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追求——华东师范大学版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东师范大学论文,教科书论文,简介论文,时代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针对21世纪的国内外形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基础教育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方法等提出了全面的改革目标。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知识点和课文字数大量删减、压缩的情况下,如何体现“少而精”“少而新”的原则,编出一套符合改革目标,体现时代精神,富于创意,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新教材,无疑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此,我们谈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从某种角度说,也反映了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所追求的特色。
一、坚持时代性和基础性,构建初中历史新教材体系
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体现时代性,高扬时代精神。所谓时代性,实质上就是追求先进性和科学性,与时俱进,体现新世纪、新风貌、新观念、新内涵、新水平。历史是已经消逝的过去,但研究和学习历史却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叙述的对象是历史的,读史的感悟却是现代的。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以当代人的感知审视历史、记叙历史、诠释历史、总结历史,从而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
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十分重视这次新课程改革强调贯彻基础性原则,努力克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初中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以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从学科层面上说,关键在于应给予学生最准确、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要正确而全面地贯彻时代性与基础性原则,并非简单地对教材内容做减法就能实现。经过反复研究和仔细思考,我们认为构建初中历史新教材的体系,应体现“新”与“通”的特点。
所谓的“新”,就是在注重表达形式创新(如生动有趣、富有启示、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等),努力运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的同时,还要追踪吸纳国内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发掘新的寓意深刻的史料,体现历史学科发展的新水平,并顺应当今时代学科发展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重视引入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明白,虽然历史是过去的,但历史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不断更新的,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培育,同样可以在历史课程中得以实现。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及其学术特点,可以通过浅显的内容和语言体现出来的。
所谓的“通”,就是说从纵向贯通、横向联系上,总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路向和轨迹,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清晰地显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线索。让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演进有其内在前因后果的历史逻辑,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绝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的通感,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念去分析、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以什么主线来贯穿始终呢,也就是说,人类历史发展史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人类求生存、图发展及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核心。在不同国家、地区及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不同,所取得的进步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不同,这就构成了世界各国历史发展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谓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主要就是与这一历史的基本线索相关的内容。
具体来说,初中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亲自体认国情,明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何种艰难曲折的奋斗过程,有什么发明、创造,留下哪些经验、教训。中国虽有“两千年大一统”的历史,但在上古时代,我国各区域文化如“满天星斗”,多姿多彩;正由于多样化的区域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至春秋战国时代才发展成世界几大代表性文明之一。这种“综多为一”“多元一体”的新史识,既是近年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更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的精神境界。这些内容当然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再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多与地区的发展、民族的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从炎、黄的传说开始,至北魏孝文帝改革,及辽、金、西夏、元的民族关系,勾画出一条明晰的线索,其中特别强调了唐朝开放活跃的局面,即来源于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的民族融合,如果没有富于进取精神的少数民族输入的新鲜血液,大唐就不可能呈现惊天动地的盛世气象。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也使他们对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事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如何处理贯通与简约的关系上,我们也殚思竭虑,反复斟酌。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众多,更迭频繁,于是我们仅以政局变动的态势图简练几笔带过,而着力之处放在点明前后的历史联系和因果关系上。如刻意点出东汉末年以来,官僚宗族掌控地方政权,形成割据势力的趋势,便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隋唐科举制消减地方离心因素的历史作用。
