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协调规划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_平遥古城论文

景观生态视角下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协调规划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视角论文,周边环境论文,旅游景区论文,景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11)06-0155-05

1 引言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进,旅游景区周边涌现出的许多与景区不协调的设施建设成为破坏景观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旅游资源圈起来进行封闭式开发、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适应游客越来越挑剔的目光。

景区周边环境是在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宣言》①中正式提出的,虽是针对古迹遗址而言,着重于历史文化环境,但其中许多理念也适用于自然旅游景区。本文所提的景区周边环境指整体的社会经济活动与景区关系密切或自然环境相似,居民认知感较强,紧挨景区的具有一定地理空间范围的区域环境,是环境与地理区域的组合体[1]。周边环境地域范围可通过定性或定量方法度量界定,是以景区为基点在各个方向上延展的宽度,宽度并非等距,但至少会有一个优势影响方向。文中周边环境和文物保护中的“建设控制地带”、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概念存有差异:①范围不同。自然保护区中的缓冲区包含有景区,其范围要比景区大,景区周边环境可以在缓冲区内,也可以在过渡区内,还可以同时在缓冲区和过渡区内;景区周边环境一般比文物建设控制区大或在其之外;②角度不同。后二者完全是从保护功能出发并以此为目的,而景区周边环境着眼于旅游的角度,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周边环境利用探究。

作为一门应用基础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在旅游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于旅游区域开发、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应用领域[2]。前人对旅游景观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旅游区域或景区内“斑—廊—基”格局、结构和功能的布局设计上[3-15];而对景区边缘即景区周边环境尚缺乏足够的注意和充分的研究,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过渡带、交错区的旅游规划应用也较多[16-19],但对于景区边缘,即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应用还较少。其中有学者提到景区周边环境中易发生的边缘效应对旅游区景观的影响[10、11、20],但也只是提及而已,祝亚雯、章锦河描述了旅游区边缘地带的特征[21],但对景区周边环境的管理规划仍缺乏论证。总体看来,缺乏以景区为中心,把旅游景区周边环境提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从游客、景区角度进行的专门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聚焦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试图建立景观生态学指导下与景区协调的周边环境规划设计框架体系。

2 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景区周边环境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1)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初级生产力。根据边缘效应理论,景区周边环境中常常具有多样的景观,丰富度要高于景区内。景区与外界物质、能量流交换越强,边缘地带即周边环境中的景观丰富度及活跃程度越强。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规划,这种现象就会演变为一种消极作用。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面积越大以及与大陆距离越近,其物种多样性越高。景区可看作处于背景基质中文化自然景观所围合的岛屿,景区与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景区景观要素。增加了与景区景观协调的周边环境,相当于扩大了景区面积。

(3)景观连接度。由相互联系较多的相似景观元素组成的景观单元与相互联系较少的景观元素组成的景观单元相比,其景观连接度具有较高水平。周边环境与景区愈是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景观元素,相互联系较多,景观连接度也就越高。周边环境作为一种生态过渡带的连接纽带成为景区与背景区域基质的缓冲,一方面与景区密切相关,与景区景观或功能相似,另一方面又与景区有区别。虽然本文希望将周边环境归入景区,也称为观赏对象,但不可能达到与景区完全一致的氛围。这也是“缘”之本意。

(4)景观对比度。相邻景观要素彼此差异甚大,其间过渡带,也就是“缘”很窄或缺失,意味着对比度较强,自然形成的景观多是低对比度的,因此自然景区与其周边环境是存在一定异质性的低对比度的相似景观,周边环境与景区协调,就要保持周边环境与景区的低对比度。在人工系统中,一般是高对比度景观,人文景区,如平遥古城在平遥县城中,此时要建立周边环境,降低景区与基质的高对比性。

(5)中度干扰理论。中度干扰能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灵动性,因此不要简单地排除干扰,也不要频繁干扰。构建景区空间异质性以及维持其功能,就不可忽视“缘”中的各种干扰。景区经济效益好,周边环境中人为干扰常表现为过度商业化;景区效益差,表现为任意侵占利用周边环境中土地,或进行破坏周边环境资源的建设。这些干扰都需要调控。

