框架内的改革,并不是市场化的改革。

      (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强大的,还应该是“可亲的”。所谓可亲就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对国家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二者之间亲近和谐。在他看来,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敌我矛盾已不是主要矛盾,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已成为关系国家政局稳定、人民团结以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全局性问题。因此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运用民主的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反对官僚主义,同任何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使国家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闹事问题,善于从中接受教训、改进工作,把坏事转化为好事。毛泽东希望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党外都应当有这样的政治局面。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群众的积极性是不可能发动起来的”(18)。这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和谐的、可亲的局面,也是毛泽东希望达到的政治建设目标。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五)分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中国建立时,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毛泽东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他构想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要赶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需要上百年时间。他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19)因为社会主义建设,从全党来说,还要很大的盲目性,还缺乏知识和经验,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由这点出发,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他要求全党同志“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20)。

      三、创新超越: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刚开始时,毛泽东就提出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确属不易,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从理论上来看,它并不成熟和完善,对许多问题的论述还未展开,且思想有反复并不稳定,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加以发展。毛泽东的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与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着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准备,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创新和超越。

      (一)继承:汲取毛泽东的不发达社会主义构想精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判断。毛泽东所讲的不发达社会主义,一是说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二是说处在不发达发展阶段。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1)。“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22)毛泽东分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成为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思想来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的认识与毛泽东的估计也是一致的,认为,中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23)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二)创新:深化认识中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深化国情认识,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个特指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这个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一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二要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管理方式,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确立,实现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它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内涵、特征、历史地位、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不仅把毛泽东未展开的、未论证的正确思想进一步展开、论证,而且在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新的内容和观点,丰富了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使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它纠正了毛泽东对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的误解,从理论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思想的依据,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过去僵化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为走出计划经济框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超越:把理论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不长,发展还不成熟,处在童年时期,毛泽东对不发达社会主义的认识处在构想阶段。在实践中他没有将这一构想系统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纲领、政策措施,也没有在实践中很好地坚持这一正确的构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后,邓小平要求,“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4)。这样就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党的十三大确立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导方针,实行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细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

      四、“四个全面”: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航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25)新一届党中央正是立足于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既是战略布局,又是战略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中攻坚克难,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一)基本国情的新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不仅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阶段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比如,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解决好治理方式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人治传统根子很深的现实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何从严治党建设,净化政治生态的问题;如何激发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正,创新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问题;等等。这就需要以更加远大的目光,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战略上把握全局,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以“四个全面”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但反映了我国各个方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又反映了我国总体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但深化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而且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凸显了治国理政的总纲。

      (二)发展战略的新布局。“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它既有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也有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支持系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义在“全面”,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它在覆盖的人群上、在涉及的领域都是全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稳中求进,创新驱动,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以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政治保证。要全面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注重治国理政的总体谋划,又注重扭住带动全身的“牛鼻子”,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能引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四个全面”作为党的战略思想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筹划和创新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凝练表述,它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成果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四个全面”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突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四个全面”根据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体系,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总之,“四个全面”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升华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引领,我们就能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一步一步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④⑥⑦《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5、352、375页。

      ⑤吴冷西:《十年论战》,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⑨《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11)(13)(15)《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351、34页。

      (12)石仲泉:《我观毛泽东》,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14)(16)(17)《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170、170页。

      (18)(19)(20)《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302、303页。

      (21)(22)(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225、383页。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人民日报》2015年1月25日。

标签:;  ;  ;  ;  ;  ;  ;  ;  ;  ;  ;  ;  

毛泽东的欠发达社会主义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_四个全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