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爱情的新主题--当代中国青年走出爱情困境的社会学思考_恋爱论文

自由爱情的新主题--当代中国青年走出爱情困境的社会学思考_恋爱论文

自由恋爱的新课题——当代中国青年走出恋爱困境的社会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恋爱论文,中国青年论文,社会学论文,困境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自由恋爱的过程中,许多青年男女逐步形成了一种定见:恋爱纯属个人事务,至多是两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与社会无涉。人们大多认为,恋爱是青年人自己的事,旁人管不了。甚至许多做家长的在插手遭挫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种定见。这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恋爱的个性化倾向已基本取代了恋爱的社会化模式,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然而,纯粹个性化的恋爱观也是现代人的一个偏见。现代人本主义在追求人性解放的过程中不断从人的自然本性中寻找根源。从彻底自然主义的观点看,人的爱情也与一切动物的求偶活动一样,根源于性的吸引和性的需求。当这种吸引和需求受到社会的道德规范制约,为政治或经济的原因所困扼,人性就会感到一种不自由的痛苦。而为追求人性的自由,依凭自然性而排斥社会的道德和政治经济制约,便成了一条西方人性自由理论推崇的出路。但是这种性爱自由的思潮常常伴随着对性和情的随心所欲与不负责任,明显地给现代人带来了另一种痛苦:过份地放纵情欲,不但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造成大量青少年女性的堕胎;对情感的不负责任,使年轻人的理想和心灵受到深层的创伤,普遍感受到人心的多变、不可靠,从而造成精神颓废和对人生的失望。

简而言之,人的恋爱,采取单纯社会化的形式和纯粹个性化的形式都是带有片面性、不合理性的发展形式。人们为摆脱一个极端的不合理而逃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盲目无知的表现。

爱情,作为人类特有的高于动物的情感,固然源于肉体的生命力,但其真正内容却是在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千百年文化发展的积累而形成,它虽然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活动,但本质上是社会的和人类的。每个人个性的思想结果,无不是人类社会某种存在关系的反映。因此,爱,不管怎样以个人的方式去自由,这种自由必须是与社会存在相吻合的自由。也就是说,只有深刻认识社会,才能真正理解个性的自由;不了解社会,盲目逃避社会、摆脱社会,甚至敌视社会,实际上也就不可能真正获得个性的自由。把握恋爱情感中个性与社会性的有机协调关系,是社会发展给当代中国青年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恋爱中的一人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为恋爱付出的痛苦常常比美好的感受更多。如果说这种痛苦象中外历史上的爱情悲剧,主要来自社会、民族和他人的阻挡,那么你也可有明确的反对目标,去为自己爱情的自由而战斗。如果说这种痛苦来自于对象的情转意移或负心薄情,那么你也可以去指责对方,在与情敌的竞争中排遣自己的痛苦。如果说这种痛苦恰恰是由于自己的错误与无知造成,那么你又将怎样战胜这种痛苦呢?

恋爱的情感,当它由你内心悄悄升起,而你以为这只是自己一人内心的秘密时,实际上它已经将你心中一个社会一并升起了——你内心的求偶条件和理想标准,与其说是你个人的自由意志,不如说是潜藏于你心底的社会生活的体验。你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社会给了你人生和择偶的标准。尽管你实际上对这个社会可能并无自觉,也根本说不清这个社会给予自己的标准是否适合自己,但你往往并不会去怀疑、反思,一切听凭最初形成的观念和标准去衡定新的生活,并且将它视为个人自由支配的求爱心理。结果,当这些观念和标准在实际的生活中,使你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追求和选择时,你便会对这种痛苦的真正来源莫名其妙。所谓50年代找南下干部、60年代找劳模、70年代找工、军宣队、80年代找海外富翁、90年代找本土大款的女性择偶标准,就恰恰反映了女性求爱心理中对于社会的无知。正是由于这种无知,使不少当初喜气洋洋步入洞房的新婚夫妻,在婚后不久即陷入迷惘、痛苦之中,或勉强凑合,或婚姻解体。