再如中国近代史部分,我们确定的编写指导思想是,努力勾勒出百年变革的进程,突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围绕反帝反封建和争取独立富强的主题,变革的浪潮一个接一个,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编写中,我们力图生动展现这些变革及其各个环节之间继承、扬弃、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叙述中国人民反对历次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力求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又尽可能言简意赅地交代诸多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如,两次鸦片战争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潮、“洋务运动”兴起的联系,甲午战败与变法改良、共和革命兴起的联系,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历史曲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联系,以及抗日战争与战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联系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并从中体会“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一历史真理。与此同时,透过历史的通感,也让学生从近代中国演变发展的脉络中深切体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历史选择。
在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分册中,我们也都做了同样的处理。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的通感和整体感,以便掌握每一重要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线索、基本特点、前后联系以及传承转折的关键环节,我们在每个学习单元前都特地创设了“导言”。“导言”力求言简意赅,重在揭示该单元所在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勾勒出历史演进的大局大势,并点明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对教学内容起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导言使教材内容中的点、线、面形成有机联系,对学生建立全面、准确的历史认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生动活泼、内涵深刻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独特的教化功能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教科书特别要注意克服以往历史教育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偏向,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材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学科本身实际出发,强调进行思想教育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应是内在的,不是外加的,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不是教条主义、概念化的、口号式的。
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中,始终将突出思想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而且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采用丰富多彩、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为此,不仅在纳入考查范围的正文部分字斟句酌,增强词语的文采和课文的可读性,更在供扩展性学习的副文部分下了极大功夫,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拨沙拣金,挑选出故事性强,生动有趣,且寓意深刻的事例,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思想的养料,领会历史的教益。例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我们讲述了屈原和司马迁的生平与成就后,有意识地以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引导学生对人生做一番思考。让他们通过前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如屈原的爱国爱民、坚贞不屈,司马迁的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等,领悟人生的真谛。又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课,我们用唐太宗与制弓良匠评判弓箭的故事,说明唐太宗能够听取工匠的话,悟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通过这个故事点出唐太宗善于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使学生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又如《诸子百家》一课,我们在介绍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时,讲述了《淮南子》中记载的“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通过塞翁失马、得马及其不同后果的有趣事例,对“祸福相依”的深奥哲理做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解释,易于为初中学生所理解。此类寓教于史、寓理于事的例子,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各分册中俯拾即是。再如,通过甲午战争前购置先进舰船计划搁浅的史实,引出对清朝政治体制难以抵御外侮的深入分析;叙述聂荣臻司令员与被救日本小女孩的故事,体现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中日友谊的历史积淀;何香凝女士将写在裙子上的诗寄给蒋介石的事例,不仅为光明必然战胜黑暗增添了历史气氛,也张扬了爱国女性的英勇无畏气概;写“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其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感人事迹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悼念文章来颂扬他的可贵品质,并以邓稼先的性格、为人与奥本海默做对比,凸显邓稼先的忠厚朴实。我们相信,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应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我们还针对课文内容,精心挑选,适当引入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名言和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供学生在课堂或课外阅读、吟诵,配合课程教学使他们直接受到优秀古典文化的熏陶,增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亲切感。如《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课,我们摘录了商鞅的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使其勇于改革的精神得以鲜明体现。《诸子百家》一课,也摘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武)等名言,让学生从古代思想家的原话中体会其思想精粹。《三国鼎立》一课,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让学生朗诵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名句,既烘托了课堂的气氛,也感受了这篇文学杰作的艺术魅力。我们觉得,隽永的名言警句远较烦琐而乏味的说解更能打动学生的心扉。
