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中暑救治效果及体会论文_余弟旺

86例中暑救治效果及体会论文_余弟旺

(71620部队卫生队 河南安阳市455000)

【摘要】2009年05月~2014年09月的5年时间内,我们接诊了86例不同程度的中暑病例,通过对86例救治的中暑病例救治过程进行梳理总结观察,总结出救治中暑原则方法,提示救治过程中要把握的关键环节和步骤,梳理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医师救治中暑病例提供救治方法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 中暑 救治 预防措施

中暑是常见病,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不足[1]。我们5年时间内接诊救治中暑86例,经常规监测生命体征,降温,补充血容量,及时治疗并发症等措施,均取得满意救治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本组病例共计86名,其中男性57名,女性29名。年龄在18~30岁48名,30~40岁21名,40~50岁8名,50~60岁5名,60岁以上4名。患有高血压病史5年以上3名,有糖尿病病史8年1名,有哮喘病史4年1名。其余81名中暑病例平素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依据中暑的诊断标准和轻重程度,将中暑病例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度中暑。其中先兆中暑17名,轻度中暑65名,重度中暑4名。

2治疗方法

2.1 降温治疗 中暑患者降温非常重要,降温是否及时决定预后,通常在1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38.9℃才能身体重要器官避免损伤。发现中暑病例,及时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物,用侵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31名先兆中暑和53名轻度中暑病例经查体无循环虚脱者,用冰水擦浴或用温度较低的水侵泡以加强传导散热。有循环虚脱者用15℃左右凉水反复擦浴,同时用电风扇、空调等促进蒸发降温。部分降温不理想者也可药物降温,通常肌肉注射柴胡或复方氨基比林或地塞米松注射液,部分高热不退者可用冬眠合剂。4名重度中暑患者除用上述常规降温方法外,还采用头戴冰帽,腋窝冰块冷敷等方法,急救室开放空调、冷风机等措施以降低环境温度。

2.2 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 中暑患者往往伴虚脱,血容量严重不足可导致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以补充血容量。补液时注意观察尿量,依据体重和尿量计算所需液体量进行补液。补液时注意实验室化验检查电解质,及时把钾、钠、钙等电解质补充到身体所需水平。使用液体时要注意液体配置,患肾功能不全病史患者补液时尽量不用钠盐,以免造成体内钠水储溜。有糖尿病史患者尽量不用葡萄糖,或用葡萄糖液体要加入胰岛素拮抗,以免使血糖升高加重对身体损伤。心功能不全患者液体总量不能过多,以免心脏负荷过重造成心衰。

2.3并发症治疗 中暑的并发症常见的有昏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代谢性酸中毒、低血压、肝衰竭合并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中暑病例在救治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发现有昏迷者,及时气管内插管,以防胃液吸入造成窒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心律失常可静脉推注利多卡因药物除颤或者使用除颤仪纠正心律,伴心衰者可静脉推注西地兰0.2~0.4强心。代谢性酸中毒可静脉滴注20%碳酸氢钠注射液40ml加入液体静滴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低血压者可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以恢复血容量,如果血压上升不理想,可用肾上腺素1~2mg加入液体中静脉推注。肝肾功能衰竭者要及时保护肝肾功能治疗。在救治过程中,治疗方案措施要全方位考虑,分清先后主次,用药时注意药物相互协同。

3治疗结果

3.1 17名先兆中暑和65名轻度中暑患者,其中63例经常规降温观察治疗后于2h内身体恢复正常出院。21名经降温、吸氧、补液扩充血容量等治疗于24h内出院。4名重度患者中出现昏迷1例,经气管插管,降温,吸氧,于15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颅内压,于入院2h后意识清醒,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在医院观察治疗3天出院。2例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静脉滴注20%碳酸氢钠40ml,加以降温和吸氧8h后症状消失,观察治疗2天后出院。1例治疗期间出现低血压,经静脉滴注林格氏液和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后血压回升正常,住院观察3天出院。所有病例治疗后随访未发现预后不良现象。

4讨论

4.1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一旦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就容易发生中暑。中暑一般表现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上述三种表现形式顺序发展、交叉重叠。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

4.2中暑病例救治坚持早期、迅速降温、及时纠治并发症、重要器官功能及时保护的原则。发现中暑病例,先判断中暑程度,看有无生命危险,迅速转移到阴凉处,重度中暑病例及时转移到急救室,急查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和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给予降温、吸氧、建立液体通道,依据实验室化验结果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以维持血压正常和防止电解质代谢紊乱等。注意重要器官早期保护,避免不可逆损伤造成愈后不良或死亡。

4.3治疗过程中注意监测体温、血压、尿量、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降温过程中每隔15~20分钟测体温一次,血压每30分钟监测一次,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尿量(正常尿量﹥30ml/h),依据尿量决定补液量和判断肾功能有无损伤。急查动脉血气分析,看有无电解质代谢紊乱,以便科学地确定电解质补充量。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发症的发生。

4.4加强防暑卫生常识宣传教育,普及中暑救治知识,坚持以预防为主。避免高温室外活动,确需高温室外活动者,可穿浅色衣服,备用仁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降暑药物,随身携带含有钾、钠、镁等电解质的防暑饮料等。发现头晕,四肢无力等中暑先兆时赶紧转移到阴凉处解开衣服通风降温。中暑患者经救治恢复后数周避免室外剧烈活动和太阳曝晒以免再次中暑。从治疗病例看出患有心血管病、肝肾疾病年老体质差者容易中暑,中暑后容易引发并发症,尽量不让这类群体从事室外高温作业等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内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2

论文作者:余弟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5

标签:;  ;  ;  ;  ;  ;  ;  ;  

86例中暑救治效果及体会论文_余弟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