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论文

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

林 璐

(杭州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隐喻与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熟悉的经验认识另一个概念的认知过程。本文以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理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分析汉字“云”的多义现象。研究发现基于认知潜在的相似性与人们对“云”的认知体验,词义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延伸出许多与云相关的义项和表达,投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情感域、心理空间域、社会关系域、网络域等概念域,其中网络域尤其明显。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云的词义范畴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诞生出许多与云相关的新生网络词汇。研究结果有助于挖掘词义延伸关系,揭示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隐喻及转喻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认知 汉字“云” 词义分析

1.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汉语中,这些多义词往往只有一个基本义,而其他义项则由其基本义延伸而来,作为该词的延伸义。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分析,多义词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与转喻的作用,即人们基于自身的认知及体验,将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或原义向其他各种意义延伸,该过程即是词义延伸的过程。语言学家Taylor[1]指出,多义词如同一个中心结构,具有看似离散又相互联系的多个意义。它含有多个原型,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实现相互关联。这些观点为我们从认知角度理解一词多义奠定了基础。

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这一角度来看,学生不仅对旅游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实现充分的掌握,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旅游管理综合素养,要具备创新的理念以及创新思维。但是对于当今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的技能培养体系而言,还需要实现进一步的完善。因此这就使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旅游这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感知以及创新思维水平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创新创业的技能培养系统得不到有效的完善,就会使得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2.概念隐喻及概念转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研究者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其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人类认识世界、形成范畴化概念结构、进行思维推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Lakoff&Johnson[2]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最早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和思维中的认知方式,将隐喻研究推向认知研究领域的高度。

概念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一个叫源域,一个叫目标域。其工作机制是将源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以实现理解目标域这一目的。概念隐喻的产生基于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建立起联系,一般是从具体的、熟悉的、常见的概念域认知抽象的、生疏的、罕见的概念[2]

发射电子的角分布包括方位角φ的角分布和偏转角θ的角分布。在本文的计算模型中,发射电子的概率密度在φ方向为均匀分布,在θ方向上与cosθ成正比[5-6]。

伴随着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一些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的认知特征和概念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工具,认知语言学家普遍意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和隐喻一样,是人们基本的认知手段,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映射,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在映射过程中,人们通过事物的突显部分识解整体。

药理学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c在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糖尿病、调血脂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在预防骨质疏松、促性功能、镇痛等方面也有疗效。人参皂苷Rc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未阐明,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其在临床疗效、不同药物和剂型配伍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Lakoff[3](287)提出用辐射 范畴 表 述词 义的隐 喻性 延 伸 过程。他指出辐射范畴结构宛如一个容器,它的每一个子范畴都能够成为新的中心范畴,周围再次形成子范畴,由此词义逐渐扩展开来。Leech强调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词义延伸的主要途径[4](1-5)

概念转喻与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和理解存在相同之处,都需要基于人们的概念世界而得以实现。概念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是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域映射;概念转喻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上,通常是用同一认知域内突显的、易感知的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这一映射过程往往发生在同一认知域。

②河道水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内状况还未改观,农业面源污染无法有效控制,工业废水不达标排放,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河道水质恶化,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本文依据隐喻与转喻理论探讨汉字“云”的一词多义现象,分析汉字“云”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以及一词多义的义项延伸如何通过隐喻与转喻实现。同时,除了隐喻与转喻的作用外,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因素如何影响词义的延伸,从而揭示认知机制,更好地理解认知的思维方式。

3.汉字“云”义项分析

云是人们熟悉的天气现象,属于基本认知经验。人们基于对云的身体体验形成了与“云”相关的概念隐喻,将云这一源域的特征投射到其他目标域,为认识、理解其他抽象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5:30年前,西北戈壁滩上腾起的蘑菇云震惊了全世界,年轻的核工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来源CCL)

3.1 汉字“云”义项

浙江省金华市相继出台了《金华市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金华市传统村落名录申报认定办法》《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金华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等政策。由此可见,金华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1)空气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例如:云彩,云层,云朵。

(2)盛多。 例如:云集,云会(如云聚集,比喻众多),云涛(形容云起盛多如波涛汹涌)。

(3)指轻柔舒卷如云的。例如:云鬟,云衫。

有限地理范围内较多创业行为容易产生更多的交易和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有序的治理机制,来推动集群内部交易的顺利进行。首先,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在土地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积极发挥和健全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管理组织的服务功能,开展多元化专业服务。其次,建立众创空间、专业合作社等由企业家、专业人士等构成的行业协会的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门槛,协调交易运行,应对集群产生的危机。同时,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民工返乡创业集群的发展方向,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便利服务,做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工作,并且规范集群内部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良好驱动。

