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地震)后心理救援模式研究论文_唐岩1,沈红梅1,刘迎霞1,黄芹,张勇辉

自然灾害(地震)后心理救援模式研究论文_唐岩1,沈红梅1,刘迎霞1,黄芹,张勇辉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昆明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云南昆明 650224)

【摘要】重大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也给人们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心理创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很难在短时间内脱离恐慌,回归正常状态,今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如果处理不好, 心理问题可能一直伴随他们终生,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给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心理救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灾后救援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我国、我省、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的灾后心理救援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何将整个救援工作规范化,实行统一的组织管理,规范的救援模式,形成救援的长效机制,使救援实施得到科学、长期、稳定的保障,对于今后在灾后开展及时、有效、持续的心理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然灾害后;心理救援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8-0015-03

我省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灾害频发。2014年8月3日发生在昭通鲁甸的6.5级地震就造成了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的巨大损失。除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受灾群众不同程度的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干预,严重者将会出现持续的身体不适和精神意志消沉甚至崩溃状态,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心理阴影中,影响社会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精神疾病。本文就我中心在云南昭通鲁甸地震心理救援中总结的经验研究进行综述,为我省、我国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灾后开展心理救援的意义

心理救援是医疗救援的一部分,灾难事件发生后,及时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救援,已经成为救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灾难事件中,心理救援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1 灾后心理救援对抚平受灾群众心理创伤有重要作用

面对灾难,除了一部分人能有效地将精神创伤进行整合,认知得以恢复正常之外,大部分受难者是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这种危机的。而且大部分人也不会主动去寻求这方面的帮助。因此,对灾后心理危机应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疏导和救治,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顺利渡过危机是非常必要的。

1.2 灾难心理救援对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灾难的突发性、破坏性,往往造成信息不畅,无限猜测造成心理上的过度恐慌。当灾难事件发生时,积极的心理救援对消除公众的心理恐惧,改善人们的心理现状,减少孤独无助感,提高其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尽快应对新的环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以往灾区开展心理救援的状况

2.1 人员及效果

灾难事件发生后,灾区均会涌现大批的心理工作者,不论是正规军还是志愿者,大多怀着一颗积极助人之心为灾民提供尽可能的心理救援服务,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救援机制和统一的组织管理,救援常常陷入无序、散乱和盲目的无效率状态,社会的专业力量和各方资源也得不到有效整合,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有部分心理救援人员没有受过危机干预专业培训,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还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创伤。

2.2 给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

自然灾害后,因灾区道路不通、通讯中断、物资供应匮乏、环境恶劣,大批救援车辆、物资、人员进入灾区形成超负荷承载量,衣食住行难以解决,如果心理救援人员散乱进入灾区,就会给灾区的救援进展及生活物资供应造成额外负担。救援人员自身的安置也得不到保障,不利于心理救援工作的开展。

2.3 局限性

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救援一段时间后,心理工作者们先后离开灾区,对受灾群众没有进行持续性的后期关注。而灾难心理危机持续的时间较长,心理问题的发生往往在灾后或相当长的时间内,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受灾群众进行短期的危机干预,应急期后还应进行连续性的跟踪随访,以掌握受灾者的整个心理变化的历程。

灾难心理救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操作性很强的工作,现场救灾结束后,危机干预工作并未结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需要。这就要求有一支政府主导、专业性强,实力雄厚的专业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队伍,能够为灾民提供连续性的心理干预服务。

3.我中心在8.3昭通鲁甸地震中开展的工作

2014年8月3日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后,我中心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指挥协调下即刻做出反应,准备好急救物资,编入云南省预备役师救援队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3.1 现场心理救援

在为期半个月的现场救援中,与受灾群众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累计对396名伤员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进行心理干预146次,发放灾后心理救援宣传资料1800多份。干预效果较好,多名受灾群众通过我小组的干预后认知功能、情绪行为明显改善(多家媒体报道过)。

3.2 救援后追踪回访

根据现场救援的评估结果,帅选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现场救援结束后,干预小组撤离前,与驻守当地的心理救援人员进行接洽和交接。撤离后除了电话回访之外,干预小组分别于灾后2个月、半年、一年、一年半亲自前往灾区对受灾群众进行回访,重点关注干预过的重点人群。