一人社会,作为凝聚在一个人内心中曾经经历过的社会生活,与一个人实际面对的不断出新的生活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差异甚至冲突。人们总是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形成观念,用形成的观念去面对新的生活,而新生活又总是与经验不尽相同。因此,要使个人的自由观念和新生活的追求吻合,必须要对社会的变迁具备一种不断的适应能力,要对社会变迁中的不同合理性具有筛选和综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和自觉意识仿佛爱情追求的瞄准镜,它在爱情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决定了这种爱情追求的目标和方式是否准确与合理。没有这种准确与合理作前提,所谓的恋爱自由便往往成为空想的烦恼或诱人的陷阱。

正是从这一点看,恋爱不只是个性浪漫化的表现,更是社会生活健全和成熟的表现。现代青年越是要追求自由个性的浪漫色彩,就越是需要对社会和人生的成熟与自觉。个性恋爱自由的程度正是以社会文明水准的提高为标尺的。

恋爱中的两人社会

如果说恋爱中的一人社会还只是潜在于单个人心中的过去的经验社会,那么当恋爱在两个人之间出现时,两人就构成了现实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形态。所谓社会性,只不过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的一种交往形态。为使无数人的交往不致陷入混乱而保持有序,于是产生了各种人际交往的法律、规则,进而形成执行这些法规的机构实体。这一切庞大的实体机构和复杂制度,根本上只是遵循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合理原则。因此,可以说,两个人的交往关系,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现实社会性的交往。个人无法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必须顾及他人或对方的意志,从中寻找共同可接受、可通行的方式方法。个性是主观随意的,社会性必须是符合客观合理性的,这就是个性与社会性的根本区别。

爱情决不只是两个人简单地生理融合。爱情首先必须要将两颗独立的心融合在一起。独立的人心,是两个独立的精神世界,两个潜在的、不同时空背景下产生的一人社会。双方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成长,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习性、观念和兴趣。因此,心的融合包含着复杂的两个一人社会关系的重组,这对每一对恋人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除了天赐良缘和天性吻合的优越条件能加速融合成功之外,每一对恋人的心灵融合过程,都是一个个性与社会性结合的艰难过程。

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过程,一方面,它必须要有强烈的个性意识,它要确认自我的独立存在,它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它要从出类拔萃的自我个性中去赢得他人产生爱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要从另外一个不同的独立存在中发现与自己同化的成份,然后在为对象奉献中彻底消融自我。把对象作为自己的灵魂,把个性作为对象的侍从,既要强化个性,又要消灭个性,这是一个在逻辑上充满悖论的活动过程,但又是一个在经验上自然天顺的生活过程。因此,除了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关注之外,身处恋爱情感中的人们大都对这一过程缺乏自觉。于是,在这两人社会的转换中,恋人们便会不知不觉地步入种种困境:

有的恋人各自偏执于自己的个性,不肯向对方迁就,于是常为琐事争执不快,却又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爱。爱,将双方吸引在一起,个性冲突,又给爱的关系注入一份苦恼。有的恋人没有争执冲突,一方把个性完全屈从于另一方,使双方关系变成一种主从或依附,无所谓融洽。爱情变成一种索然无味的性格占有过程,于是作主的一方常常会因为找不到爱的感觉而生出是非异端来,附属的一方则因为丧失个性而感受着爱的酸涩。也有的人为达到求偶的目的,恋爱时百般顺从,婚娶后专制霸道,把恋爱演成一个骗局。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根本上没有将个性与社会性达成融合的恋爱,也就是那种始终两心分离、貌合神异的婚姻,它给人生带来的苦远比乐要多。

