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近况论文_肖万德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近况论文_肖万德

肖万德 (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罗锦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541801)

【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患病率逐年上升。本病有发病率高、病程反复和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的特点,应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对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 中医药近十年文献的整理,分别从肝论治、从脾胃论治、从肝脾同治、从肺论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 便秘 中医药 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265-02

功能性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组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和生化异常。欧美IBS 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0% ~ 20%,我国为5.7% ~ 7.2%,消化门诊就诊率为10 ~ 30%。I B S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 和未定型(IBS-U) [1]。IBS 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报道以IBS-D 为主。IBS 各症型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生活质量及对治疗反应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2]。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精神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IBS-C 患病率逐年上升。祖国医学对IBS-C 尚无专篇专论,但在便秘、腹痛、大便难、脾约等病名中均有涉及。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出发,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有独特的见解,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故整理中医药IBS-C 相关文献。

1 从脏腑论治

1.1 从肝论治 IBS-C 发病与肝密切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曰: “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克脾则腹胀,便或溏或不爽。”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气机疏泄。肝气郁滞,肝失疏泄,腑气不通,大便不行。再者肝气郁久易化火伤阴[4],大便干结,而引起便秘。可见肝郁气滞为IBS-C 的基本病机之一,治疗以疏肝行气为法[4-6,9]。张向荣等[3] 以明?张景岳 《景岳全书》 治疗肝气郁结经典名方柴胡舒肝散,30 例柴胡舒肝散组总有效率治疗组 86.67%,高于30 例西沙必利对照组。罗毅[4] 提出IBS-C 肝气郁结为该病致病之本,病机还包括阴亏肠燥。故治疗上以养阴清肝润肠之法,自拟之滋水清肝润肠汤。刘文华[5] 以为其病位虽在肠道,然与肝密切相关。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气机不展,大便不通。或久病致肝气虚损,疏泄不及,推动无力,大便不下。此外肝血亏虚,肠道失濡,大便燥结不去。反之,大便秘结,阻滞气机,亦可引起肝之气血逆乱、功能失调,或情志不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在治疗上提出宜通腑顺气润肠与调肝养肝疏肝并举,方能标本同治。用六味安消胶囊合逍遥丸治疗IBS-C32 例, 总有效率87.50%,疗效明显优于西沙必利合大黄胶囊对照组(P<0.05)。向爱民[6] 治疗该病从治肝入手。方选四磨汤合逍遥散加味,并与西沙必利对照比较。中药组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复发率明显低于西沙必利组, 且在治疗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杜艳军等[7] 运用针灸治疗I B S - C 肝郁气滞型21 例,显效15 例,有效4 例,无效2 例。

1.2 从脾胃论治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脾胃调控全身精液输布,若脾虚不能推动水谷精微散布,肠液干燥,而致脾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体脾气虚弱或饮食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乏源,大肠失润,大便干硬。故IBS-C 亦见于脾虚气滞[8-10]。樊冬梅等[8] 认为IBS-C 是因素体脾气虚弱, 中气不足推运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引起。建议从健脾入手,勿单纯理气通便,须以健脾为君,佐以理气之品,以自拟健脾理气汤。陈锦辉[9] 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之本,治疗上以补脾疏肝、滋肾润燥、活血消滞为法,采用白术润肠汤治疗,总有效率97.2% 。

1.3 肝脾同治 五脏同为一个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肝脾之间关系在IBS-C 发生发展关系尤为密切。肝脾同位中焦,脾在志为思, 肝在志为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思伤脾”;肝属木, 脾属土,生理状况下二者间是相克的关系,易出现肝木过旺或脾土土虚木乘。情志不舒或者过极易伤肝,思虑过度则损脾,伤肝则气机不畅, 伤脾可致运化不及,若肝脾同病则大肠既不能得脾气之运化,又不得肝气之疏泄,糟粕内蕴,留而不去便成便秘。大便的正常与否,既与脾气的运化密不可分,又与肝气的疏泄调达息息相关。IBS-C 病机被认为肝郁脾虚,予疏肝健脾法治疗[10-12]。彭志允 [10] 认为IBS-C 的初期由于单纯的肝气郁结不舒或脾胃虚弱引起的,后期发展为肝脾同病。提出肝脾同病的病机较单纯因肝郁或脾虚复杂。建议在临床上注意肝脾之间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关系,抓住肝脾同病的病机,加以治疗。主张疏肝与健脾两者兼顾,方能取桴鼓之效。刘阳[11] 认为I B S - C 的治疗可用调肝理脾通腑为法,并与西药聚乙二醇对比,结果提示调肝理脾通腑法结合饮食治疗能有效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结肠症状,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 张家炎等[12] 用疏肝健脾中药与西药文拉法辛对比。结果示其在排便形状异常比率、排便通过异常比率、排便时腹胀或胃胀3 项症状的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同时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后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5 个维度方面治疗组的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西药组,表明疏肝健脾中药治疗 I B S 便秘型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陈彤君等[13] 治疗上以调肝理脾通腑为法,以聚乙二醇4000 对照, 并对治疗前后的结肠症状问卷表积分疗效评定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症状疗效方面有良好的作用优于西药对照组(P<0.01)。