(6)造成损害、毁损的事物与不愉快、不良情绪。例如:不测风云。

(5)漂泊不定。例如:云游,云心,云客。

三是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财政事权划分要根据客观条件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在条件成熟时,将全国范围内环境质量监测和对全国生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上划为中央的财政事权。对新增及尚未明确划分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各级政府财力增长情况,将应由市场或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由市场主体或社会力量承担,将应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研究划分为中央财政事权、地方财政事权或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

(7)悬浮在周围空气中的物质的细微质点,通常是看得见的集合物。例如:蘑菇云。

(8)指环绕某种物体的一种假定介质。例如:电子云。

词汇的义项可分为原型义和引申义。原型义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初认识并赋予的意义,其引申义则由该原型义通过认知方式延伸而来。《说文解字》记载,“云”为象形字,甲骨文像天空中舒卷的云层,本义为云气、云雾[7]。由此云的原型义为义项(1),其他多个相互关联的义项通过隐喻及转喻的方式从义项(1)延伸出来。

3.2 隐喻

作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概念隐喻理论认的核心内容是“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Lakoff认为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8]。隐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相似性,相似性在隐喻性词义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汉字云的义项中,义项(4)、(6)、(7)与(8)由原型义通过隐喻认知方式一一得来。

义项(4)云处于高空这一特征被投射到高度这一概念域理解海拔高这一概念类似隐喻表达有 “云崖”“云霄”“云梯”等。

例1:例如登上耸入云霄的高峰,使人想到奋发,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河,使人想到迎击。(来源CCL)

例2:这些教堂的外观都颇为华丽,各种形式的穹顶、帐篷顶高耸云天,颇为壮观。(来源CCL)

(4)指高,高空。 例如:云霄,云天,云崖。

作为自然现象,云团大量聚集可能会带来暴风雨,使人们感到沮丧压抑。基于这种认知体验,人们感受到积聚的云团带给人们的不良情绪,因此构建了义项(6)这一隐喻。

例3:他渐渐驱散了脸上密布的阴云,变得开朗起来:“看不出你还有这么多的名堂,真是扫帚进城三年也会走路啦。 ”(来源CCL)

例4:科研道路并非坦途,这里有无数技术难关,更有不测风云。(来源CCL)

“云”的义项有8个,如下:

这几个句子中的“云”的意义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实际上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云预示了不愉快、不和谐的事情,由概念域映射至情感域,这与人们对天气的体验息息相关[9]。云层时常随天气而变化,时而云量增加遮蔽阳光,时而乌云密布带来强降雨,变化多端的、阴晴不定的天气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体验乃至情感体验,带给人们不良情绪,产生压抑、不愉快的情感态度,映射到情感域,因此构建了这一隐喻。根据Lakoff&Johnson[2]的观点,事物特征的相似性可能是认知主体认识事物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云的这些特征与人对事物的认知具有一定相似性,由此产生这个隐喻。

义项(7)由原义映射至科技领域,构建了这一隐喻。爆炸产生许多细微颗粒,聚成硕大的云团,由此延伸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一词。

词义随语境而变,词义及义项的数量难以界定。收录在词典中的词义和义项数量没有两本词典完全相同,且义项的选择和编排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5](340-350)。 本文所选的“云”的义项主要源于《现代汉语词典》[6](1610)及电子版在线汉语词典等权威字典,将云的义项罗列出来作为语料分析,其中汉语例句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以下简称为(来源CCL)。

市场上人声喧嚷,人们各自忙着挑选菜品。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买白果的小贩发生了争执。小贩说老太太每天都假意来买白果,却总是不买,抓起白果看成色时,故意掉一两颗在自己的菜篮子里。开始他也没注意,后来才明白其中窍门。当老太太再一次把两颗白果掉进菜篮时,被逮了个正着。老太太坚决不承认偷,她很委屈地说自己这么大把岁数,还偷一两颗白果不成?刚才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小贩却这般无礼。过路的人都责怪小贩。小贩吃了哑巴亏,还打不出喷嚏,只得收拾背篓气鼓鼓地说:“我不卖了!”

3.3 转喻

George Lakoff和Mark Jonhson关于转喻的定义谈道: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2](35)。Lakoff指出,转喻是表述 “部分和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部分可以转喻部分或整体,两者之间存在邻近关系,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在汉字云的义项中,义项(2)、(3)与(5)由原型义通过转喻认知方式得来。

天空中云层堆叠,波涛连绵,数量繁多,可见数量多是云的特征之一。义项(2)基于“以事物表特征”的转喻,自原型义项分裂而来。故“云从”表示随从之盛,比喻众多。“云集”意旨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

例6:每年阳春三月,昆明人有“三月三,耍西山”的习俗,届时四方士民云集聚会,唱山歌,对小调,耍龙舞狮,野餐赏景,热闹非凡。(来源CCL)

基于人们的认知体验,云能够形成庞大规模的云层,而且可以在空中随处流动。计算机信息存储量大,更新发展速度快。云与互联网的特点具有相似性,因此人们用云的这一概念理解网络资源和服务的大规模性和覆盖性,延伸出义项(8)。

