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伍德军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伍德军

◆ 伍德军 阜阳市太和县二职高 236600

摘 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及取得成就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是育人的基地,是学生人格、修养提升的摇篮。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德育工作,以适应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学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本文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德育教育融入化学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德育 化学教学 环保意识 辩证思维 学习兴趣

一、引言

16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诚然,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目的的灵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急剧变化发展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涵的德育要点,择机渗透,循序点化,精心设计渗透方法,才能达到自然恰当、水乳交融的和谐效果,否则就会造成油水分离、牵强附会的效果。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化学发展过程充满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教学中引用化学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量变、质变规律的典范

比如Fe从+2价到+3价,S有-2、0、+4及+6价的转换关系;F2、Cl2、Br2、I2单质的性质等一类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还有在对苯分子结构的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的诸多方面;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从梦中得到启示,确立了苯的环状结构理论……这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立统一规律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氧化——还原(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如:CO→CO2→CO的转化,CaCO3→Ca(HCO3)2→CaCO3之间的转化等;在一试管中加入二氧化硫与品红的混合溶液,上端套有气球,常温下为无色溶液,加热后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又恢复无色;同样的装置,混合溶液换成氨水和酚酞,现象与上面相反。在化学科学里,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三、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为化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可结合我国现代化学的发展成果以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1.古代灿烂的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为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要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我国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如化学必修1第5页“资料在线”内容《合成牛胰岛素》,向学生讲述我国的化学科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如现代音响中的各种磁带、光盘等。人们在不断合成和发现新物质的同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要以此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

4.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兴盛和繁荣,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创业艰辛,记载着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的奋斗峥嵘。战争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进行了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合成氨反应记载了战争中科学家救国的感人故事;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经过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义无返顾,执着追求,感人至深。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了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通过思想感染,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四、环境保护意识的德育渗透

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充分挖掘,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如化学必修1教材中多次涉及环保教育,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硫的转化等内容都是很具教育意义的。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意志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当然,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教材,还在于教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感化。

参考文献

[1]严成志 化学教学发展学生能力问题初探[J].化学教育,1980年,04期。

[2]吴翔 浅谈化学教育中的德育[J].教育艺术,2008年,11期。

[3]杨宇光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杂志,2010年,第4期。

[4]尚兴久 初三化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J].化学教育,1980年,05期。

论文作者:伍德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月总第1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7

标签:;  ;  ;  ;  ;  ;  ;  ;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文_伍德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