3.3 为灾区群众开展个体或团体心理辅导

每次回访均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问题突出者做个别心理辅导,对共性问题开展团体辅导。

3.4 采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和PCL等量表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

结果:未出现与地震相关的严重心理问题。

3.5 总结

对云南昭通鲁甸地震的灾后心理救援工作,我中心从震后第二天开始一直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对受灾群众进行连续性的关注和危机干预。从每一次的回访和评估中能看到受灾群众的心灵创伤在不断愈合,情绪逐渐平稳,睡眠逐渐改善,地震造成的影响正逐步消退,已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并积极规划着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未出现与地震相关的严重心理问题,干预效果较好。

4.建立救援模式

我中心自成立以来,拥有庞大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先后对“5.12”汶川地震、“3.1”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8.3”鲁甸地震、“9.26”昆明明通小学踩踏事故等灾害开展心理救援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及现场心理救援经验,多次受到国家卫计委的表扬和肯定。现将在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的救援模式经验整理如下,为我省、我国自然灾害后心理救援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4.1 团队建设

危机干预机构应该设立危机干预梯队,定期对梯队成员进行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以备不时之需。培训内容包括:①灾难对于个体、灾难工作人员、组织与社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②创伤后适应能力的有关因素;③灾难时易患有关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④灾后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高危人群需要采用的特殊干预方法;⑤心理卫生干预具体方法的操作指南;⑥灾难心理卫生工作者压力管理操作指南;⑦组件运作运作心理卫生服务的有关事宜;⑧整体的联邦反应计划、灾难心理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各组织间的协作沟通[1]。

4.2 心理救援小组分工明确,人员配备合理。

迅速有效的心理卫生服务不仅需要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也需要组织管理人员。这两类人员在美国的灾难心理卫生服务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分工,组织管理人员主要承担计划、组织、协调、实施、沟通等重要职责[2]。小组成员中须以精神科医师为主,辅以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护士等多人组成,分别承担小组中的干预、督导、后勤、联络、记录员等工作。由具有实战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组长全权负责和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求组员身体素质良好,协作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服从组织管理。

4.3 心理救援工作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领导下开展,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每日工作内容和干预结果应及时向当地救援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中心领导等进行汇报。

4.4 干预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救援地区基本情况,包括事件类型、伤亡人数、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事件(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搬运、创伤止血等。

(3)明确即将估计干预的地点,准备好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设定初步的干预方案/实施计划。

(6)对没有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队员,进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7)准备宣传手册及简易评估工具,熟悉主要干预技术。

(8)做好团队食宿的计划和准备,包括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配备等。

(9)尽量保留全部发生的财务票据。

(10)如果作为外援心理援助小组,在到达事件发生地点之前,尽量与当地联络人进行沟通,了解当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任务前阶段制定应对的组织计划,并通过演习明确任务,减轻预期焦虑,建立团队自信心;在执行任务阶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与工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保证工作人员之间以及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同时利用各种缓解压力的技术帮助救援人员实时减轻压力,还可实时安排减压、分享报告、危机干预等心理干预方法;在任务结束后阶段安排休息放松,使救援人员尽快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复原,如有需要者则安排适当的心理干预,以预防PTSD的发生[3]。

4.5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管理和工作流程

(1)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限为事件发生后的4周以内,主要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和心理危机援助。开展工作的具体实际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为主。

(2)到达干预场所后,接受当地救援指挥部指挥,熟悉事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工作目标人群和场所。根据目标人群范围、数量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数,安排工作,制定工作时间表。

(3)按照干预预案开展干预,根据具体情况,分小组到需要干预的场所开展干预活动。在医院,采用线索调查和跟随各科医生查房的方法发现心理创伤较重者;在转移集中安置点,采用线索调查和现场巡查的方式发现需要干预的对象,同时发放心理救援宣传资料;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创伤较重者并随时干预。

(4)采用简易评估工具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进行筛查,确定重点人群。同时筛查应根据干预工作的需要开展,避免过多影响事件人群、引起事件人群的反感。

(5)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及时进行初步的心理干预。

(6)对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治疗及随访。

(7)结合实际情况,对救援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援人员等以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心理干预等形式,开展救援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