应该说,两人社会的历程,是恋爱发展达于完善的历程。在这个阶段,双方从个性独立的朋友关系逐步向个性交融的恋人关系发展,每一步个性的交融都必须是既对自己独立个性的保留,又与对象个性的共鸣。如果这每一步交融都是自然吻合,那么人们就称之为天造地就的一对,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大多数的完美是需要人们的自觉意志去加工的。当双方的意志发生冲突时,不可任意使性,不要希望对方放弃自己的个性屈服于自己的个性,而必须耐心地去寻找双方可以接受的新形式,以此来改变双方原来的个性。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双方个性在各方面都自然与对方吻合,而没有感到别扭、委曲时,这样的自由恋爱过程便达到了成功的阶段。

现代社会虽然已给了“自由恋爱”一个广阔的天地,但没有给出“自由恋爱”真正科学的含义。为什么要自由恋爱,怎样自由恋爱,在相当多人的心目中是模糊不清的。有的人以为自由恋爱就是“自由自在”地去爱,只要没有结成婚姻,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天天“爱”一个也可以。于是恋爱成为游戏,人生也在游戏中日渐空虚和颓废。也有些人以为,自由恋爱就是自由快乐的阶段,逛公园、看电影、游山玩水、跳舞唱歌,等到结了婚有了孩子,便没有这样自由了。这样看问题未尝不可以,但为何同样经历了这一自由浪漫的过程,有的人奠定了幸福的基础,有的人播下了痛苦的种子?还有些人以为,自由恋爱就是男女自由交往、互相了解的过程。于是大家互相倾吐过去的历程、过去的心迹,坦白自己的恋爱秘密,表现自己忠诚。这当然也可以,但问题是有些人的表白换来了理解和信任,而更多人的表白却留下了心理上的阴影和情感上的遗憾,甚至成为日后生活中制约对方的把柄。在这个问题上,失贞女性尤其难逃厄运。于是,当代一些青年婚恋杂志上的文章,对婚前性爱史实的坦白和保密引起了不同的争论。有的认为忠诚必须坦白,有的认为保密不影响忠诚。其实,这一切都取决于恋爱双方情感和个性吻合的程度,没有绝对的标准,必须因人而异。

正因为许多人不明白“自由恋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当许多自由恋爱导致失败、导致悲剧时,不少老年人对自由恋爱存在的价值发生了怀疑,甚至认为过去的媒约在先、父母之命也没有什么不好。

因此,明确自由恋爱是一个由个性向社会性改造的过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对当代青年具有深刻的意义。年轻人在踏上社会、进入某一工作岗位前,往往要在专业学习上化费几年、十几年时间,而在人生最复杂的恋爱婚姻道路上,却没有这样的学习。现代社会虽然出现了一些婚恋、家政学习班,但这种起步教育比之其他学科来,实在是太不成熟和太不健全了。所以,加强并重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极为必要。

恋爱中的三人社会

在恋爱的两人中随便加入一个新的角色,或父母、兄妹,或亲朋好友,整个恋爱就会生出与两人关系根本不同的多元关系。恋爱中的两人世界经过一番转化,往往可以融合为一体,从而失去其复杂性。但是,一当出现第三个角色,整个关系便呈现出复杂性。即使原来可以融为一体的恋爱双方,也会重新分化,交叉形成多元关系。由于三人的利害关系总是处在不同层面上,不像恋爱中的两人关系处在同一层面上可以达到融合,因而它们往往需要调适。而调适这些关系就需要借助各种礼仪规范、习俗世故,于是一个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结构便形成了。随着介入人数的增多,这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也可能增加,但从根本上来说,便与三人社会没有质的差别。因此,这里的三人社会便是一个多人社会关系的泛称。

