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果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及意义

决定果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及意义

杜洪印[1]1999年在《决定果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系列研究观测了日龄对野生黑腹果蝇的七氟醚半数麻醉有效浓度(ED_(50))的影响,以便为果蝇遗传杂交试验提供日龄指导;通过筛选建立对七氟醚敏感、正常和耐药的黑腹果蝇品系,为研究吸入麻醉药作用机理提供理想材料;最后通过正、反交和测交系列杂交试验,将决定果蝇对七氟醚敏感性的基因进行遗传学分析及染色体定位,为今后在基因水平研究吸入麻醉药作用机理打下基础。 实验一: 分别用单瓶连续法和毛刷刺激法测定各日龄野生黑腹果蝇(HYM_3,H)七氟醚FD_(50)值(每日龄每种方法测4瓶,每瓶约有120只果蝇),将各日龄果蝇七氟醚ED_(50)值进行方差分析及均数两两比较,P<0.05为相差显著。 7—15日龄间果蝇七氟醚ED_(50)值无显著差异(0.505±0.028%~0.575±0.026%);1—6日龄果蝇七氟醚ED_(50)较大(0.589±0.023%~0.628±0.014%):16—26日龄果蝇七氟醚ED_(50)值变小(0.444±0.010%~0.507±0.045%);1—6日龄和16—26日龄果蝇七氟醚ED_(50)值分别大于和小于7—15日龄果蝇七氟醚ED_(50)值(P<0.05)。 7—15日龄果蝇七氟醚ED_(50)值稳定,为果蝇应用于吸入麻醉药有关研究的最佳日龄。 实验二: 取7日龄野生黑腹果蝇处女雌蝇和雄性果蝇各约200只,分

金传刚, 肖军, 田玉科, 毕好生, 刘进[2]2000年在《决定七氟醚敏感性的基因在果蝇常染色体的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在染色体水平对决定果蝇七氟醚敏感性的基因进行定位。方法 将H(黑腹 )处女雌蝇与e(黑檀体 )雄蝇进行杂交产生杂合子一代 (F1)。取F1雄蝇与eF1处女雌蝇进行侧交产生子二代 (F2 )。按性别及表型分别测定三代果蝇七氟醚麻醉的ED50 值 ,比较侧交F2 中黑腹、黑檀体表型果蝇和H、e自交F2 果蝇的ED50 值 ,并作浓度 -效应曲线。结果 杂合F1ED50 与HF1ED50 相等 ,大于eF1的ED50 值。侧交F2 中 49.76 %表现为黑腹 ,5 0 .2 4%表现为黑檀体。F2 中黑腹和黑檀体ED50值大于eF2 的ED50 ,小于HF2 的ED50 值 ,且其量 -效曲线均为双峰组成 ,而H和e自交F2 的量 -效曲线均为单峰。结论 决定黑腹果蝇对七氟醚敏感性的基因位于果蝇第二号染色体。

