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述评论文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述评论文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述评

刘 慧,于林龙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24)

摘要: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是语义学-语用学界面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Edgar Onea创新性地提出了“潜生问题”,将“潜生问题”作为语义和语用界面意义理解和解释的运作机制,揭示定指构式、同位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和不定冠词等语法现象的语义和语用界面意义“如何”生成问题,进而归纳出“潜生问题”作为语言现象意义识解的类机制的同一性。此外,语篇这一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较少涉猎的对象也是作者论述的重要内容。该书观点新颖,内容充实,丰富了语义学-语用学界面研究成果,对国内外研究者颇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 潜生问题;语义学;语用学;界面研究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语用学与语法、语用学与句法、语用学与语义学等的交叉研究日渐凸显[1]。其中,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限问题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之一。后格赖斯语用学也将焦点投至于此,学术界就后格赖斯语用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绍杰[2]论证了后格赖斯语用学的理论走向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面研究。陈新仁[3]在评估了 Sperber和Wilson/Carston、Recanati、Bach、Levinson 和 Jaszczolt关于语义学和语用学分界问题的五种方案后提出了一种新方案。袁文和林允清[4]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争》一书进行了评介,介绍了Börjesson的语义/语用分界模式。这些研究者助推了界面研究的深入发展。

ASCs 中异种抗原 α-Gal 的低表达使人血清作用后补体成分 C3c、C4c 的沉积降低,C5b-9 沉积几乎为阴性,明显降低激活补体的作用[8]。ASCs还可以表达补体调节蛋白 CD59,抑制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形成,抵抗ABO 血型相容血清的杀伤作用,表明 ASCs 能显著抵抗人血清天然抗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具有异种体液免疫豁免的特性[8]。

Edgar Onea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的专注者之一。2016年博睿学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Potential Questions at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共387页。此书创新性地提出了“潜生问题”(Potential Questions),认为“潜生问题”是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意义生成的加工机制,诠释着同位语等语法现象以及语篇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是界面研究的又一力作,丰富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的成果,观点新颖,内容充实,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对国内外研究者颇具参考价值。本文将就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析。

二、内容介绍

该书以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潜生问题”这一核心概念阐释了定指构式(Specificational Constructions)[5]、同位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和不定冠词等语言现象,分析了这些语言现象的词汇、句法、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保持了语篇连贯性,拓展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的研究领域。全书共分九章,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徐州邳州市一座跨京杭大运河大桥全长为2147m,桥位水深通常保持在8~14m,水面的总体平均宽度为240m。该桥梁工程施工水域河床底的土质以砂层为主,由于长期采砂使得河床地质坍塌严重,砂层不稳定,加之通航船只多,水体流动性大,流速一般为0.81~1.28m/s。钻孔灌注桩施工是该桥梁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其中的11#-1钻孔桩的基础直径为1.6m,所采用的钢护筒直径为2.1m,壁厚15mm ,护筒总体长度为18m,该护筒入土深度为3.2m。在开展11#-1钻孔灌注桩钻孔工作的过程中,在钻孔深度达到了33.4m时出现了穿孔现象。

为明确研究基础,本书第三章着重阐明问题与疑问的区别,指明问题在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的功能,明确“潜生问题”是问题而不是疑问,是通过疑问方式呈现的意义实体。作者认为在语义层面上“问题”是典型命题的综合,而非不完整、不充分的结构命题,并通过实例和定义界定了凸显(Highlighting)、答案(Answerhood)、次问题(Subquestions)等主要概念,进而阐明了疑问和问题的区别。他认为,疑问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问题是传递语言表达方式所蕴含的意义。

第八章阐明语篇中的“潜生问题”。作者探讨了“潜生问题”适用的语篇类型,提出“策略语篇”(Strategic Discourse)的说法。“策略”意指实现语篇意义过程中生成必要问题的递归方式。“策略语篇”即指使用“策略”的语篇。他通过具体实例论证语篇中“潜生问题”的表征树形图,用以分析语篇意义。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界定全书核心概念,明确分析对象,呈现整体写作结构和内容,阐述“潜生问题”对语言现象的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的解释力。作者认为“潜生问题”由语境和话语共同触发或允准产生,并催生语篇的可能性延续。为此,作者区分了“潜生问题”“标准潜生问题”(Standard Potential Questions)“首要潜生问题”(Primary Potential Questions)和“可能潜生问题”(Likely Potential Questions)。这些“潜生问题”及相关概念的阐述为本书主体内容提供了分析框架。