2.2 分析框架

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周边环境与景区景观协调内涵,采用理论驱动型方法建立周边环境规划设计思想的研究框架。在充分认识平遥古城周边环境状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保护和维持大景区斑所组成的景观单元的稳定性。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周边环境与自然的结合、与景区紧密的联系以及异质性的突出。同时,通过管理建设对景区文化加以传播,在周边环境中营造地域特征,将互益共生的过程进行培育、扶持,是周边环境获取合理性与资源支持的重要手段。然后对反馈的协调结果进行评估,得出结论用以指导决策,将干扰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见图1)。

图1 景区周边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框架

Fig.1 The Study Structur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ing of Tourist Attraction Setting

3 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规划设计及其实现:案例分析

3.1 平遥古城周边环境概述

山西平遥古城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具有2700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代县城和汉民族古民居建筑群。古城周边环境包括南至柳根路,西至火车汽车站、顺城路,东北至惠济桥,北、东南段由护城河道外延100m左右的地域范围。古城外面就是闹市,以“环路为岛”方式与新城衔接,周围是一圈公路。在古城周围的城区建设中,新城建筑风格、布局与古城旅游风貌很不协调,无论从景观还是功能上与景区联系都较差。古城墙外主要为大量低矮平房式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企业和一些环城绿地,新旧建筑混乱,土地利用形式多样,景观杂乱,住宿、游览、餐饮、购物等拉客者对游客围追堵截。景观、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差,严重影响了古城整体风貌的体现。目前,2008年开始实施的古城南门外东部广场水景河道一期建设工程已完成,2011年古城环城地带南段西区、西段南区、环古城游览路改造等工程开始实施。

3.2 景区周边环境规划设计思路

周边环境是在景区外围一定区域内包括景观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在内的复合系统,景观环境主要指景观风貌。景观风貌是与景观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内容,是直接构景要素。周边环境规划设计主要指对景观风貌的布局控制。从空间上看,周边环境规划设计还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密切结合起来;从时间上说,规划设计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旅游景观各要素和游客心理等变量的运动,它应是个动态的过程。

3.2.1 维持大景区斑的稳定性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景观生态学中,Forman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基础提出景观总体布局模式。强调集中使用土地,确保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在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地段,如城市,让自然斑块以廊道或小斑块形式分散布局。

第一,结合自然。旅游规划应与自然结合紧密,尤其对处于城镇中的景区而言。城市景区在改变博物馆式的游览活动中,一种方法就是在周边环境中利用植物活化观赏场景。景区周边环境中自然斑块的恢复或引入,可以改善、美化景区环境以及营造旅游气氛。平遥古城目前所存在的“干巴巴”、“灰土土”、“闷沉沉”、“脏兮兮”的现状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对古城周边自然环境改善所做的游客调查中[22],绿化排首位,其次是增加水景。古城护城河内无水,不少河段垃圾充斥,清理河沟并给护城壕注水既是对古城原貌的尊重,也靓化了周边自然环境。绿化和水景面积增加,自然也就添加了休闲意味,这对夜幕降落后的古城是一种现代化的补充。在如何引入自然斑块问题上,有人认为需在城内所有大街小巷种上植物,在古院落内营造绿色强化“秀”的韵味,以及拆除部分破败的建筑转为公共绿地,笔者以为这样不利于保存古城原貌,也会影响对历史怀古寻迹的气氛。因为平遥古城是人类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北方古城具有雄壮威武之特点,原本内部就无多少绿色,所以不必硬生生地大面积增加本色文化之中没有的色调。但在周边环境中却可以营造。对平遥县城环境敏感区古城来说,周边环境可作为城镇公共绿地和公共景观的建设地,其中生态绿地不仅数量要多,而且分布均匀,大斑块与小斑块结合,不同斑块之间由绿色廊道相通,使游客出入景区的线路成为绿色廊道。植被造型多样,不仅有常见草坪式平面结构,还要利用植被垂直层次分叠结构。尽量选择乡土树苗草种,采用自然化田园式绿化布局为恰当。