三、以灵活多样的手段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此次新课程改革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加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历史。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教材中的练习题与思考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改革要求,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呢?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我们形成以下共识:
其一,坚决摒弃以往那种专为应试教育而设计的,纯粹记忆性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习题。
其二,练习题、思考题的设计,应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师生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思考题应提供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不预设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不同的回答。
其三,思考题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历史意识,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正确看待和处理当今的问题,又能因身边的困惑而去寻觅历史的智慧。
其四,练习题、思考题的形式必须富有变化、灵活多样。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教与学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其侧重点或了解领会,或探索思考,或感受欣赏,习题的设计应完全切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实际需要,不必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设置题型,确定题数,以免削足适履之弊。
为了尽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我们在每册教材中都设计了3堂左右的“探究活动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动脑,自己完成各种形式的探索活动。此外,在每节课文中还插入多种形式的练习题与思考题,诸如“阅读与思考”“思考与讨论”“制作与实验”“年代换算”“参观访问”“课外学史”“议论”“小辩论”“欣赏”等等,不拘一格,因需而设,用意皆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一课中,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后,出了一道讨论题:“为什么大禹治水改用‘疏’的方法?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具体事例,说明‘堵’和‘疏’的不同功能。”我们的用意是通过历史上的事例引发学生对思想方法问题做一番思考与讨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在以往的年代,形而上学曾猖獗一时,不是绝对肯定,就是绝对否定,这种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为害极大。显然,引导学生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分析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仅让他们从中获得智慧训练的愉悦,也有助于清除形而上学的流毒。又如,《原始农耕文化》一课,我们设计了一个“动脑筋”的习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半坡人汲水用的陶制尖底瓶,参考尖底瓶的使用示意图,思考下列问题:“半坡人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取水瓶?”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按照科学原理设计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取水瓶。这实际上是个涉及物理学知识的跨学科思考题,通过这道习题,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六七千年前的原始先民已懂得一定的力学原理,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综合性、扩展性的思维能力。
使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去追寻历史,也是激发学生历史思维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为此,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十分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并且在副文中特置“身边的历史”一目。例如,我们就今天仍在使用的生肖记岁方法,介绍了生肖记岁的起源以及古代以天干、地支记日、记年的方法;就各地常见的佛教寺庙,引导学生去观察、了解与佛教有关的知识。凡此等等,皆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这一点上着想。又如,讲到夏、商、周的更替时,涉及宗法制的内容,但这对现在的初中学生来讲显然是不易理解的。为此,我们特地设计了一个小制作,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到本人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从自己身边的亲属开始,学生会比较有兴趣而且容易入手,认真地完成这份小制作后,学生必定会对现实社会的亲属关系有所了解,从而对古代的宗法制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
此外,我们在每册教材上都附录有《好书推荐》和《网址推荐》两个栏目,提供一些精选的书目和网址。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搭建一个较为宽广的平台,便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利用课外的图书资料和互联网资源来扩大视野、收集材料、深化认识、促进思考,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张开翅膀,翱翔于思维的空间。
四、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在当今时代,书籍插图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就历史类书籍而言,图像更有文字不能替代的功能。发挥图像的重要功能,力求将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也是我们追求的一大特色。
我们觉得,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加强图像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项重要意义:
其一,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引发他们的历史想象。历史是已经逝去的人类活动,仅凭抽象的文字符号去遐想并在脑海中重构复杂的历史场景,对涉世尚浅的初中学生来说,确实非常困难。直观的图像则全然不同,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不仅使人感到分外真实和亲切,而且容易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图书市场上文物图谱类书籍畅销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文物图谱的直观性缩短了今人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更好地顺应了人们的“寻根意识”。可见,利用和发挥图像的功能,正切合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是激发他们历史思维的有效手段。
