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数量_形容词论文

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空间论文,形容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具体名词和空间形容词的组配是不自由的,像“个头、房屋”等只论“高/矮”不论“长/短”,“头发、胳膊”等只论“长/短”不论“高/矮”,“水”论“深/浅”,“雪”论“厚/薄”,“球”论“大/小”,“沙”论“粗/细”。毫无疑问,名词受哪些空间形容词的修饰与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有直接关系。充分了解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不仅有利于探索空间形容词与名词的组配选择,还有利于深入分析空间形容词的认知语义。

      空间形容词指的是对物体所占据的空间量进行说明的形容词,包括“大/小、高/低/矮、长/短、宽/窄、厚/薄、粗/细、深/浅”15个成员,汉语语法学界一般将之称为空间维度词(任学军2001、朱莉华2011)。我们认为,维度只是空间形容词空间量的一个构成因素,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不仅与维度因素密切相关,还与距离、方向等因素相关,把空间维度词改称为空间形容词有利于突破维度视角的限制,多侧面地来分析这类形容词的空间量。本文拟从维度、方向、距离三个方面对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进行综合考察。

      二 维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维”是几何学及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构成空间的每一个因素(如长、宽、高)叫做一维,如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普通空间是三维的。

      形容词不对应实体,本身没有维度,划分空间形容词的维度实际上是区分其所修饰事物的维度特征。现实中所有物体都是三维的(即使很长的绳子也有宽度,很薄的布也有厚度),之所以物体能按维度进行划分,是因为人有自己特有的看待空间的方式,语言再现的空间并不是真实世界的翻版,而是经过认知过程的加工。人们可通过突显三维物体中的一个维度来强调物体的某一个空间特征而忽略掉另外两个维度,从而得到一维物体的图式,如强调“桌子”的长度忽略其宽度和厚度;也可以通过突显三维物体中的两个维度而忽略另一维度,从而得到二维物体的图式,如强调“布”的长度和宽度而忽略其厚度。一维突显的物体有“棍子、针、绳子、河”等,二维突显的物体有“纸、叶子、布”等,三维突显的物体有“箱子、瓶子、洞”等。

      与物体经过认知过程的图解形成维度突显相适应的,是语言世界有专门修饰维度突显事物的空间形容词,也即人们选用不同的空间形容词来描述物体的不同维度。据此,“大/小、高/低/矮、长/短、宽/窄、厚/薄、粗/细、深/浅”这15个空间形容词按所修饰物体的维度特征可分为两大类:维度突显的空间形容词和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

      2.1 维度突显的空间形容词

      维度突显的空间形容词有三组:

      A.一维空间形容词:高/低/矮、长/短

      B.二维空间形容词:宽/窄

      C.三维空间形容词:深/浅、

、厚/薄

      三维空间形容词在维度上是最复杂的,也是儿童最晚习得的空间形容词。试看研究者对儿童空间形容词习得顺序所进行的调查(“>”表示先于)。

      a.大小>高矮、长短>高低>宽窄>厚薄>深浅(Clark 1972)

      b.大小>高矮、长短>粗细>高低>厚薄、宽窄(朱曼殊1986:161~174)

      c.大小>高矮>长短>粗细、深浅>厚薄(胡德明2003)

      a组没考察“粗/细”、b组没考察“深/浅”、c组没有考察“宽/窄”,三组数据虽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呈现出一个共性——维度越简单的空间形容词越容易习得,维度越复杂的空间形容词越不易习得。“大/小”是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是最简单易学的,“高/低/矮、长/短”是一维空间形容词,较早被儿童习得,“深/浅、粗/细、厚/薄”是三维空间形容词,处于习得序列的尾部。

      “深浅”维度的认知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深/浅”所刻画的事物需依赖容器而存在,事物与容纳该事物的容器构成一个三维突显的整体。试看:

      (1)湖水很深。

      (2)瓶里的花插得很深。

      (3)银子埋得很深。

      三个例句中,“深”所描绘的事物“水、花、银子”都无一例外地处在容器之中,“水”是容器“湖”的容物,“花”是容器“花瓶”的容物,“银子”是容器“土地”的容物。如果某个事物不依附于容器而独立存在,那么它就不受“深/浅”的修饰,如“雪”,“雪”从天空降下之后,不会像雨水一样流入海洋、湖泊、沟渠这些天然容器之中,而是在地面堆积,故而“雪”多受“厚/薄”修饰,不受“深/浅”修饰。

      其二,事物与容器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

      A.事物完全占满容器,如例(1)的“水”与“湖”。

      B.事物在高度上占满容器,如例(2)的“花”与“花瓶”。

      C.事物处于容器的底部,如例(3)的“银子”与“土地”。

      其三,“深/浅”除了可描绘容器中的事物以外,还可以单独刻画容器。

      (4)湖很深。

      (5)花瓶很深。

      (6)洞口很深。

      三个例句中的“湖、瓶、洞”都是容器,容器中可以有容物,也可以没有容物,无论是哪种状态,都可以被“深/浅”修饰。

      由“深/浅”的本义分别是“水深”和“水浅”(《辞源》)可知,“深/浅”起初用于刻画容物,后来发展为也刻画容器,从容物到容器是因为两者之间发生了转喻关系。我们知道,转喻指的是认知上用一个事物代替相邻的另一个事物。用显著的事物来转喻不显著的事物是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下,容器比容物显著(沈家煊1999),用容器转喻容物极为自然。

      “粗/细”的维度复杂性在于,所修饰的事物在认知世界被识别为三维事物的同时,该事物必须在一维维度上突显。也就是说,“粗/细”对“高/低/矮”或“长/短”存在一种依赖关系,不能论“高/低/矮”或“长/短”的事物,通常也不能论“粗/细”。如“煤球、烟缸”这类事物,一维特征不突出,不受“高/低/矮、长/短”的修饰,也就不能受“粗/细”的修饰,“粗煤球、细煤球;粗烟缸、细烟缸”均是不合法的说法,尽管“煤球、烟缸”是典型的有“横剖面”的三维实体。再如“头发、绳子、树”等,可以说“长头发、短头发;长绳子、短绳子;高树,矮树”,也就很自然地可以说“头发很粗(细);绳子很粗(细);树很粗(细)”。《现代汉语词典》对“粗/细”的释义是“条状物横剖面大/小”,强调了“粗/细”所修饰的事物须是“条状物”,即是点明“粗/细”对一维突显事物的依赖。

      “厚/薄”的维度复杂性在于,所修饰的事物在认知世界被识别为三维事物的同时,该事物必须在二维维度上突显。如“书本、手掌、棉被、城墙”等二维突显的事物可以论“厚/薄”,而“讲台、台阶、柜子、箱子”等三维突显的事物则一般不论“厚/薄”,尽管这些事物是典型的有“上下两面”的三维实体。《现代汉语词典》对“厚/薄”的释义是“扁平物上下两面的距离大/小”,强调了“厚/薄”所修饰的事物须是“扁平物”,即是点明“厚薄”对二维突显事物的依赖。

      “粗/细”是一维突显的三维空间形容词,“厚/薄”是二维突显的三维空间形容词,二维比一维复杂,因而从维度角度看,“厚/薄”比“粗/细”的加工难度高,更难习得。这就从理论上说明了儿童习得“厚/薄”晚于“粗/细”的原因。

      2.2 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

      维度不突显的汉语空间形容词有两组:

      A.大/小

      B.

      “大/小”的维度特点是:可以描述任何一个维度的事物,只要这个事物的维度特征在认知世界中被忽略而以整体形式被感知。试看:

      大/小+一维突显的事物——

      大个子 大树 大香蕉

      小个子 小树 小香蕉

      大/小+二维突显的事物——

      大操场 大路 大被子

      小操场 小路 小被子

      大/小+三维突显的事物——

      大房子 大气球 大轮胎

      小房子 小气球 小轮胎

      “大/小”本质上强调的是物体的整体性,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形容词强调的是物体的局部形态,正因为“大/小”对物体的整体感知,我们可以说“大/小”是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显然比维度突显的空间形容词更易认知,更易与不同性质的名词进行组配。