孙玉明[3]2004年在《果蝇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克隆》文中研究表明全麻药物主要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蛋白质靶位而发挥麻醉作用,其全麻敏感性也由基因所控制,且可稳定遗传。所以可从生物表型差异着手,采用遗传筛选获得对全麻药物敏感程度不同的生物品系,通过寻找敏感生物与非敏感生物之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以探索改变麻醉敏感性的基因产物,从而有可能在整体生物上发现与全麻药物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及其相应的转录产物,其中可能包含了全麻作用的特异性分子靶位。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对七氟醚敏感(S)和耐药(R)的果蝇品系(由华西医科大学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研室刘进教授惠赠)为研究模型,以野生型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 , H ) 为 对 照 , 应 用 抑 制 性 消 减 杂 交 ( suppression 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方法,筛选了与吸入麻醉药七氟醚敏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EST)。 筛选到的敏感性相关基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 与脂质代谢有关的敏感性相关基因。如位于 3R:96B10 上的 Osbp,其编码产物参与胆固醇的代谢;位于 X:13A9 的 CG33178,其编码产物可调节转移酶活性,参与脂质的代谢;位于 X:9A5-B1 的卵黄蛋白 1(Yp1),其编码产物参与磷脂的代谢;位于 2R(L):23A3的 CG31689,其编码产物参与脂质的代谢和转运;位于 X:9A5 的 CG2979 卵黄蛋白(Yp2),其编码产物与参与磷脂代谢的结构分子活性有关。 2、 与神经传递直接相关的全麻敏感性基因。如位于 4R:102D4 上的 ADP 核糖基化因子 102F(Arf102F),其编码产物可调节 GTP 酶活性,与突触囊泡的胞饮作用有关;位于 3R:93A4-B2 上的钠泵α亚单位(Atpα),其编码产物调节水解酶活性、促进物质的跨膜转运、调节 Na+/K+交换 ATP 酶的活性,参与阳离子的转运;位于 X:10B11 上的谷氨酰胺合成酶-2(Glutamine synthetase 2,Gs2),其编码产物为谷氨酸氨连接酶,参与谷氨酰胺的生物合成;位于 3R(L):67B4-5 上的 CG3705(aay),其编码蛋白可调节磷酸丝氨酸磷酸酶活性,与轴突传递功能有关。 3、 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全麻敏感基因。如位于 3R:87C6-7 上的 malic enzyme(Men),其编码产物参与三羧酸循环,与调节苹果酸脱氢酶、NADP+的活性有关;位于 2R:56F15上的 CG9090,其编码产物是线粒体上的转运蛋白,参与线粒体膜上磷酸盐(能量)的转运与代谢;位于 2R(L):22E1 上的 CG3597,其编码产物为氧化还原酶家族成员,含 NAD(P)结合区;位于 3R(L):73EF 上的 CG11661,其编码产物与酮戊二酸脱氢酶(硫辛酰胺)活性有关;位于 2R(L):22E1 上的 CG3609,其编码产物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含 NAD(P)结合区域;位于 3R(L):78D5 上的 CG7181,其编码产物为细胞色素 C 氧化酶,参与线粒体电子传递(细胞色素 C 到氧);位于 3R(L):67B4-5 上的 CG3967,其编码产物为脂酰辅酶A-N-酰基转移酶(Nat);位于 2R(L):30E4 上的 yippee 作用蛋白 2(yip2),其编码产物与乙酰辅酶 A 酰基转移酶活性有关;位于 2R(L):34E2 上的为腺嘌呤核苷酸易位酶 2(Ant2);位于 X:9E10 上的 Ant2,其编码产物为线粒体内膜成分,与 ADP:ATP 的转换有关。 4、 其它与信号转导等相关的全麻敏感基因。主要包括位于 X:8C8-9 上的 CG7766,其 2<WP=6>第二军医大学 硕士论文 中文摘要编码产物与磷酸化酶激酶的内在调节活性有关;位于 3R:96A6—7 上的 CG5789,其编码产物与 ABC 转运体有关;位于 2R:51D5-6 上的非典型性蛋白激酶 C(aPKC),其编码产物参与钙离子介导的信号转导、细胞内信号的放大、神经冲动的传递等。 本研究结果明确显示,吸入麻醉药的全麻敏感性受多个基因位点所调控,虽然我们筛选到的这些基因位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和鉴定,但其中许多敏感基因与已有的研究报道较为一致,这也提示这些敏感性相关基因可能与全麻作用机制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值得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分析研究。

金传刚, 田玉科, 毕好生, 刘进[4]2005年在《黑体果蝇七氟醚麻醉ED_(50)值测定》文中指出目的 在染色体水平对决定果蝇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基因进行定位, 选择合适的果蝇品系。方法 用单瓶连续法测定7 d龄野生黑腹果蝇(HYM3, H) 和黑体果蝇(black body, b) 七氟醚麻醉ED50 值, 将两种品系果蝇七氟醚麻醉ED50值进行比较。结果 黑腹果蝇和黑体果蝇七氟醚麻醉ED50 值分别为(0. 790±0.023)%和(0. 557±0 .029)%, 经t检验, 两种品系果蝇七氟醚半数麻醉有效剂量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 .01)。结论 黑体果蝇可用于决定黑腹果蝇对七氟醚麻醉敏感性基因的定位研究。