其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真实与细节。且不说人类的原始时代没有留下文字的历史,即使在史书汗牛充栋的文明时代,也因文字记载的种种局限而失却了不少历史的真实与细节。在今天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诸如生产工具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等,在传统文献中往往付之阙如或语焉不详。图像恰好在这方面做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使学生得以了解这方面的历史内容。
其三,有助于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和欣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成就。古代文物的精湛工艺,书画雕塑的艺术魅力,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生花的妙笔也无法准确传递只有感官才能欣赏的美。当人们被一件艺术作品深深吸引,惊叹不已,并因此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时,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是相形见绌的。图像虽不是实物,但远较文字更接近实物;其所具有的真实感和美感虽逊于实物,却是文字无法企及的。通过优秀的古代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改革中提倡的情感教育,也注意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切如果缺少了图像的配合,效果必定大打折扣。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教材插图的选用上倾注了不少心血。从目前的趋势看,以前常用的那种黑白线描、简单示意的插图,因种种缺陷,如单调粗略、难见细节、缺乏历史感和真实感等,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历史意蕴、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实物彩照。因此,我们在教材中尽量选用最有代表性的古代遗址、古代文物、古代艺术作品的精美彩照(华东师大版的历史教材有彩图和黑白照片两个版本,即使黑白照片版,其效果也是线描插图无法比拟的)。我们的想法是,应该以历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决不用历史之外的手段,如卡通人物之类,去取悦读者。
大致而言,我们在每一册教材上都使用了200幅以上的各类图像,据反映,这些图像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举例来说,讲述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要让初中学生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非常困难。教材中使用了多幅图片,如半坡的鱼纹彩陶盆和尖底瓶、裴李岗的石磨盘和石棒、河姆渡的骨耜和石斧、北方半穴居房屋遗址和南方干栏式建筑示意图,以及姜寨原始聚落遗址复原图等等,从而使学生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比较形象、感性的认识。
在讲述宋代的城市生活并安排学生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作一番探究时,教材上特意提供了一系列的形象资料,如《春宴图》中的士人服饰、宋代雕塑和绘画中的妇女服饰、宋代妇女剖鱼砖雕、白沙宋墓壁画所描绘的宋人起居状况和民间乐舞场景、《金明池夺标图》表现的龙舟竞渡场面、宋代蹴鞠铜镜等,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了宋人的生活情景。为了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我们还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挑选了两段人物众多、最为热闹精彩的画面,以及四川大足石窟中著名的养鸡女雕像,做成整页的大幅插图,尽可能将宋代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我们相信,学生从这些形象资料中获取的具有立体感的历史印象,绝非文字描写和简单的线描示意图可以比拟。
讲到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文字描述更是捉襟见肘。为此,我们在课文中插入了历史最有代表性的书画名作,学生如能细细欣赏并体味这些作品,不用多做解释,便可对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审美能力也会因此有所提高。
近现代史部分更有大量的历史照片留存,我们精选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珍贵图像编入教材,使真实的历史场景重现于学生面前。就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而言,这些历史场景所具有的感染力以及由此而加深的历史体验与感受,也不是文字叙述可以替代的。如讲述抗日战争的史实时,我们选印了两幅意义深刻的历史照片,一幅是八路军战士从战火中救出日本小女孩美穗子后,聂荣臻司令员送别她时的留影,一幅是40年后美穗子专程来华向聂荣臻元帅致谢的场景。两幅照片所说明的问题,远远超过一般的文字描述。
此外,有些史实课程标准并未规定,课文内容也未涉及,但对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也注意运用一些相关的历史图片来达到教学目的。如抗日战争部分,我们选印了日军所建上海杨家宅慰安所的照片,深刻地揭露了日军在华的罪行。
我们相信,图文并排的历史教材样式,具有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优点和长处,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设计,编制丰富多样的配套材料
鉴于新课程改革力度大,教科书相应做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它为广大师生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新教材也给师生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为了帮助广大师生更好地使用华东师大版的实验教材,除有计划地对选用本教材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和组织教学交流活动外,特殚精竭思,精心设计了一套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配套材料,它包括:
(1)教师用书,主要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科书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革新思路。同时对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生疏的知识点均做详细的阐释,每课教材均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供教师参考。此外,对课文中的习题做了分析,对有关史学动态和参考资料做了介绍。
(2)学生练习册,每本教科书相应出一本练习册。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各类习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图册,配合每本教科书相应出地图册一本。以历史地图为主,采用古今对照的形式,集中反映教科书要求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同时配以插图和照片,形象地表现基本历史线索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4)教学光盘。每册教科书配一张光盘,现已出版《中国历史》四册的教学光盘。光盘按每课的教学内容,配以大量的录像、电影、图片,以及精炼动听的解说词。其中绝大多数图像都是教科书所没有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是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编写的教材也将随着教材的实验和推广,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将始终不渝地恪守这一宗旨,进一步为中学教材的改革和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签: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