      理论上说,任何维度的事物都有可能被整体感知,从而被“大/小”修饰,那么,是否存在某些事物不宜被整体感知呢?我们发现以下两种情况下,事物的整体性不被强调:

      A.事物的一维属性极端突出,很难在认知过程中被忽略。例如:

      长颈鹿有个长长的脖子/*长颈鹿有个大大的脖子

      “长颈鹿”因脖子的“长”而被称之为“长颈鹿”,也就是说,这个动物的局部特征极端突出,局部比整体更为突显,此时就很难再用“大”去说明长颈鹿的脖子了。“长(短)绳子、长(短)线、长(短)笛”不能说“大(小)绳子、大(小)线、大(小)笛”亦是同样的道理。

      B.事物极小,小至难以从内部再进行切割,也就是说该事物无所谓整体和局部,如颗粒状物体。例如:

      粗沙 细纱 粗盐 细盐

      *大沙 *小沙 *大盐 *小盐

      颗粒状物体只用“粗/细”修饰,不用“大/小”修饰,颗粒状物体因其占据的空间量极小,在任何一个维度上都不突显,因此我们说“粗/细”也是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维度不突显的“粗/细”可以说是对“大/小”的补充,极小的事物(颗粒)论“粗/细”,稍大的事物论“大/小”。由此,我们就分出了两组“粗/细”,“

”(修饰条状物)是一维突显的三维空间形容词;“

”(修饰颗粒物)是维度不突显的空间形容词。从理论上讲,两组“粗/细”在儿童习得时会有不同的认知难度,“

”相对简易,“

”难度较大。

      三 距离

      空间形容词可以表示两种距离,一是物体自身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一是物体距离参照面的距离,我们把前者称为“连续距离”,后者称为“间隔距离”。依据距离属性,可将汉语空间形容词分为四类:

      A.只表示“连续距离”的空间形容词: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B.只表示“间隔距离”的空间形容词:低

      C.兼表“连续距离”和“间隔距离”的空间形容词:高、深/浅

      D.不表示距离的空间形容词:大/小

      “高”既可以表示物体的“连续距离”,如“高个、高墙、高楼、高跟鞋”,也可以表示物体距离参照面的“间隔距离”,如“高空、高架桥”、“升高、举高、拉高”。“高”的两个反义词“矮”和“低”则在距离属性上呈现对立。“矮”的本义是“身材短”,由人及物,继而表示物体的自身距离短,如“矮个、矮墙、矮房”。物体自身的距离通常是稳定的,因此“矮”也很少跟在动词后做补语表示物体高度的变化,像“降矮了、举矮了、拉矮了”都是不说的,只有当物体是有自然生长周期的生命体时,才有“变矮了”的说法。“低”则表示物体距离参照面的距离小,如“低空”,“一高一低的两道眉毛”,物体距离参照面的距离是可以发生动态变化的,所以“降低了、举低了、拉低了”等都是自然的说法。

      “深/浅”也是一样,可表示物体自身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如“水深、井深;水浅、井浅”,也可以表示物体距离参照面的间隔距离,当我们说“银子埋得很深(浅)”时,“深/浅”指的是“银子”距离地面这一参照面的长短。

      15个空间形容词中,可表示间隔距离的形容词较少,只有“高/低、深/浅”4个。间隔距离相对于连续距离来说,认知难度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物体自身的距离是固定的,参照面可以说就是物体的底部,而物体距离参照物的间隔距离是变动的,参照物在物体的外部。恒定比变动要容易把握,物体内部比物体外部要容易识别。人们对“高”和“深/浅”格外关注,在认知上进行复杂的加工,赋予其兼表物体连续距离和间隔距离的属性,与其在方向上的特性有直接关联。

      四 方向

      方向是空间形容词空间量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15个空间形容词依据方向属性可以分为两组:

      A.有方向性的空间形容词:高/低/矮、深/浅

      B.无方向性的空间形容词:大/小、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有方向性的空间形容词同时也是可兼表“连续距离”与“间隔距离”的空间形容词。“高/低/矮”表示“由下向上”的方向,是垂直向空间形容词;“深/浅”表示“由外向内”的方向,是内外向空间形容词。垂直向空间形容词其实有两组,“高/低”是一组,“高/矮”是一组,比内外向空间形容词“深/浅”得到了更为细致的加工。垂直向之所以更为显著,与人的自我经验有关,更确切地说与人类对自我的关注和认知有关,人体躯干沿垂直轴纵向发展,人以直立的姿势行走站立,并通过对万有引力的经验获得对垂直向的感知(赵亮2007)。人类赋予垂直向以特殊的地位,更赋予直立行走的人以独一无二的地位。一个明显的组配是,“高/矮”可用于形容人却不用于形容动物,即便某些动物的实际高度高于或矮于人类,如“象、恐龙”这一类大型动物,我们只说“大象、小象;大恐龙、小恐龙”,而不说“高象、矮象;高恐龙、矮恐龙”。

      方向是依据物体与参照面的关系而决定的,垂直向的“高/低/矮”对参照面有一定的要求:

      其一,参照面在物体的下方。若参照面在物体的上方或在顶部,即便物体呈垂直状态,物体也不能论“高/低/矮”,只能论“长/短”。如“头发”和“胳膊”,分别以“头顶”和“肩部”为参照面,参照面居于物体之上,我们不说“高头发、高胳膊”,而说“长头发、长胳膊”。再如挂在横杠上的“窗帘”或挂在树上的“绳子”,其参照面为“横杠”和“树枝”,也是居于物体之上,故而没有“高窗帘、高绳子”的说法,只能说“长窗帘、长绳子”。而当我们拉动“窗帘”或“绳子”时,使其距离地面的长度发生变化,也即以地面为参照面时,就可以用“高/低”来形容这类事物了,此时我们说“拉高了、拉低了”。“高/低/矮”默认的参照面是地面,如“高树、矮桌”等,也可以以物体自身的底部为参照面,如“高跟鞋、高鼻梁、高脚杯”。

      其二,物体固定在参照面之上。从地面生长出来的植物,从海底抬升起来的山川,人类一层一层建造起来的建筑物,固定的置放在某处的物体等等,都和参照面有一种稳定的关系,它们可用“高/低/矮”来修饰。而临时性的置于参照面上随时可被移走的物体,即便呈垂直状态,也不用“高/低/矮”来修饰,如靠墙而放的“拖把”,手上拄着的“拐棍”,穿上身上的“裙子”等等。

      内外向的“深/浅”可以是垂直轴上的由外到内,此时即为“由上到下”的方向,与“高”正好相反,如“洞深、口袋深”,也可以是水平轴上的由外到内,如“丛林深处有人家、深山老林”。“深/浅”在横轴的方向表达是从垂直轴转变而来的,语义加工难度要大一些,和具体名词的组配选择也要更严格一些。垂直轴上的“深/浅”,其刻画的容器通常是具体的实物,如“江河湖海、坑洞、土壤、器皿”等,形成方向的参照面有水面、地面、容器的口沿等;水平轴上的“深浅”,其描述的容器往往是以自然物为基础的抽象化容器,如“森林、山林”等,参照面只有可能是容器的口沿。

      当一个容器垂直于地面或物体表面竖直而立时,该容器可以被“深”修饰,同时也可以被“高”修饰,如“花瓶”,我们可以说“花瓶很深”,也可以说“花瓶很高”。说“花瓶深”时,人的视线是“从上到下”地从花瓶外看到花瓶里,说“花瓶高”时,人的视线则是“从下到上”地从花瓶壁的底部看到顶部。

      五 结语

      空间形容词的空间量是个复杂量,除了包含维度因素外,还包含距离、方向甚或其他因素,每个因素的深入认识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空间形容词。空间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任何物质都体现为空间存在,空间具有基础性地位,很多非空间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国内学者对空间词汇的研究多集中在方位词和趋向词上,空间形容词的研究远远不够,希望空间形容词的研究能逐步系统和深入。

标签:;  ;  ;  ;  ;  ;  

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数量_形容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