1.4 从肺论治 《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大肠之所以能传到者, 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到。”肺为华盖,主一身之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于大肠的传化和津液的生成均有着重要作用,肺气奎滞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大便传道迟缓,大便异常。正如唐宗海言:“大肠乃顽然一物,实待别脏之气化以为转运,故大肠之收敛,肺经治节之气也;大肠之糟粕,胃上传变之气也”。林群莲[14] 认为IBS-C 与肺之肃降和大肠传导功能相关,肺气壅肺或肺气虚均可导致肺气不利,大便不行,当以宣肺调气为法,自拟宣肺调气汤为方,总有效率91.6 %,疗效优于西沙比利谷维素对照组P < 0.05。高强等[15] 认为肺的宣发失常,大肠致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可导致IBS-C。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宣肺调气活血法为法,总有效率为97.3%。

2 其他

陈誩等[16] 检索和全面收集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便秘型I B S 随机对照试验/ 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中医药治疗I B S - C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其中纳入28 篇文献和2244 例患者。对提供同类数据的19 个试验进行Me t a - 分析显示,中医药( 或联合西药) 干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干预;但对腹痛、腹胀、便秘三大主要症状未见明显优势。认为中医药( 或联合西药) 干预在IBS-C 的总体疗效及复发上有优势。提出IBS-C 有进行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必要。张爱军等[17] 提出以治未病理念指导I B S - C 防治理论,认为治未病思想可贯穿于该病中医综合防治的每一个环节,

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赵黎从[18] 从炎症的角度提出IBS-C 从毒论治,并总结了个人经验。认为外来毒邪与内生毒邪致使肝脾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职,形成便秘。分成寒毒证、热毒证、气毒证和瘀毒证。治疗中选败酱草、蒲公英、沉香、莪术、芦荟等为主药。张国忠等[19] 通过以泻法为主并根据病情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灵活应用补、泻、调等推拿手法治疗I B S - C,并于莫沙必利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2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得出按摩治疗便秘型IBS 疗效显著,能改善IBS 临床症状,是治疗IBS-C 的有效方法。邹蕾等[20] 认为肝郁侮脾,脾失运化为IBS-C 的基本病机。采用穴位埋线配合疏肝导滞汤联合治疗,并于伊托必利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中医综合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肛门直肠动力及感觉容量阈值方面优于对照组( P<0.05),且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 P<0.05)。姚景濂等[21] 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105 例,治疗组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加福松,对照组予西沙必利加福松。以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便秘型I B S,明显提高了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减少了随访期平均症状发生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张波等[22] 给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灸法治疗34 例IBS-C,总有效率76.5% 。

3 讨论

综上所述:① I B S - C 是多系统疾病,尚缺药物针对治疗。中医在治疗I B S - C 上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在改善症状、对症治疗、减少复发等方面均有优势,但对本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近十年,随着国际诊断标准以及国内诊治指南的多次更改,文献中I BS-C 标准因时而变,有建立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必要,而即将到来R o m e Ⅳ标准备受期待。②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上,局限于一般的临床观察,文献质量偏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重复验证,分组随机程度低,缺乏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盲法情况不明。 ③在科研上,缺乏基础实验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中医药对肠道平滑肌功能影响,中医药对胃肠激素的影响,I B S 神经机制研究等研究以逐渐成为热点。

参考文献

[1] 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I process.Gastroenterology ,2006,130:1377–1390.

[2] 王良静,陈淑洁,拟健敏.浙江省IBS 就诊人群临床分型特点的研究[J]. 现代消化及介人诊疗,2003,8(2):80-82,91.

[3] 张向荣,杨丽萍,周艳玲.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1,43(8):20-21.

[4] 罗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体会[ 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6,8(3)11.

[5] 刘文华.六味安消胶囊合逍遥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2 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06-307.

[6] 向爱民.四磨汤合逍遥散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 信息杂志,2007,14(4):67-68.

[7] 杜艳军,赵东升,赵东杰. 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 长治 医学院学报 ,2001,15(1):56.

[8] 樊冬梅,刘凤斌,杨晓军,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 从脾论治的病机探微[J].吉林中医药,2006,26(6):3-5.

[9] 陈锦辉.白术润肠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71 例[ J ].新中医, 2005,37(10):76.

[10] 彭志允,陈利国.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J].四川中医, 2007,25(5):23-24.

[11] 刘阳,朱叶珊,陈彤君,等.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013-1915.

[12] 张家炎,黎达.疏肝健脾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甘肃中医, 2009,22(7):23-24.

[13] 陈彤君,朱叶珊,褚志敏,等.调肝理脾通腑法配合饮食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0 例[ J ].陕西中医,2011,32(5):572- 573.

[14] 林群莲,黄复盛.宣肺调气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 例[J]. 福建中医药,2002,33(4):23-24.

[15] 高强,李慧臻.宣肺理气活血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8 例[J]. 吉林中医药,2007,27(12):25-26.

[16] 陈誩,张声生,苏冬梅. 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5):322-324.

[17] 赵黎.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从毒论治. 新中医[J],2009,41(11): 119-120.

[18] 张爱军,朱叶珊.以治未病理念指导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浅析[J].陕西中医,2011,(04):506-507.

[19] 张国忠,郭丽芳,刘彦岭,等. 按摩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3):1584-1585.

[20] 邹 蕾,林一帆,王长洪,等.穴位埋线配合疏肝导滞汤联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沈阳部队医药,2010, (06):366-367 .

[21] 姚景濂,葛秀群.活血化瘀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105 例[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2007,15(4):266-267.

[22] 张波,段云庆,施南昆,等.中药保留灌肠加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 4) : 24-25.

论文作者:肖万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  ;  ;  ;  ;  ;  ;  ;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近况论文_肖万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