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羽毛球力量现状研究_羽毛球论文

中国羽毛球实力现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羽毛球论文,现状论文,实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 (2000)03—0031—04

1 前言

羽毛球是我国重点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羽毛球已彻底走出低谷,表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目前,我国羽毛球运动正处于训练、竞赛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羽毛球格局究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才分布、梯队建设是否合理?实行的“体能达标”对运动员的比赛能力的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技术风格、战术打法是否符合世界羽毛球发展趋势,有没有体现“百花齐放”的方针?这些问题对总体上把握全国羽毛球状况,正确决策,以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在世界上的持续领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运会羽毛球比赛是国内最具规模和最高水准的比赛,本文以全部8运会选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为进一步深化羽毛球训练竞赛改革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预赛:1997年6月14日~21日,厦门体育中心,全国20 个羽毛球队的275名运动员,其中男队员141人,平均年龄21.53岁;女队员134人,平均年龄19.49岁。

决赛:1997年10月6日~16日,上海黄浦体育馆, 包括香港队在内的215名运动员,其中男队员112人,平均年龄22.53岁;女队员103人,平均年龄20.36岁。

表1 全国羽毛球队等级分布表

男队

第一集团 福建 江苏 上海 浙江 北京 广东 四川 湖南

第二集团 广西 辽宁 湖北 江西 解放军 香港

第三集团 重庆 海南 贵州 山东 山西 电力体协

女队

第一集团江苏 浙江 上海 湖北 湖南 广西 辽宁

第二集团福建 四川 广东 江西 解放军

第三集团重庆 海南 贵州 山东 河北 北京 香港

此次比赛体现了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共有14位选手转会,涉及到10个省市,其中有交流性质的,有协议性质的,也有支援性质的。羽毛球强省江苏队转会人数最多,占转会总人数的57%。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流动政策有利于全国范围的普及提高,值得推广;另一观点认为,推广的结果必定打破省际界线,金牌的意义就会含糊不清,建议慎重对待全运会的人才流动。

2.2 研究方法

(1)目测统计法;(2)访谈法;(3)摄像法;(4)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羽毛球队实力格局变化

通过观察,全国21支羽毛球队按水平大致可分成3个集团军, 福建、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广东、四川、湖南8支球队为男子第1集团军;江苏、浙江、上海、湖北、湖南、广西、辽宁7支球队为女子第1集团军,见表1。第1集团军实力接近,国家队队员分布面广,且比较均匀,每支队伍都有2~3名以上的国手,均显示出一定的夺冠实力。男团预赛第1阶段,相互争夺就非常激烈,8场比赛有5场打满5局,平均持续时间在3 h50 min以上。决赛争夺更趋白热化,福建—浙江、 江苏—上海、上海—浙江、北京—湖南等比赛打出高水平,平均持续时间达4h以上。女团决赛各队实力更为接近,小组循环赛情况盘根错节,难分高下,其中湖南与广西的比赛竞持续了5h多。这说明以往由个别队垄断比赛的格局已被打破,我国的羽毛球基础水平正表现出上升的势头。但从实力分布的区域结构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均衡性,强队主要分布在华东区,几乎占了50%,且3个集团之间的实力差距比较明显。

3.2 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年龄结构特点

根据目前国家队主力队员的年龄特征,将羽毛球运动员的年龄分成5个段,男子30岁以上为大龄组,29~26岁为偏大组,25~22 岁为正年组,21~18岁为年轻组,17~14岁为少年组;女子各年龄段分别比男子减3岁。此次全运会预赛队员男子平均年龄为21.53岁,女子为19.49 岁;决赛队员男平均年龄为22.53岁,女为20.36岁,见图1、图2。由图中可见,男子年龄段人数高峰值出现在年轻组,而不在正年组,呈明显的偏态分布。这种年龄结构的偏态分布,说明曾经有过严重的人才断档现象,这是男子羽毛球运动成绩一度滑坡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讲,女运动员各年龄段人数分布较为合理,基本呈正态分布,各层次人才衔接比较好,这是我国女子羽毛球运动长期保持高水平的一个例证。

从男女年龄结构的共同特点看,年轻队员明显占优势,年轻组和少年组队员占参赛总人数的46.9%,而大龄组和偏大组仅占19.6%。代表我国羽毛球整体水平的第1集团军除福建男队年龄偏大外(27.75岁),其它各队年龄均接近总体的平均年龄,表明我国羽毛球总体上表现出年轻化趋势,年轻队员发展迅猛,正逐步走向成熟。其中上海男队和湖南女队平均年龄仅为20.57岁和18岁,却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冲击力, 湖南女队竟然从老牌劲旅江苏队手中夺得1枚团体金牌, 不得不叫人刮目相看,从发展来看,这种年轻化趋势对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我国羽毛球运动极为有利。

乐观形势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忧患?分项统计表明,单打项目具有年轻化的特征,但尖子不尖的现象依然存在,专家认为,目前的一批年轻选手普遍存在技术粗糙、防守能力弱、打法单调等弱点,要想有所作为,尚需时日。双打项目潜在的忧患则更为明显,如表2所示, 双打各项目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队员“老化”现象,其中以男双项目最为突出,前16名有5人年龄超过30岁,10人在29~26岁之间, 偏大组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46.88%,女双组和混双组各占37.50%,而年轻组队员3 项目分别仅占21.87%、9.38%、15.63%,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老化”现象意味着“青黄不接”,是缺乏后备人才的表现,而男双项目又恰恰是我国羽毛球弱项,这是最大的隐患,需引起高度重视,女双和混双项目现在虽尚存优势,但是不注意培养后备人才,优势也难以长久。