第七章定位非限定词的语义学分析。本章回顾了非限定词研究的主要方法,对非限定词是否为量词未能达成一致。对此作者提出“复合构成系统”(Compositional System),用以分析非限定词的意义,他分析指出,非限定词在意义生成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定指潜生问题,这些问题以组合的方式通过“问题萃取器”(Q Operator)提取“主要潜生问题”,来确定非限定词的语义,以实现语篇的连贯。

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基础,作者在第五章至第八章中分别阐释了“潜生问题”如何在解释三种语法现象和语篇中实现语义和语用功能。

同时,由于科室同时接收10名左右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轮转,需处理好进修医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进修医师与研究生之间并无理论学习上的冲突,而如果安排手术时出现上台人数限制时,由于现阶段医学研究生相对更缺乏动手机会,在和进修医师沟通后应尽量安排研究生上台,作为教学干事可提前做好解释工作。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一书重点讨论了语义学-语用学界面研究的“潜生问题”,是界面研究热潮中的沉博绝丽之作,其特点如下所述。

1.重视导读的内容。我们的每个单元都有大单元的导读,学生可以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和学习要求。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导读,学生读了之后就很清楚地了解到这一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或者是描写鲁迅先生的文章。

“潜生问题”并非只存在于语法现象,在语篇中同样适用。本书第四章进一步探讨了作为语篇表征参数的“潜生问题”。为实现语篇连贯和有效交际,作者通过具体实例再次直观地呈现了“潜生问题”及相关概念,也进一步解释了“潜生问题”如何在语篇确定和重构中表征并发挥作用。“潜生问题”作为语篇实体被表征,被视为语篇理解和阐释的参数,本质上发挥语用功能。它发挥作用时,由于语境变化,原在的“潜生问题”消失,新的“潜生问题”萌生,这就要求根据问题-答案趋同(The Question-Answer Congruence)、语义选项聚焦(Congruence in Alternative Semantics)、语义融通(Accommodation)等进行的“潜生问题”重构来实现意义的诠释和理解。

第二章以“潜生问题”等核心概念为依据,讨论了语法现象中的“潜生问题”,明确了“潜生问题”作为语篇语境意义理解参数的功能,进而阐释了其对语法现象及语言意义的强大解释力。作者以定指构式、同位语、不定代词和不定冠词等语法现象为实例,揭示出“潜生问题”在分析语法现象和语言意义中的优势:“潜生问题”在诸语言语法现象意义解释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在定指和解释功能上具有区分度,在自身运作机制方面具有动态灵活性。它既能充分解释个别语法现象,又能挖掘隐匿于诸语法现象背后的普遍性联系。

第五章聚焦同位语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作者在梳理以往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三点假设:第一,补语表达方式本质是关系性;第二,补语及其主语之间不存在句法关系,两者关系由语篇链接;第三,小句是紧跟补语-断言运作器而非断言运作器。他认为同位语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是语法手段,用来回答由主句话语允准的“潜生问题”,以表达完成、独立的规约含义。

最后一章作为该书的总结和展望,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入手,深入研究“潜生问题”在意义实现过程中的性质和作用,突出了“潜生问题”在解释语言现象时的普遍适用性,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简要评析

第六章阐述定指结构的语义学分析。作者认为定指结构是同位语的次类,旨在分析语言表达式允准的“潜生问题”,并提供省略性回答。本章以实证观察的方法说明定指应作为回答“潜生问题”的语法手段:以德语定指结构nämlich和und zwar为例,从是否可以置于语篇开始位置,是否完全回答“潜生问题”,是否定指非连接性成分,是否取消梯度评价效果四个方面对比分析,结果证明nämlich具有定指和解释功能,而und zwar只具有定指功能。

第一,该书的最大特点是首次提出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中的“潜生问题”,作为其意义理解和解释的运作机制,揭示语义和语用界面意义“如何”生成问题。同位语等语言现象是作者研究和论证意义理解和解释运作机制的触发点。作者通过观察同位语等语言现象生成语义内容和语用意义的过程,深入思考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问题,发现这些语言现象的意义并非简单根据真值条件亦或语用推理判定生成,而是通过某种内部运作机制在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内部运作机制被作者定义为“潜生问题”。“潜生问题”的提出将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意义理解和解释的运作机制带入前台,是继“关联原则”“语用充实”“可及性原则”等加工方式后的又一新提法。作者关于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意义产生运作机制研究的努力也有志同道合者。Sonnenhauser[6]以德语重言式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Werkann、der kann的语义内容、句法结构和语用含义,进而综合三者认为界面意义产生的加工方式主要是充实(enrichment)和约束(restriction)。学者们一直试图让语言事实说话,不断思考、追问,来论证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意义“如何”生成的问题。该书在这方面的探讨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