刘红, 任笑蒙, 陈兰英, 刘进[5]2003年在《荧光差异显示PCR分离果蝇七氟醚敏感性相关基因》文中提出吸入麻醉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全身麻醉药 .为深入研究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 ,以本实验室创建的对七氟醚敏感的果蝇品系 (F PS1 )和耐药 (F PR1 )的果蝇品系为研究模型 ,以野生型黑腹果蝇 (Drosophilamelanogaster)为对照 ,应用荧光mRNA差异显示PCR (fluorescentdifferentialdisplayreversetranscriptional PCR ,fluoroDDRT PCR)方法 ,分离与吸入麻醉药七氟醚敏感性相关的候选基因(EST) .在分离到的 32个差异片段中 ,经Northern印迹杂交鉴定后 ,得到 1个阳性片段 (No .4 1 ) ,其在敏感品系果蝇中表达较高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s ,RACE)克隆和拼接获得了 1 75kb的全长cDNA ,该基因位于Chr2R 4 5F3区域内 ,为一已知序列的新基因 .实验结果与前期工作用遗传学定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 ,从而可推测决定七氟醚敏感性的相关基因可能位于果蝇第 2号染色体上 .该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文欣荣[6]2004年在《c-fos与c-jun基因在异丙酚麻醉下大鼠中枢神经核团分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异丙酚是一种静脉全身麻醉药,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质量好、对循环系统影响小而在临床广泛使用。c-fos与c-jun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原癌基因,在中枢神经系统,可由于各种刺激而迅速发生一过性表达,翻译为FOS/JUN核蛋白,返回核内对其他靶基因转录进行调节。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OS/JUN核蛋白,或用原位分子杂交方法检测它们的mRNA,现已成为认识脑结构/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已经应用于全麻研究中。NO是一种可逆性弥散的神经介质或信使物质, NOS是合成NO的关键酶,研究N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可为认识大脑功能变化提供形态学依据。本实验使用异丙酚麻醉大鼠后,检测c-fos、c-jun基因在中枢神经核团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NOS在中枢神经核团的分布,从而了解异丙酚的可能中枢作用位点,为全身麻醉的中枢作用位点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材料和方法:健康Wistar大鼠,体重约150g,雌雄不拘,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六组:空白对照组(C组)、小剂量异丙酚组(50mg/kg,P1组)、中等剂量异丙酚组(100mg/kg,P2组)、大剂量异丙酚组(150mg/kg,P3组)、断尾刺激组(S1组)、异丙酚作用后断尾刺激组(S2组)。经灌注后取各组动物全脑固定,冠状冰冻切片, 免疫组织化学法(ABC法)检测FOS及JUN蛋白,地高辛标记的mRNA探针原位杂交法检测c-fos mRNA及c-jun mRNA,NADPH-d酶组织化学法检测NOS。统计各组大鼠脑片的阳性神经元在神经核团的分布。结果和结论:实验发现:① C组:FOS及JUN蛋白、c-fos mRNA及c-jun mRNA均有少量弱阳性细胞表达,散在分布在Pir、SO、LS及LHb等神经核团,NOS在大脑内广泛分布。② P1、P2、P3组:FOS及JUN蛋白、c-fos mRNA及c-jun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Pir、ACB、LS、Pe、VLG、DEn、SO、SCh、AVPO、Sol、BL、PV、LHb、Icj及SuM等核团,表达的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异丙酚剂量正相关。NOS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阳性神经元数量与异丙酚剂量呈负相关。③ S1、S2组:FOS<WP=9>及JUN蛋白、c-fos mRNA及c-jun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BL、PV、LHb及Icj等核团FOS及JUN蛋白、c-fos mRNA及c-jun mRNA、NOS表达较P1、P2、P3组增多。④FOS及JUN蛋白、c-fos mRNA及c-jun mRNA阳性神经元在同组大鼠的中枢分布的数量不同,但分布的神经核团部位基本一致。本研究据此得出以下结论:1. 异丙酚麻醉引起大鼠中枢Pir、ACB、LS、Pe、VLG、DEn、SO、SCh、AVPO、Sol、BL、PV、LHb、Icj及SuM等核团内c-fos、c-jun基因表达明显增多,异丙酚同时抑制大鼠中枢Pir、ACB、LS、Pe、VLG、DEn、SO、SCh、AVPO、Sol、BL、PV、LHb、Icj及SuM等核团NOS。2. 正常情况下大鼠中枢Pir、SO、LS及LHb等核团内c-fos、c-jun基因有少量表达, NOS分布广泛;断尾刺激引起大鼠中枢BL、PV、LHb及Icj等核团内c-fos、c-jun基因表达和NOS明显增多。3. 大鼠中枢Pir、ACB、LS、Pe、VLG、DEn、SO、SCh、AVPO、Sol、BL、PV、LHb、Icj及SuM等核团可能为异丙酚麻醉的作用位点,其中ACB、Pe、VLG、DEn、SCh、AVPO、Sol、及SuM等核团为异丙酚麻醉作用位点的可能性更大。异丙酚在大鼠中枢的麻醉机制可能与抑制NOS,减少NO生成有关。4. 检测大鼠中枢核团内NOS的分布,可以证实用c-fos、c-jun基因定位的异丙酚在大鼠中枢麻醉作用位点与异丙酚麻醉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决定果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及意义[D]. 杜洪印. 第四军医大学. 1999

[2]. 决定七氟醚敏感性的基因在果蝇常染色体的定位研究[J]. 金传刚, 肖军, 田玉科, 毕好生, 刘进.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

[3]. 果蝇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克隆[D]. 孙玉明.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4]. 黑体果蝇七氟醚麻醉ED_(50)值测定[J]. 金传刚, 田玉科, 毕好生, 刘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5]. 荧光差异显示PCR分离果蝇七氟醚敏感性相关基因[J]. 刘红, 任笑蒙, 陈兰英, 刘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03

[6]. c-fos与c-jun基因在异丙酚麻醉下大鼠中枢神经核团分布的研究[D]. 文欣荣. 第三军医大学. 2004

标签:;  ;  ;  

决定果蝇对吸入麻醉药敏感性的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