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体制改革论文,状况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商品流通体制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封闭、单一、僵化的状况,基本形成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和少环节的流通格局,现正在按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迅速朝着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从1979年至今,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重点抓了五项内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9年至1983年。这个阶段以“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为原则,着重调整了日用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计划管理体制,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改革了商品购销体制,打破了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一统天下的经营管理体制。第二阶段从1984年至1988年。这个阶段以“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为指导思想,对企业体制、价格制度、批发体系、经营形式、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改革,使流通领域朝着更加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第三阶段从1988年至今。这个阶段对生产资料的计划体制、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生产资料计划管理的品种、数量大幅度减少,物资流通企业开始以较快的步伐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特别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使整个流通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更大力度地改革开放。
五项内容:(1)调整和改革流通所有制结构。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国有商业的基础上,国家通过了一系列鼓励、扶持的政策,促进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的发展,并恢复和发展了城乡集市贸易,使整个商业结构不断趋于完善。(2)调整商品购销政策。从1979年开始,国家通过逐步调整价格、放开经营等方式改革农副产品购销体制,截止到目前,除了粮食、棉花、烟叶由国家合同订购与统一收购外,其它商品基本放开,由市场调节。(3)改革批发体制。其核心是打破旧的封闭式分配体制,日用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以城市为中心,农副产品以集散地为中心,建立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网络型、高效率、高效益的批发体系。(4)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国有大中型商业企业主要是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型商业企业则实行以“改、转、租”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国有物资企业重点抓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国有粮食企业通过改革政策性亏损补贴办法,建立健全企业独立核算制度,推行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责任制,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分开等措施来转换经营机制;供销合作社在坚持全民改集体、官办改民办的基础上,侧重抓了农业服务、横向联合、多种经营、加工工业、网点建设与科技教育等6个方面的机制转换。(5)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采取了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和统一管理社会商业的措施进行改革,同时按照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的要求改革了行政管理机构。
二、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进展
一是基本建立了流通调控体系,加强了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首先是国家能够通过计划收购、国家订购、国家订货、市场议购、产需衔接和进出口贸易等多种形式,掌握重要商品资源,确保居民生活和重点生产的需要。其次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重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国家储备,为稳定市场、平抑物价打下了良好的物资基础。再次是建立健全了各种形式的市场风险基金和调节基金,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完善;第四是形成了全国和区域性的市场信息预测预报网络,较大地提高了对商品流通、价格行情等方面的测报能力。
二是对商品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绝大部分商品已进入市场自由流通。目前列入国家计划管理的生活资料不到10%,生产资料只占15%,全国商品流通的85%以上是通过市场自由贸易实现的。
三是对价格制度实行了全面调整,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占据主导地位。从总体上讲,全国目前已有90%的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直接调节。约有10%左右的重要商品由国家定价,或者提供指导价。
四是打破了单一的流通体制,形成了多元化的流通格局。在1993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占39.7%,集体商业占26.3%,个体、私营、联营、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其它商业占34%。但对重要商品的经营,国有流通企业仍然起着主导作用,销售额可达70%以上。
五是商品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正在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已有各类大中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600多个,工业消费品交易市场1000多个,生产资料批发市场1000多个,城乡集市贸易市场8万多个,还试办了15家较为规范的商品期货交易所。这些市场分布在全国的城市与乡村、产区与销区,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市场交易网络。
六是流通领域新兴行业迅速崛起,经营组织趋于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的信托、典当、拍卖、租赁行业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超级市场、配送中心、连锁商店等新型经营组织相继涌现;流通领域中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股份企业集团、综合商社与各种形式的经营联合体发展很快;全国各地新建、改造的商城、大厦、中心、广场等现代经营场所越来越多,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先进的经营、管理、信息手段,整个社会的流通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
七是冲破了内外贸限制,扩大了对外开放。目前,国内贸易企业除了委托代理进出口以外,享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增多,现已达到130家,自营进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与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越来越活跃。截止到目前,国内贸易部所属系统协议利用外资40多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4400多家,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还在境外投资8500多万美元,创办500多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三、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我国流通体制今后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商品经营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六个体系:
一是商品流通宏观调控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1)中央、地方两级关系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储备,以及相互配套的市场风险基金与调节基金,当前重点是要加快建立地方的储备网络与各种基金;(2)商品储备与各类基金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3)重要商品的购销制度,也就是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改革完善中央、地方两级商品购销体制,使国家能掌握相当比例的重要商品资源;(4)全国性的市场信息监测网络,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掌握市场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基本状况与价格行情,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依据;(5)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控制度,在全国大中城市定期公布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或特需商品的价格,实行社会化监督。
二是商品市场体系。我们要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初,建成以全国性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跨省的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开放的地区市场和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采取鼓励、扶持的政策,发展全国、区域和地方三个层次的现货批发市场,重点是要在主要产区、销区的城市建立大中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尤其是鲜活农副产品的批发市场。二是要继续推进期货市场的试点,使期货市场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建设,能够健康稳妥地发展。三是要大力推动市场网络化的建设,促进全国市场信息、交易、储运的网络化,使整个市场的社会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四是要加强市场的设施配套建设,在商品的主要集散中心、交通枢纽、港口码头等地建立一批现代化的经营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市场商流、物流、信息流的能力。五是要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当前着重需要发展以下几类:自律性机构,如行业协会、商会等;公证机构,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如信息中心、配送中心等;监督检查、认证机构,如计量、质检等单位。还要注重发展商品经纪公司和商品经纪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
三是综合经营体系。首先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起现代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其次是利用股份制、合资合作、连锁经营、产销一体等多种形式发展一批大中型的企业集团、综合商社,使我国的流通企业在经营规模、范围、档次上,有一个明显的发展。再次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继续在流通工业、餐饮、零售、服务等领域建立合资合作企业,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和符合我国未来产业政策的新型流通工业企业,以加快企业的技术设施改造,完善企业的电子管理系统,发展一批具有相当现代化水平的流通企业群体。第四是打破行业界限,实行多种经营,积极朝工业、农业、外贸、金融、科技等领域渗透延伸,走多元化经营的路子,同时要引进国外先进的营销技术,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提高我们全方位的现代经营能力。第五是建立国际化的经营网络,基本形成“买世界、卖世界”的贸易格局。
四是经营服务体系。今后重点是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其中重点之一,流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配合,通过技术、商品、信息、人才以及在农村的各类经营网点,继续为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物资经营部门也要为生产资料企业的生产、流通提供全面的服务,建立新型的工商关系,通过各种优质服务促进经营的发展。同时,流通部门还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为居民提供各种售前、售中与售后的服务,逐步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生活服务网络。
五是流通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体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今后我们一是建立健全流通领域内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的法律,进一步完善各类主体的自律机制与约束机制;二是加快制定规范法人主体与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如《商品交易法》等,同时地方也要制定一批相应的法规,使整个市场的交易行为更趋于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建立完善确保流通秩序、强化宏观调控的法律,用法律的形式实施国家流通宏观调控措施,保证措施及时到位,真正发挥调控作用。四是建立有效的执法机制,使流通领域既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又能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是流通行政管理体系。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的流通行政工作包括综合管理、主要管理与专业管理三个层次。今后我们要根据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要求,不断精简行政机构,打破行业界限,逐步建立中央、地方两级综合性的专职管理部门,实现内贸与外贸、城市与农村、生活与生产资料流通的统一管理。并根据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调整、完善和发展我国相应的新型流通政策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全国多层次的行业管理组织,加强对社会流通的监督、管理、协调、服务,全面提高我国流通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