3.3 关于技术风格与打法类型

60年代中期是我国羽毛球运动的第1个“黄金时代”, 那时总结出的“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和“以我为主、以快为主、以攻为主”的比赛风格,对我国羽毛球运动乃至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90年代,世界羽毛球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动员的攻防能力普遍提高。面对新形势,我们在贯彻“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时存在什么新问题?怎样才能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四字风格?显然是新时期我国羽毛球运动发展的焦点问题。

据林建成等研究,目前影响我国女子单打胜负的主要技术因素是主动技术失误过多[1]。8运会统计表明,我国男选手同样存在主动技术失误较多的现象,通过17 局胜负球统计, 由主动失误过多导致的失败占58.82%,而靠主动得分为主取胜的比例仅占23.53%,两者差异显著(P<0.05)。说明我们没能完整地贯彻“快、狠、准、 活”的技术风格,技术发挥明显缺乏“准确性”。

对打法类型的调查表明,我们的打法类型比较单一,男女选手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女选手的单一性更加明显,较多地集中在“拉吊突击”上,快攻型和防守反击型选手很少。多种打法类型并存是羽毛球运动发展的动力,因此单一的打法类型将对我国羽毛球运动的持续领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表2 各单项前16名各年龄段人数百分率(%)

大龄组 偏大组 正年组年轻组少年组

男单 0.00

12.50

25.00 62.50 0.00

女单 0.00

25.00

56.25 18.75 0.00

男双15.625

31.25

31.2521.875 0.00

女双 3.125 34.375 53.125 9.375 0.00

混双 9.375 28.125 46.87515.625 0.00

出现这种局面可能与90年代初期的一种权威观点有关。这种观点认为,90年代攻防能力普遍提高,单靠下压抢网的快攻打法已很难奏效,因而进攻的发展趋势是向拉吊和变速突击的方向发展,拉吊进攻和变速突击比“快攻”稳定、全面、消耗体能少,还能掌握主动权,也能对付各种选手,代表了当今世界高水平运动员打法的发展趋势,90年代的打法是突出一个“稳”字[2]。因此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舍弃快攻而拉吊。 中国羽协调研组对我国男单在’98汤杯上的表现评价是:打法类型较为单一,“快”字不突出,进攻力度不够[3]。

以“稳”为主的打法与“主动技术失误多”并存实在是一种“怪”现象!“稳”字本身就是针对失误多而提出的,我们为了求稳,放弃了快攻,但是现状却又是“主动技术失误多”。显然,“稳”字的提法比较含糊,不仅容易产生“慢”的误导,而且与解决主动失误也未见有必然联系,因此这种提法是欠妥当的。“快、狠、准、活”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风格,多年实践证明,它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本质规律,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快”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离开了“快”,就体现不出高水平;“准”是基础,离开了“准”,“快”就失去了意义。鉴于目前技术发挥缺乏准确性和打法类型较单一的现状,建议将四字风格中的“准”字提到“狠”字前面,突出“准”字,提倡“快、准、狠、活”的技术风格。同时要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的方针,强调“一种风格,多种打法,各具特色”。

3.4 实行体能测试以后运动员的体能变化

现代羽毛球竞技运动对运动员体能的依赖越来越多,王文教认为,没体力再好的技术也没用;没有技术再好的体力也没用,但相比之下,在技术水平差一些而体力比对方好时,还可以取胜[4]。 但我国羽毛球运动员一度被体能问题困扰,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从1992年开始体能测试,逐步过度到1996年的体能达标,一直延续至今。从这次比赛情况看,几年来在体能方面所下的功夫已见成效,由表3可见, 本届预赛除混双以外的各单项的比赛持续时间已基本接近上届全运会决赛的持续时间,统计检验无显著性差异,而本届决赛持续时间除混双外都超上届,女单、男双、女双持续时间接近甚至超过1996年汤尤杯赛。这一方面说明各选手的实力更加接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能状况的改善。

本次比赛仅有少数年轻队员表现出“体力不支”现象,而大龄队员和“海外兵团”的体能问题较为突出,吴文凯、刘军、金锋等在单项预赛中均被年轻选手淘汰。香港谭启铨技术不错,是香港队进入男单8 强的希望,但由于体力不足,最终被江苏队的朱锋拖垮。这些都是狠抓体能训练出成效的很好例证。同时也说明,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缺乏系统训练必定导致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的下降。因此,对“海外兵团”不能迷信,“海外兵团”的价值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能力,而非“名声”,在处理他们归队效力的问题上,即要持欢迎态度,又要持公平竞争的原则。

表3 两届全运会比赛持续时间比较

N(场次)

平均持续时间

93决 97预 97决 96汤 93决 97预97决 96汤

男单 99 142105 45 37min04s 34min42s 39min25s 45min45s

女单 99 131110 45 28min53s 28min14s 30min27s 25min59s

男双 76

82 80 30 39min41s 36min04s 39min53s 39min10s

女双 79

89 82 30 40min58s 34min54s 45min20s 37min56s

混双 19

54 21 49min01s 30min55s 33min02s

4 结论

4.1 我国羽毛球垄断比赛的格局已被打破,竞争面更广, 比赛更激烈,羽毛球基础水平呈上升趋势。

4.2 后备队伍总体上表现出年轻化趋势, 但是项目表现不均衡,双打选手的年龄仍然偏大,男双项目老化现象特别突出。年轻选手尖子不尖的现象依然存在。

4.3 技术风格明显缺乏“准”字,主动失误较多。 打法类型较单一,尚未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4.4 实行体能测试以来,体能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收稿日期:2000—01—21。

标签:;  

我国羽毛球力量现状研究_羽毛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