到2022年,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富农惠农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第二,该书突破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领域的限制,通过阐发“潜生问题”作为语篇表征参数的功能,使语法和语篇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将语篇维度带入研究视野。作者在书中明确了作为语篇表征参数的“潜生问题”,指出“潜生问题”在语篇意义确定和重构中通过“萌生”“消失”“再萌生”表征语篇并发挥作用。在论述过程中他发现话语不仅具有回答问题的功能,且可以提出“潜生问题”,进而传递语篇的语义和语用信息。这些“潜生问题”是由语法现象触发的,所以作者认为语法和语篇是一个连续体,二者通过“潜生问题”实现了“无缝联结”。语篇通过“潜生问题”的联结实现了连贯和有效交际,语义内容也借此得以明确,语义功能得以发挥。作为更能表达和传递完整信息的语言单位,语篇进入了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的研究领域,这无疑是对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的进一步扩展。Berent等人[7]也曾尝试此方面的研究,他们通过实证方法研究语义、语篇和语用界面的习得平行(Acquisitional Parallels)问题,是对作者将语篇纳入界面研究范畴可行性的有力支撑。作者通过“潜生问题”联结语篇生成界面意义的论述在学术上极具创新性和参考价值。

第三,作者改变了以往只关注个别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和视角,通过反思同位语等诸多语言现象的多样性,归纳出“潜生问题”作为语义和语用界面意义生成的类机制这一同一性。这种透视语言现象多样性提炼同一性的做法在语义和语用界面研究领域尚属首次,且具有理论站位高、思想启迪深和学术影响广的特点,同时也为界面研究呈示了新的维度。

四、结语

“潜生问题”及其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意义生成中的作用是该书研究的重大发现,学术价值甚高,但在研究方法方面稍显单薄。作者主要采用内省和描述分析的方法揭示语言现象,难免存在主观倾向,在论证的信度方面略显不足。如能采用心理学等科学实验方法,对“潜生问题”产生过程进行验证,研究结论则会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但总体看来,该书观点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是语义学-语用学界面研究领域里颇具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参考书。

参考文献:

[1]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05(4):404.

[2]张绍杰.后格赖斯语用学的理论走向——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研究的兴起[J].外国问题研究,2010(1):3-11.

[3]陈新仁.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分界:一种新方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6):838-849+960.

[4]袁文,林允清《.语义学与语用学之争》评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0(5):57-60.

[5]杨坤,匡芳涛.论系动词构式中的定指和述谓关系——从汉语判断构式的分类说起[J].外语教学,2013,34(5):13-17.

[6]Barbara Sonnenhau ser.Tautologies at the interfaces:Wer kann,der kann[J].J Pragmat,2017(117):16-28.

[7]Unknown.L2 and deaf learners'know ledge of numerically quantified english sentenc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12,34(1):35-66.

A Book Review of Potential Questions at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LIU Hui,YU Lin-l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Potential Questions at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is a new book contributed to the field of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study.In this book,Edgar Onea innovati vely puts forward the"potential problems",using it as an operational mechanism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semantic and pragmatic interface,revealing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inter facial meanings of grammatical phenomena such as denotative constructions,appositives,non-restrictive relational clauses and indefinite articles,and then sums up the"potential problems"as the identity of class mechanism.Moreover,discourse structure and relations are analyz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This study delivers novel arguments of the role of“potential questions”in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 studies with rich investigations in to gram matical phe no mena a cross languages.It broadens and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questions”,the generation of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meaning and enriches the related researching achievements.It’s greatly valuable for further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potential questions;semantics;pragmatics;interface study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22(2019)03-0070-04

收稿日期: 2019-06-14

基金项目: 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语境的经验性与本体性关系研究”(16YJA740045)

作者简介: 刘慧(1987-),女,河北承德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西方语言哲学。

通讯作者: 于林龙(1963-),男,吉林榆树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西方语言哲学。

标签:;  ;  ;  ;  ;  

《语义学-语用学界面中的潜生问题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