第二,周边环境中旅游服务及设施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Forman模式强调集中使用土地,为确保旅游景观完整性和突出景观主体性,可利用中度干扰理论进行调控管理和景观布局,充分发挥景观氛围塑造的功能。古城周边环境中旅游服务及设施在空间上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性,这样做一是防止周边环境在发挥经济功能上的全面铺开,对景区文化功能喧宾夺主的遮蔽;二是旅游设施此时可兼作社区居民使用,有利于游客与当地居民交流沟通,进而增强景区人文气息;三是集中可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控制,产生良好秩序。如平遥古城对车队的整治需要在定点集中,按顺序拉客,统一定价,避免混乱。

(2)增强周边环境与景区联结度

景区与周边环境连接度高,游客在周边环境中感知景区信息较容易,对景区识别及旅游流动就会很方便,对景区的认同和好感也会增强。没有与景区氛围类似的周边环境,游客往往近在咫尺,却似与景区遥隔万里。

在平遥古城,尽管古城西门距火车、汽车站仅1km,由于忽视周边环境管理和建设,游客从西门进入前,感受不出景区旅游气息,不知道景区在哪里。依景观生态学低对比度原理,景区与周边环境中相邻景观要素彼此较相似,景观要素间过渡带较宽且变化缓慢,景观对比度低,连通性较好。因此古城周边环境建设需在加大绿化空间基础上,利用各种建筑设施展示古城与新城有机和缓的梯度变化,以一些其他历史时期的近现代建筑穿插。拆除周边环境中与古城视觉冲突的现代化商业和居民楼,新建筑形式和结构要与景区内的相类似,民居则沿用传统样式,形成鲜明的特色,为古城景观创造视觉走廊和欣赏空间。以此加大景观连接度,缩短游客心理和景区之间的距离。

(3)规划设计出与惯常景观不同的、能唤起旅游者美感的景观

与景区基质相比,周边环境景观异质性强,在构图上易产生魅力,景区规划要善于发挥这种边缘地带中信息量大、审美作用强的特点。自然界中,在特别条件下,也存在相邻景观对比大的情况,所以在景区周边环境规划设计中,并不排斥构建小范围的与景区差异性大的景观,以增强视觉冲突,反衬突出景区斑与基质或周边环境的不同寻常。

在平遥古城周边环境中,可在与景区景观保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变异,如时尚和另类元素的融入。因为平遥古城面积2.2km[2],范围比较大,周边环境中景观要素与古城内建筑过分的一致性,会给人一种乏味、沉闷之感,由于风格的完全相似性,游人对古城的惊讶就会大打折扣。古城外周围地段现存的大量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建造的各类住宅、窑洞式办公建筑及厂房车间,未必被认为是杂乱无序、毫无特色、严重影响着平遥古城整体保护和旅游形象的绊脚石。这些建筑虽无古城风格,但也可作为一种异样景观,进行一些变更改造,用休闲娱乐的主题与古城旅游一统起来,可通过内容置换重新安排用途,也可为旅游服务。例如,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联系起来,将这些厂房设施加以修饰则可变为艺术性馆式公共建筑,也可将周围厂区改建为功能与古城协调的平遥娱乐街区或者住宿餐饮设施集中的空间,还可结合平遥金融业创意秉性,延伸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视觉艺术范畴。平遥古城外这些创意产业发展将丰富古城的内容、色彩和视觉意象。

3.2.2 发挥景区辐射场效用

(1)延展景区文化精神和意境情趣

依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构建了与景区景观协调的周边环境,景区面积也就相对增加,景区就越稳定。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体现“大景区斑”思想,在周边环境设计规划中延展景区内涵就很重要。景区内涵在周边环境中要发散出强大的场所效应,使旅游者在周边环境中就能感受到即将要游览或体验的景区所要传递的信息,感受出景区文化的历史时代特征、自然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扩展景区精神有多种方式,可用建筑符号、园林手段等,但不能仅把目光锁定在某些标新立异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上,因为这些建设与景区文化背景是陌生的。古城周边环境中新广场、新建筑的建设,都必须要考虑古城风貌所表达的历史和文化、社会环境,不能以推土机式的大规模的、剧变的改造方式进行,可通过开阔视野、小品建筑点缀再现这一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历史空间,恢复和重现古城往日情韵,增强古城感染力,形成一道新的文化景观。