恋爱双方,只要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就必然有他(她)自己的社会关系。对恋爱这样的大事,亲人、朋友的关心和意见或多或少会介入其中,并产生作用。甚至有的父母直接插在子女的恋爱中加以干涉,有的弟妹因共同生活无法分不开而被迫介入兄、姐的恋爱中进行干涉。或者与离婚、丧偶的人恋爱,必须面对子女们的干涉。在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常常是无法浪漫掉的。许多恋爱在两人社会中还显得愉快浪漫。一旦面对三人社会便弄得焦头烂额,苦恼万分。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也成为现代影视剧中最可制造情节的题材。

尽管现代社会给予人们恋爱的独立和自主日益增多,但中华民族却历来缺乏西方民族那种个性独立传统。家族心理和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身上根深蒂固,加上客观经济条件的落后、住房的困难,使许多年轻人的恋爱不可能截然摆脱第三角色的介入。于是恋爱不只是处理好两个人的关系,常常要处理好同爱人周围许多人的关系。公婆、姑嫂、兄弟、姐妹,只要有一个相处不好,就会掀起风波直冲爱情之宫。这种状况在国人习惯中或许司空见惯,但在西方人眼中就变得不可理解。一位西方女青年爱上了中国的男青年,嫁到中国的一个大家庭。最初的爱在朦胧的意识中包含着好奇和文化涉猎的成份,对异国文化背后的复杂关系并没有充分的意识。但过后她发觉因生活习惯和自由个性的不合与冲突,她想适应这个家庭比融洽丈夫的情感要难得多。于是惊呼,“我不是嫁给一个丈夫,我是嫁给一个家族。”

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在缔结婚姻前把离开父母、分户独立作为一个先决条件,这当然是摆脱三人社会困境的办法之一。但是,摆脱和逃避总是消极的。命运常常会捉弄人,有时你所钟爱的人恰恰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而有时具备这种条件的人你一点都不爱。或者你暂时都得到了满足,却在爱情至深的时候生活突生变故,不得不面对三人社会的关系。再退一步说,当两人结婚生下孩子,孩子开始懂事、生出独立意志时,便无论如何无法摆脱三人社会的纠葛了。

家的三人社会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它既不能用随心所欲的方式去对待,也不能用爱心融合的方式去处理。爱的第三角色总是与爱人相关切的亲人,他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利益或情感,矛盾常常发生在这种利益和情感不平衡的时候。因此,要妥善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理智地分析这种利益和情感的详细内容,然后运用平衡法加以调适。这种平衡法尽管使用起来因人而异,但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尽可能从他人利益和他人情感出发。如果这样做与自己的利益和情感没有矛盾,那自然再好不过;如果有冲突,那么如何寻找中间道路,或在自己可接受的限度内作些忍让,则都要加以考虑。在三人社会的关系中,如果过份自私狭隘,处处要占上风,甚至要挟爱人的情感去排斥、对付第三角色,那么一时间可能自己得势,时间一长则会造成各方面的心态失衡或怨气积压,一遇机会便会暴发家庭内部矛盾或夫妻情感冲突。

因此,要处理好三人社会的关系,要把握三人社会的主动权,就要有一种忍让和宽容的精神。个性的自我常常需要为了利益的平衡而受压抑,它与个性的自由和奔放恰恰成为一种反照。于是我们看到,从爱的个性自由到两人社会的个性消融再到三人社会的个性压抑,恋爱的道路实际上是由自在走向束缚,由个性走向社会性的过程。从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婚姻是恋爱的坟墓,爱情的浪漫个性在婚姻的社会中逐步窒息。但是从现实主义的眼光来看,恋爱不只是人类的一种欢愉情感,更是人类繁衍自身的责任情感。恋爱一开始便注定要为人生的延续担负起责任。在责任中成熟,在烦恼中学习,这本身也是现实主义的一种乐趣。

如果一个人只要欢乐不要烦恼,只求浪漫害怕现实,那么这个人便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熟的,具有社会责任性的爱,正是当代青年应该真正追寻的目标。

标签:;  ;  ;  ;  ;  ;  

自由爱情的新主题--当代中国青年走出爱情困境的社会学思考_恋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