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烫伤膏对新生儿药物外渗的护理和体会论文_龚,洁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外用烫伤膏在新生儿药物外渗中的作用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发生药物外渗的新生儿11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湿敷法进行处理,研究组采用外用烫伤膏进行治疗并加强全面护理。结果:研究组55例患儿中,36例显效,17例有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55例患儿中,25例显效,22例有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5%,差异显著。结论:采用外用烫伤膏治疗新生儿药物外渗同时配合专业的护理干预,操作简便,起效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药物外渗;外用烫伤膏;护理干预

在临床儿科治疗中,经静脉注射给药是治疗新生儿疾病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较细,在静脉滴注及推注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药物外渗,引起不同程度的渗透性损伤[1]。药物外渗会导致患儿出现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甚至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导致患儿出现功能障碍,甚至致残[2-3]。既往临床中对于新生儿药物外渗大多采用封闭、冷热湿敷等方法进行治疗和护理,但操作较为繁琐,容易增加患儿的痛苦。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回顾性分析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探讨外用烫伤膏在新生儿药物外渗中的作用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因静脉推注及输液而发生药物外渗的新生儿110例,其中男52例,女58例,早产儿39例,足月儿71例。药物外渗部位:头皮12例,上肢浅静脉53例,下肢浅静脉45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儿输液部位疼痛,以刺痛或烧灼感为主,并逐渐加剧,部分患儿局部出现肿胀、水肿、红肿及皮肤发白等。外渗损伤类型:皮肤水泡型31例,单纯肿胀型62例,皮肤疲斑坏死型17例。外渗原因:药物因素42例,血管因素38例,机械损伤10例,个体生理因素7例,其他因素13例。按照数字表法将11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儿在外渗部位、损伤类型、外渗原因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处理方法

两组患儿出现药物外渗后,均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拔针后由护理人员用棉球按照血管走向按压针眼3min,同时将患儿患肢抬高,使渗漏部位处于高处,以免受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50%硫酸镁湿敷进行湿敷受损部位,每1~2h更换一次。研究组患儿采用外用烫伤膏局部外涂,涂药厚度约为1mm,范围应超过外渗损伤范围约5mm,轻度损伤患儿每天涂药2~3次,至皮肤颜色转为正常,红肿消退为止;中度及重度损伤患儿每日涂药4~5次,至水泡痂皮及坏死组织等脱落为止,随着患儿创面分泌物的减少,涂药次数可逐渐减少至每日2~3次。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定期巡视,观察受损部位的恢复情况并及时更换敷料。研究组患儿加强日常的全面护理:①体位护理,由于新生儿的自主意识尚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输液过程中,一些无意识的动作等都会对输液产生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患儿的体位护理,尽量为患儿选择舒适的体位,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四肢,避免由于活动过度而引起针头滑脱,导致发生药物外渗。②血管护理,根据用药情况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尽量选择弹性好、管径粗的血管,避免长时间输液或多次反复穿刺同一条血管[4],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较细,因此如果静脉注射药物速度过快会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损坏内皮细胞,因此应严格控制注射速度,降低对血管的损伤。③穿刺护理,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穿刺,提高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避免因反复多次穿刺而加重损伤。在拔针时应先拔除针头,然后立即用棉球按压,减少针头对血管壁的损伤,适当选择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④药液处理,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注射药物的性质,并根据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稀释方法,很多药物在低温情况下会出现结晶,因此在输液前应适当进行加热,确保药物完全溶解、无结晶[5]。同时,应适当调节室温,并加强对患儿穿刺部位的保暖,减少药物对患儿血管壁的刺激。

1.3疗效评价

显效:患儿治疗1~3h后,疼痛减轻,水泡、红肿消退,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有效:治疗4~6h后,疼痛减轻,水泡及红肿缩小,皮肤颜色逐渐转为正常。无效:治疗6~8h后,疼痛未减轻,水泡、红肿及皮肤颜色无变化甚至扩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对本次研究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55例患儿中,36例显效,17例有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55例患儿中,25例显效,22例有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45%,差异显著,详见表1。

3.讨论

药物外渗大多是由于输入药液的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或是由于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较强,体液外渗而引起,此外,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过长以及留置敷贴不透气等也容易引起药物外渗[6-7]。临床研究显示,药物外渗损伤除与药物本身的性质因素有关外,还受温度、血管状况、护理管理等多因素的影响。在新生儿的治疗中,由于新生儿的血管较为细弱,很容易在静脉推注及输液过程中发生渗透性损伤,不仅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同时还会影响治疗计划的正常实施,不利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当患儿发生药物外渗后,应及时采取简便有效的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损伤程度,减轻患儿的痛苦。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应用的外用烫伤膏主要成分为黄连、冰片、紫草、生地黄等,其中黄连、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消炎的作用,紫草能够清热消炎、祛除热毒,冰片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局部应用可以消炎、抗感染。诸药联合能够促进患处渗出物的吸收,达到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损伤组织恢复的作用。同时,配合给予体位、血管、穿刺等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外用烫伤膏治疗新生儿药物外渗同时配合专业的护理干预,操作简便,起效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彭昭葵.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部药物渗漏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16(24):3444-3445.

[2]阮景,潘继红.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减少新生儿科高危药物外渗及损伤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21(10):64-66.

[3]刘结明.三联药物治疗刺激性药物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8(19):4388-4389.

[4]崔彩萍,李凤莲,陈小君,等.紫花烧伤膏治疗小儿静脉输注药物渗漏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19(04):368-369.

[5]孙鸿雁,李欣欣,张海霞.多种药物联合湿敷治疗小儿实体瘤化疗药物渗漏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11(14):3050-3051.

[6]胡梦萍,张贺真,刘媛媛.对急诊输液区输注化疗药物的管理及药物渗漏的应急处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14):176-177.

[7]Hongliang He,Lisha Liu,Hui Bai,et al.Arachidonic Acid-Modified Lovastatin Discoidal Reconstitut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Markedly Decreases the Drug Leakage during the Remodeling Behaviors Induced by Lecithin 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J].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4,16(12):317-318.

论文作者:龚,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  ;  ;  ;  ;  ;  ;  ;  

外用烫伤膏对新生儿药物外渗的护理和体会论文_龚,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