(8)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对每日工作进行记录,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根据实际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同时每日对小组成员进行督导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

(9)对干预的伤员或者受助者,建立每日的心理干预档案,记录伤员的心理动态变化和恢复状况,直至心理干预工作结束。

(10)每日工作内容和干预结果应及时向当地救援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中心领导等进行汇报,提出对重点人群的干预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对重点人群开展救灾工作的注意事项。

(11)对有不同需要的危机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

(12)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的开展,避免再次创伤。

(13)紧急心理危机干预结束后,根据援助人群的心理状况和上级要求,实时开展相应的后续心理援助服务。在结束工作之前,向后续的心理援助组织移交工作。

(14)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在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并汇报给有关部门,小组成员接受督导并总结相关经验。

4.6 严重应激症状人群的筛查

根据干预对象的具体分类:受事件影响群众、救援人员、伤员和事件中儿童,分别对四种人群进行筛查和诊断。

四类人群因为事件的不同影响,或存在安全感、控制感、确定感、以及社会支持的需求,会存在身心反应、职业耗竭等。常出现各种心理应激问题,具体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适应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自杀、酒精及药物滥用、躯体形式障碍、创伤后人格改变等。应根据不同的实际进行筛查和诊断。

4.6.1优先对事件幸存者进行筛查,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有婴幼儿的妇女、有伤残以及既往有精神障碍的个体。

4.6.2根据创伤事件(心理应激源)进行筛查。按照优先级别,创伤事件的严重程度依次为:身体严重伤残,丧失亲人,目击事件现场,社会支持不足,有重大经济损失,具有焦虑、抑郁、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自杀企图、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

4.6.3以临床观察(应激反应)指标进行筛查。主要的应激反应有:明显的躯体反应、明显的认知问题、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人际关系及个性改变等。

相关的诊断由精神科医师承担。精神科医生通过巡视、了解等方式,对各类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动态评估,对可疑有精神障碍的病人,进行精神现状检查及病史资料收集,及时做出精神科诊断和处理,包括药物治疗或相关的心理治疗。

4.7 心理干预的具体干预要求和技术

根据对严重心理应激症状人群的筛选,将干预人群分为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干预。

4.7.1普通人群 普通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没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普通人群采用心理危机管理技术开展心理危机管理,以便为整个救援工作提供心理保障。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事件中的普通人群进行妥善安置,避免过于集中。(2)依靠各方面力量参与,建立与当地民政部门、学校、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组织等负责灾民安置于服务的部门/组织的联系,并对他们开展必要的培训,让他们协助参与、支持心理危机管理工作。(3)利用大众媒体向事件人员宣传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4)心理救援协调组应该积极与救援指挥部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协调好与各个救援部门的关系,保证心理危机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对在心理危机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救援指挥部汇报并提出对策,以使问题得到及时化解。

4.7.2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重点人群采用“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此外,对存在精神症状,如失眠、惊恐、焦虑、抑郁等情绪的重点人群,可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4.8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精神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从低剂量开始。同时尽量避免给重点人群长期使用镇静、催眠药物。

4.9 干预后随访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采用不同的回访方式,具体为:书信、电话、面谈等。

此外,通过对救援地区医生的协调和培训,回访工作也可由接受过培训的乡村医生和非精神科医生进行,当发现疑似病例时,通过与中心干预小组的精神科医生联系和报告,由中心干预小组进行诊断,制定治疗计划[4]。

【参考文献】

[1]钱铭怡.美国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国家心理卫生服务系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6)395-397.

[2] Young,Bruce H,Ford,Julian D,Ruzek,Josef I,Friedman,Matthew J,and Gusman,Fred D.Disaster mental healthservices:a guidebook for clincians and administrators.Menlo Park, Califomia:National Center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1998.

[3]程灵芝,李川云,刘晓红,黄丽婷,严进.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74-475.

[4]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应急预案汇编,2015,7(2):141-146.

论文作者:唐岩1,沈红梅1,刘迎霞1,黄芹,张勇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自然灾害(地震)后心理救援模式研究论文_唐岩1,沈红梅1,刘迎霞1,黄芹,张勇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