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与运行体系_教学理论论文

“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框架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操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从根本上转变以应试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达的未来中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我们从1992年10月开始进行了“学会参与”教育改革课题研究。这一研究旨在形成“学会参与”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新模式。

一、“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

“学会参与”的核心思想,也是“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学会参与”的核心思想是参与与发展。我们的口号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只有在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发展必须是学生主动去追求的,主动去获得的。只有在不断地参与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学会参与”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二、“学会参与”教学双过程模式的构成

“学会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为主线,同时力求反映其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对应关系,故称为“双过程模式”。该模式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即:准备参与、初步参与、充分参与、深入参与和综合参与。5个阶段又包含了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行为状态和情绪状态发展的7个环节:准备、唤起、投入、展开、内蓄、深入、拓展。参与过程各阶段、环节与认知过程一般阶段的对应关系如下:

上述参与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对应关系,仅反映了一般规律,并非在任何学科的任何一堂课绝对如此。其运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参与过程5阶段7环节的程序有其规律性,但并非每一环节在后续环节进行时一定马上消失,可以继续存在,也可重复出现。

参与过程是跨学科界限的,每天前一堂课的参与状况,对后一堂课的参与必然有延续影响,甚至影响学生整天的参与情绪。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尽量争取每堂课获得良好的参与效果。

(一)双过程模式中参与过程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及师生行为和情绪状态的特点

1.准备:师生在课前两分钟双双进入角色;学生情绪安定,精神振作;教师课前注意精神状态,整理思路进入角色。

2.唤起:开课后学生即不同程度地被唤起参与的欲望;学生情绪状态活跃,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教师设法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求知兴趣,用形象方法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3.投入:学生初步将参与欲望化为参与教学过程的行为,情绪状态转化为明显的外在兴奋,气氛开始热烈;教师指导或示范参与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适当参与机会。

4.展开: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学习层次上达到参与的最大投入量,情绪高涨,外在兴奋到最高点;教师广泛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和充分的参与时间。

5.内蓄:形式上暂时降低参与的温度,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准备更具内在深度的参与;学生情绪状态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教师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引导帮助学生矫正,并调整其参与行为,力求保持其内在兴奋的强度。

6.深入:学生各自尽最大努力在更高的学习难度上进行更深入的参与,并不同程度地提高参与能力,情绪强烈,表现出不同程度参与的冲动,再一次外在化;教师提供足够的必要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参与,诱发学生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7.拓展:学生在进行一定量和质的参与基础上通过活动、练习等操作进行综合性参与,群体情绪共鸣,一定程度上保持兴奋状态;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拨,以学生为主进行总结,并化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

(二)双过程模式中认知过程各阶段的特点及与参与过程相应阶段的对应关系

1.与准备参与阶段对应的心理准备阶段:旨在形成有利于参与认知活动的心理氛围准备。

2.与初步参与阶段对应的感知—问题阶段:旨在让学生感知新知,并产生问题,引起探究欲望。该阶段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特征主要是以感性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参与。

3.与充分参与阶段对应的初步理解阶段:旨在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初步理解新知,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该阶段学生参与的认识水平特征呈现由感性为主的参与向理性为主的参与的过渡。这既是初步参与的高涨又是深入参与的前提。

4.与深入参与阶段相对应的深入理解阶段:旨在让学生深入思考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运用学法,以发表交流的方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加深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穿插进行反馈调整。该阶段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特征上升为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参与。

5.与综合参与阶段相对应的巩固——运用阶段:旨在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运用知识,巩固对新知的认识以及对新旧知识间联系的认识,以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该阶段学生参与的认知水平特征表现为感性理性融为一体,新旧知识融为一体的参与。

三、“学会参与”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点

(一)理论基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过程的主体或者说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已成为共识。因此,国内外教学模式研究的共同发展趋势,便是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并寻求如何落实这种主体地位的操作上的保证。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发展具备一定条件。其中一个主要条件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理性思维能力等为制约条件。处于儿童时期的小学生,这些条件尚未成熟。“学会参与”教学模式正是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借助于参与各项活动这种更直观、更具体的方式,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自身的主体地位及意义。“参与”成了实现小学生主体地位的操作上的有效途径。其要点是全体学生参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标志就是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实现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其结果必然表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面和参与度。要真正做到学生充分的真实的参与,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教学观。

(二)理论基点之二:教学目标的综合化

素质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教育和教学的目标应是综合性的。“学会参与”教学模式以综合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着眼点,力求形成一种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形成是服务于实践教学目的需要的。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将教学模式归纳为4种基本类型:(1)社会交往模式或称社会模式。它着眼于人的社会发展和适应能力。(2)个性模式。它着眼于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整个人格的发展。(3)行为模式。它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控制和培养。(4)信息加工模式或称认知模式。它着眼于信息的获得、传播和发展。

“学会参与”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型模式。参与作为一种能力,是直接为小学生日后走上社会所需要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奠定基础的。在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过程中,对他们的态度、情感等社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特点,小学生一旦逐步获得,对其今后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其发挥自身潜能,自信心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必然伴随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之中。同时,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习惯培养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参与教育,构建这一模式的过程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试图使学生在学会参与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因此,如果把“学会参与”教学模式作类型的归属,可以称为“社会——人格行为”模式。