(2)周边环境要有地域特色

周边环境中应有地方性文化表达的一席之地。在现如今旅游廊道生态建设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游客在由高速路连接的景区之间穿梭,看到的往往是两边的植被绿树,难得一睹民众起居生活以及传统民间建筑,所以虽来景区一趟,但实际观赏的地方文化内容还太少;同时,随着景区周围村民生活的变迁升级,现代化的居住建筑拔地而起,旅游者在景区附近也难觅传统建筑风采,因此在景区周边环境中展示地方风情文化是必要的;另外,虽然景区是当地历史发展的杰出代表,但通常对地方文化反映得不全面,如平遥古城中的民居并非是平民文化的结晶,多数还是商人富贾的宅院,从这一点上说,若能在周边环境中布局些表达民间文化的建筑或其他小品形制,如晋中地区层叠式的土窑洞和低矮砖式窑洞建筑,也是有意义的。

周边环境要体现地域环境特征。周边环境规划设计还要强调回到地域环境本身寻找地方特色和建筑个性。规划设计先以一种环境形态出现,着重从地域环境文化中寻找语言根源,体现场地环境特征,其次才是系统功能的满足,因此需要保护和维持好景区所在周边环境的自然背景。平遥古城因地制宜,择吉而居,合理布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求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点缀自然,民居建筑古朴厚重,高大结实,应顺应造就古城的自然地理格局。周边环境中商业街的设计可利用黄土丘陵沟壑地的场景构思,建构一个环境,使游人进入场景后可进行空间和环境体验,遂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想象。

(3)周边环境要体现互利共生格局

从旅游角度看,与景区协调的周边环境范围越大,旅游氛围越美好。但周边环境面积越大,可供生产和资源开发的面积则缩小,这与景区周边居民众多和土地资源贫乏的现状相悖。因此周边环境面积并非越大越好,要以和谐共生为发展的适宜性,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在景区周边环境中旅游业可与休闲业、商业、地产业等共生。除为游客提供高质量审美环境和服务设施,还能营造满足游客市民休闲游憩需求的周边环境景观带,也满足了旅游者渴望欣赏世俗生活百态的需求。平遥古城是个夜晚缺乏灯光的真正自然型夜城。保持古城内夜晚漆黑的固有特色,其实并不妨碍游客消费链的延伸,因为所有的灯火辉煌,华丽夜市都可移入周边环境发展。平遥古城周边环境要设计成景观、生态、公益空间,创造适宜于现代随意自由生活的休闲娱乐节奏、环境氛围以及信息空间,利用其优美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为其他产业所共享,取得多产业获利的好处。

4 结论与展望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为提高旅游者对景区整体审美效果,促进景区科学发展,需结合城镇、村落、自然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对周边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具体操作时应因地制宜,保持本色,接近自然,突出特色,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这就既需要在周边环境中引入或体现自然斑块,控制和调节易引起景观系统破碎化的干扰因素和来源,增大周边环境与景区联结度,还需遵循景区原有环境脉络,即强调景区内涵与形式的原创文化性,防止坠入周边环境都是大片绿化的平面广场化建设或都建仿古商业休闲街等模式化发展之中,又需根据旅游者心理实际需求,适当显示当地自然地域环境特色和地域文化个性,具有市场、现代和休闲意识。

本文尝试以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来阐述以景区为中心的周边环境规划设计的思想。但周边环境的布局建设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本研究有几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①景区周边环境的不同类型需要进一步探索。平遥古城是位于城镇中的景区,另外还有处于村落、城乡结合带、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景区。这些景区周边环境的特征与之相比显然差异较大。后续研究需要关注这些不同类型景区周边环境的规划设计;②周边环境中人工景观规划有待特别重视。景观生态模式在景观要素配置方面有着自然主义偏向,因此在以景区为中心的周边环境的规划过程中还要丰富对人工景观的研究;③周边环境规划还需对当地利益群体多加关注。本文研究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者的利益,希望旅游氛围得以维护和创造,因而能对旅游者产生持续吸引魅力,但对与周边环境相关的利益群体如居民则关注较少。另外,实际的规划问题要远远复杂于本文的论述,都需要认真思考。但无论如何,景区周边环境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

注释:

①ICOMOS第15届大会《西安宣言》.西安,2005.10.

标签:;  ;  ;  ;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协调规划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_平遥古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