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雷,张敏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雷,张敏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对其发生机制已有较新的认识,血管内皮勤附因子成为新的研究焦点。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而,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确切作用得到充分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取得了巨大进步,本文综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新进展。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治疗;药物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11-02

【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a major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there i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its occurrence,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research. In the anti atherosclerosis side, the exact role of statins and ACEI is fully confirmed.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drug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Atherosclerosis; Mechanism; Treatment; Drug

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可累及全身的各个器官,已成为多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基础病变。AS最常累及心、脑、肾,且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高度相关。AS是多种脑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与颅内动脉瘤、慢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脑部血管状况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颅脑手术的成功及术后恢复。

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

动脉壁内皮损伤及脂质的沉积是目前公认的AS始动因素,其基本过程如下:血管内皮细胞受某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刺激发生损伤后,发生功能改变和渗透性增高。血液中的脂质在内皮下沉积。

随后单核细胞黏附在内皮细胞损伤处进入内皮下,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形成脂肪斑。血小板也逐渐聚集并黏附于内皮的损伤处。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及黏附于内皮细胞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增生并合成胶原纤维,脂肪斑演变成纤维斑块。此时脂质进一步沉积,沉积的脂质进一步加重吞噬细胞的黏附、血小板的聚集和炎性反应因子的释放。随着这一过程的发展,脂质不断沉积,多种炎性细胞逐渐浸润,纤维帽渐渐变薄,慢慢演变为不稳定斑块。以不稳定斑块的裂缝、糜烂或破裂为基础形成血栓,最终导致严重心脑血管损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与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泡外基质间相互结合、起黏附作用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根据其编码基因结构同源性及产物的功能特点,可将其归纳为6个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依赖黏附素家族、血管附着素家族及CD44等黏附分子所属的尚未分类的家族。在这6个家族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是研究最多的与AS相关的黏附分子。

血浆脂质和脂蛋白沉积于内皮下,单核细胞茹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AS形成的早期事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内皮损伤成为促发炎性反应的始动环节。在物理(血流剪切力、牵拉、痉挛、缺氧)及化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由基、炎性反应因子及感染)等因素刺激下,内皮细胞活化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并表达大量茹附分子,这些活性分子使单核细胞茹附于内皮细胞上的数量增多,并趋化迁移至内膜下成为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吞噬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转变为泡沫细胞参与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细胞构成是巨噬细胞、SMC及T淋巴细胞,血源性巨噬细胞通过内皮广泛浸润于动脉内膜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活动期的一个特征。

3.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随着人们对AS了解的深入,抗AS药物也不断发展。作为经典的心血管保护药物,抗血小板药、血管活性药及环氧酶抑制剂等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针对AS主要动因(血脂的调节)的药物如A还原酶(HM-CoA)抵制剂、抗脂质氧化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也已逐渐成为抗AS的主要药物。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他汀类药物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类药物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至今仍是热点。他汀类(STATNS)药物是一类甲戊二酞辅酶A还原酶(HM-CoA)抵制剂,能够抑制HM-CoA的还原,阻断胆固醇醋的合成及其他一些机制,最终实现降低血脂防治AS的作用。

著名的得克萨斯空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研究场证实洛伐他汀20~40mg/de有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早期预防,能够减少发生急性主要冠状动脉事件(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脏碎死)的危险性。这一实验研究奠定了他汀类药物治疗AS的里程碑地位。而Sacks FM等发现他汀类药物还有抑制巨噬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能够稳定并逆转斑块,降低血脂,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抗血栓,改善内皮功能,并具有强有力的抗炎功效。

血管紧张素Ⅱ能引起人平滑肌细胞肥大,并可增加离体培养的小鼠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直接刺激血管增生。因此从理论上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有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抗AS主要机制如下:(1)抵制炎性反应;(2)保护血管内皮;(3)抵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迁移;(4)增加斑块的稳定性。

心脏预后预防评价及欧洲培哚普利治疗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降低心脏事件研究等大型、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将ACEI及ARB浑内可喜作用展现在人们面前,引起了近年来的研究热潮,并且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浩然,于春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06:828-833.

[2]刘俊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2:141-152.

[3]李丹,李玉洁,杨庆,陈颖,翁小刚,邹丽娟,朱晓新.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08:272-276.

[4]宋磊,钱之玉,陈真,KAZI Hamid Ali.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的关系及相关治疗药物[J].药学进展,2013,02:49-57.

论文作者:陈雷,张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_陈雷,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