(三)理论基点之三:参与行为对认知过程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该模式旨在揭示学生的教学中的参与行为对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性促进与调节功能。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建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行为看作既有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两条主线。我们所建立的“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角度放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面,即重点研究学生参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进而研究两个问题:其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与认知过程的关系;其二,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来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4个:行为、情感、知识基础和环境。前两者属核心因素;后两者属外围因素。而学生的参与行为作为影响认知过程的因素之一,与其它影响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四、“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是否理想,不在于实施模式时的局部操作和个别方法运用得如何,而取决于对这一教学模式核心思想的完整把握,以及在操作中的一以贯之的全面彻底的体现。“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在发展中参与。是对每个学生所应有的人的发展权利的承认,是对每个学生所能实现的人的主体精神的充分肯定。为了保证教师在实施“学会参与”模式时能始终紧紧围绕其核心思想,真正抓住其精神实质,做到以“神”制“形”,而不是以“形”代“神”,我们在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归纳提炼了3条“学会参与”教学策略。每条策略包含策略思想要点和操作要点两部分。

(一)主体性策略

1.策略思想要点

要点之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要求是:

第一,平等的关系。从人与人的最本质的人际关系——人格关系上建立起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民主的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整个学校生活过程之中,营造民主、温暖、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愉悦、主动、积极地参与投入教学活动。

要点之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要求是:

第一,引发兴趣。对“学会参与”教学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持久地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持续地给予强化,不断地满足需要,以增强学生由于过程的消耗而可能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激发学生的两种兴趣,即参与的兴趣和认知的兴趣。并使两者相互促进,不断递进上升。其中,应更多地利用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的层次,去影响促进其认知兴趣的提高。

第二,点拨恰当。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学会参与”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十分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学法指导的过程同样也是让学生学会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它不应是单纯的传授,应是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与学生主动尝试、积极参与训练相结合。

要点之三: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具体要求是:

第一,理智地热爱。教育是教学生具有理性,对教师的理性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教育也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如何生活,教师也应是充满爱的感情的人。在教师身上,要求两者和谐统一,取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做到爱而有方,严而有度。

第二,及时地激励。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积极性,操作上的主要抓手是激励反馈。重要的在于如何把握激励反馈。“学会参与”教学对此有3个要求。一是既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果进行反馈,又要对其参与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二是既要有评价性反馈,又要有调整性反馈。前者旨在肯定或矫正学生的认知和参与;后者旨在补充、完善学生的认知和参与。三是反馈,可有3种方式:教师反馈,学生交流中的反馈,学生自我反馈。3种方式应交替进行。

2.操作要点

我们的口号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3个方面的落实:一是落实独立人格的空间。每个学生应在班级集体之中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这是人的意识、观念之间的空间。二是落实独立思维的空间。参与的实质是思维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本质也是思维的活动和发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前提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维。这是人的心理的空间。三是落实独立活动的空间。小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离不开活动。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都应在活动中有一小块属于他的空间。这是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空间。

(二)选择性策略

1.策略思想要点

要点之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这是让学生学会选择的先决条件。具体要求是:

第一,为每个个体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学会参与”教学中,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参与,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成功的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有效投入学习的根本动因。学生的学习成功是一个多次完成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阶段性自我调整,重新自我激发内部动力。而自我功效感的获得,是这种自我调整、自我激发的良性手段。自我功效感即对自己学习成功的体验和肯定。而这又有赖于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更多的表现自己成功的机会,并体验这种成功所带来的教师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第二,形成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是增强个体参与意识的良好环境动因。长期处于具有积极参与习惯和传统的群体之中的个体,自然会形成较之其它群体之中的个体更强的参与意识。

要点之二: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具休要求是:

第一,面向全体。自觉而非盲目的参与,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每个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因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出发点和标准是不同的。所谓面向全体,是面向存在诸多差异的个体所组成的全体。“学会参与”教学特别强调要重视两种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二是成绩特别差的。他们是最易成为“局外人”的一部分学生。如果长期使他们充当旁观者,不能与其他同学协同共鸣,则与“学会参与”教育宗旨是相违背的。

第二,设置坡度。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由其自主选择合适台阶的阶梯。阶梯构筑的特点,基于教师对学生特别的了解。它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是教师应予随时调整变化的。

要点之三:增强学生参与和选择的能力。“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特定要求是在学会参与中学会选择,在合理正确的选择中增强参与。具体要求是:

第一,学会“模仿式参与”。这是难度最低的参与,也是最基本的学会参与的学习方式。其动态模式是:由完整的示范到示范部分的逐步减少;由教师示范到示范角色逐步由学生承担:由简单的动作模仿,到难度更高的语言表达的模仿;由单项模仿到综合性整体模仿,再到独立完成。

第二,学会“试悟式参与”。这是具有较高难度的参与,是以培养理解能力和求同思维为主的学会参与的学习方式。其关键之处是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肯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服从真理、尊重客观规律的良好品质。这多在新授课中使用。