范畴定义通常可反映其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用整体范畴表示主要特征[7]。义项(3)指轻柔舒卷如云之物,云的洁白与舒展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人们常用云来比喻美丽的事物。因此,从原型义延伸至义项(3),其认知手段是“以事物表特征”转喻。“云鬓”是指多而柔的妇女头发的,“云衫”指轻而薄的衣衫。

例7: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来源CCL)

义项(3)提到了云轻柔舒卷的特征,引申出义项(5)。云在空中四处漂浮,随风而动,具有变化性,与游子的漂泊闲适之情相似,基于此相似特征形成了这一词义。这里的认知手段是转喻,“以物体表特征”,将一特征映射到心理空间域。以“云游”表示云彩飘动浮游,从而形容道士漫游四方,行踪不定。以“云心”指闲散如云的心。

例8:朋友来自繁华都市,且又是个云游四海的人,珍馐美味并不乏享,他的赞扬自然使我颇感得意,得意之余却有几分怅惘。(来源CCL)

7.2 食品加工过程,应符合GB14881规定的相关良好食品生产加工规范的要求。熟食、冷加工糕点在专间内操作。

以云为中心的概念系统中,各个概念之间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义项(2)基于“以事物表特征”的转喻,自原型义项分裂而来。原型义项(1)转换为义项(3),认知手段是隐喻,源概念和目标概念都是具体的。由原型义义项(3)提到了云轻柔舒卷的特征,引申出义项(5)。云在空中四处漂浮,将一特征映射到心理空间域,因此有“云游”等词。原型义项(1)再转换为(6)和(7),源域是具体的概念域,目标域分别是抽象的人的心理空间域和科技及网络领域。因此有 “疑云”“蘑菇云”等词。

卧式窗选落地帘;观景窗使用带有拉绳等机械装置的重型帘轨;高大的凸窗可采用由几幅单独的帘布组成的落地窗帘,窗户之间,各帘布单独系好,使用连续的帘盒将各幅帘布连为一个整体;凸窗较小或成弧形,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装饰,采用一个双幅帘,每幅都能完全地拉至窗户的两边;双窗,一般说来,装饰时最好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

图1 汉字“云”各个义项的概念之关联

4.时代发展下的“云”义项分析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倾向于以已知事物为基础,将符号意义延伸,即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一词多义的现象。由此可见,词汇的延伸义与人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紧密相关,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同时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汉字“云”义项的延伸与发展,尤其是义项(8)的出现,正是体现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认知与词义延伸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是由大量计算机形成的计算能力极强的系统,信息存储量大,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快。基于人们的认知体验,云形成庞大的云层,存储丰富的雨水且具有变幻莫测复杂多变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互联网的特点具有相似性,人们基于这些相似性特征,将云的源域特征投射到科技领域,延伸出许多与“云”相关的新词族,如“云计算”“云数据”“云盘”等逐渐为人所熟知。

这一发展在词典修订中也显现出来,一些权威词典中根据时代发展相应地更新义项,收录一些新生词汇。比如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首次收录词条“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互联网使大量的计算机形成一个计算能力极强的系统,安全可靠地进行超大规模计算,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6](1610)。 其中云的语义为网络,类似还有云盘、云平台、云服务器等词语,多用于科技领域,指提供网络运行的抽象平台;如云健康、有云智能、云安全等,指通过网络操作达到像云一样舒适安逸的理想状态。

随着时代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因此需要新的词汇来命名这些新事物。由于人们非常熟悉“云”这种天气现象,用“云”构词,便于人们理解与接收,有利于其传播。再者,网络的特点与云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将已有词汇用在新词汇上,以云构成新生词语,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

成锐今年43岁,河北邯郸人。很多年前,他就从事金属加工业务,对于电焊、钣金等工作比较熟悉。2011年6月6日,他应聘到本市一家过滤器制造公司,专业从事铆工作业。

5.结语

作为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对人们从认识事物、形成相应概念再到丰富词汇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云”为例,分析一词多义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一词多义现象存在一个核心原型义项,研究发现词语生成的复杂性和多义性不是任意产生的,而是根据认知潜在的相似性,即两者的共同特征,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得到许多新的义项。人们对于“云”这一基本的自然现象有着丰富的认知和身体体验,基于认知体验与相似性特征,通过隐喻和转喻投射到情感域、心理空间域、社会关系域、网络域等概念域,延伸出相关义项和表达。同时,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以已知事物词汇为基础,词汇意义的延伸受到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云的词义范畴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扩展,诞生出许多与云相关的新生网络词汇,从而衍生出新的词汇。

参考文献:

[1]Taylor, 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2006(03):15.

[5]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J].现代外语,2003(4):340-35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许慎.说文解字注上[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8]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李美,李明贤.“云”的概念隐喻——英汉语料对比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01):14-15.

标签:;  ;  ;  ;  ;  ;  

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