第三,学会“创造式参与”。这是思维要求最高、参与难度最大的学会参与的学习方式,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的方法,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多在综合运用时使用。

2.操作要点

我们的口号是:给学生一个选择的余地。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余地;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余地;三是发展特长的选择余地。这3条选择的渠道,虽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但操作上不分先后,视学生发展特点,择易而行,继而相互迁移。

(三)发展性策略

1.策略思想要点

要点之一:让学生学会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具体要求是:

第一,发展学生责任的意识。“学会参与”是指学生在与环境取得认同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即他能正确认知周围环境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角色,并主动地学会承担之。动机和能力是参与的两大要素,动机是参与的动力系统,是成功参与的首要条件。责任感是理性的深层动机,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动机水平,是“学会参与”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第二,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会自我评价”是“学会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具体要求是3个:学会自我评价最基本的正确方法,即实事求是:能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能指出别人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评价,确立自信心,不断确定新的努力目标。

要点之二:让学生学会对自我行为的规范。其根本要求是为学生学会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奠定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掘,要求人的活力的充分施展。

第二,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严密的、规范化的,这就要求任何个体都不能离开秩序的轨迹,失去规范的约束。这种秩序和规范意识越强,越自觉,是越具有活力的真正表现。而这种秩序和规范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与个体在社会生活和活动中的参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是随着参与方式和能力的习得而逐步养成的。让学生在学会参与中学会遵守规范,学会自制,是“学会参与”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要点之三:让学生学会对自我发展的主宰。具体要求是让学生既有发展自己支配自己以体现自身价值的意识和能力,又有发展外部世界、改造外部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并具有把自己与社会、国家合为一体,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意识和能力。为此,我们提出对小学生的具体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会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服务。

2.操作要点

我们的口号是: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二是展现能力,三是展现学业成果。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应该给予所有的学生以同等的展现机会。在“学会参与”教学中,其表现为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自我评价能力的递进。当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不可能过细地顾及每个学生的这些方面的发展。教师可有选择地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方面确定不同的学生为重点对象,同时作面上安排。与此同时有计划地转移重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成为重点对象。

五、“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型

我们在探索“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体现“学会参与”教学模式核心思想的各种教学方法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型。该模型表述为18个字:快投入、频活动、多层次、小坡度、强反馈、共矫正。

(一)18字模型的基本含义及理论实质

“快投入”指开课后使全班学生尽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快速提高其投入度。不仅是行为上的投入,投入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投入。

“频活动”指课堂教学中应较为频繁而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参与载体,使小学生经常处于动态之中。不仅在于提高兴趣,实质是借助活动和动作保持、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多层次”指在参与的要求和认知的要求上都能分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成功感,并不断提高其层次。但应注意这不是教学目标的分层,基本目标对全体学生共同适用,分层是完成教学目标过程的分层,是知识点的分解,尤其是难点的分解、作业内容的分解、参与难度的分解,使基础和能力让具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目标的速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小坡度”指对全体学生在认知内容安排上设置较为合理的较小坡度,使他们都能逐级上升,每一步都走得比较踏实,保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兴趣。这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台阶,必须同时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小学生的尚未成熟的逻辑思维的特点。这是教师的最大难点,也是“学会参与”教学模式操作上重点所在。

“强反馈”指既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反馈,又要在参与方面进行反馈;既要对参与结果进行反馈,又要对参与的态度进行反馈。对态度的评价是暂时的,对结果的评价是目标。但在操作上应将态度的评价放在第一位,对结果的评价居第二位。用暂时的态度评价促进结果的评价。在时间上,当堂及时反馈,多次反馈;在空间上,借助于各种手段对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广泛反馈。在反馈关系上,不仅教师向学生反馈,学生还应参与反馈。

“共矫正”指师生共同矫正,学生相互矫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自我矫正,以及在教师点拨下以学生集体为主进行总结。矫正的实质是理清思路,纠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之处,补足思维过程中的缺口或断裂,以巩固正确的思维过程,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二)18字模型的结构联系

“小坡度”与“多层次”之间的联系是核心所在。坡度设置是为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习过程提供的“多功能”的桥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以不同的起点,用不同的速度,通过同一座“桥梁”。两者关系处理得好,教学效果就好。

就认知过程而言,“层次”和“坡度”在操作上的联结点是“选择”。因此,可以说参与是起点,“学会选择”是“学会参与”教学模式操作上的核心。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择。学生的选择是学生深层次参与的关键。

就参与过程而言,也有“层次”和“坡度”的关系,是参与能力不同的层次,参与难度分解形成的坡度。两者的联结点也是“选择”。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参与的台阶。参与的分层和选择是为认知的分层和选择服务的。

“快投入”是先决条件,是为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以后的选择服务的。

“频活动”是为学生学会选择以及尽可能顺利通过坡度提供的载体和手段。

“反馈”和“矫正”保证学生通过坡度时能走得正确,走得快速,以及对到达终点的验证和对思维全过程的回顾。

标签:;  ;  ;  ;  ;  ;  ;  ;  

“学会参与”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与运行体系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