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研究院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兼论我国教研室的结构设置_博士生论文

德国大学研究院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兼论我国教研室的结构设置_博士生论文

德国大学研究所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兼评国内教研室结构设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德国论文,教研室论文,研究所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正在全力进行教学结构和专业方向的改革,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这是一项十分紧迫且难度较大的工作。为使相关人员多了解一点国外大学情况,扬长避短,使高校结构设置更趋合理,本文介绍了德国大学研究所一级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内容包括德国大学研究所的人员组成及分工,所长的选拔和职责,研究所的功能和日常活动及人员的流动。从中可以了解到,德国大学在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积极性,科学选拔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组建一支合理的学术梯队以及创建一流的实验室方面都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此外,文中还分析了德国大学实行的助教和助研——博士生培养体制,认为这种体制不仅个人受益,给国家和研究所带来的效益也不可低估。最后,分析了国内大学教研室一级目前的状况并与德国大学研究所进行了针对性比较,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尽管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只要我们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整治,教改最终将取得成功。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为配合进入“211工程”正全力进行教学结构及专业方向的改革,以解决大学内部存在的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问题积痼已深,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一些学校的结构设置,还只是停留在把大学分成校、学院、研究室这个框架上,而对其内涵还了解不足,因此,本文拟通过介绍德国大学研究所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使相关人员多了解一点国外大学情况,扬长避短,使高校结构设置日趋合理。

一、研究所的人员组成及分工

德国大学研究所是所长负责制,设有一名所长。一般下设所长助理,协助日常工作,有些所(工科类)设有主任工程师,负责一些行政事务和实验室管理。此外,人员可分成三类:1.教学和科研人员,基本是教授和博士生;2.教辅人员,一般是一至二名秘书、几名职员;3.实验室人员,包括工长、技术实验员和普通工人,人数视实验室大小不等。在研究所里,分工是很明确的,教授有授课权,指导博士权,并担任大学毕业生的名誉指导教师、从事科研等等。在德国普遍实行教授终身制,大学实行讲座制,教授席位根据专业需要设置,是固定的。因此,要从博士成为教授,不仅要经过助教一职训练,通过教授论文答辩,取得教授备选资格,还必须在专业有空缺名额才能考虑被聘用。据了解,对工科类研究所教授的选拔还应具备在大学以外的企事业单位担任过某一部门的主管的条件。一般在工科类学院,由于专业多的原因,研究所较多,如汉诺威大学机械学院,下设22个所,一般一个所有一名教授,所长是所里唯一的教授;而文理类研究所少,则教授的席位多,一般有三至四个甚至更多。博士生的工作包括承担教授安排或自己联系的科研项目,帮助教授授课和批改作业,负责学生的参观实习和各类科研技能训练,在教授名义下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设计等。德国博士生教育经费亦确有保障,因大部分博士生在大学中兼职担任助教或助研,所以就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助教或助研—博士生培养体制。教辅人员中,秘书分管文秘工作;职员负责教授的日常教学资料准备,教学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维修等。除非所里事务特别繁忙,一般所长不愿多雇职员,如某个学期杂事较多,现有职员忙不过来,所里可临时雇学生打工。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又解决了一时人手不足的情况。实验室工长和技工一般是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相当国内中专),而实验员和一般工人只要求普通技工学校毕业,有一技之长即可。实验室人员负责实验室设备的运转、维护,与科研、教学有关的零件加工,实验仪器的管理。

二、所长的选拔和职责

德国大学研究所一级的职能和作用比较大,是教学和科研的实体单位。研究所上面虽有学院(系)一级,但相对来说,作用被淡化了。学院只主管一些教学工作,设有学位评审委员会,学生资格审查委员会,考试委员会等等。学院院长由各所所长轮流担任,而所长的选拔则很严,必须具备教授资格,由前任所长推荐,本人提出申请,校务委员会资格审查确定后任命。除非发生特殊情况,否则所长可干到退休为止,所以所长这一职务既有激烈竞争的一面,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事实上,许多研究所的所长,也大都是曾在该所攻过博士或工作过,具备教授资格的人。笔者在汉诺威大学某研究所进修期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即该所所长除第一任以外,其它均为该所博士毕业生,而前任所长恰好又曾是后任所长的导师,这一现象恐怕和德国博士生的培养和教授的选拔体制不无关系。所长在任期间,有权支配所里所有经费。这些经费包括:1.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拨给的教学经费;2.学校根据科研项目审批情况拔给所里的科研经费;3.所里的研究开发基金。主任工程师、教辅人员和实验室人员的聘用及续聘权掌握在所长手中。同时,外籍教授、兼职教授、客座研究员的聘用也只有所长才能决定。由于所长具有用人及财权,因此一般把德国的所长尊为老板,除教授外,把属下的人与所长的关系形容为老鼠与猫的关系,一点也不为过。

三、研究所的功能和日常活动

研究所具有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研究人员中教授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博士生一至两人一间办公室,办公室配有基本的工作设施,如电话、文件柜、衣柜等。办公用品可随时领取,条件好的每人配一台个人电脑,其它人员也都有自己专门的工作室。几乎每个所都有一个机房,除所里人员有权使用,使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搞毕业设计的学生。常常是几个所组建一个小型计算机工作站,工作站再和学校计算中心联网,通过计算中心和世界各地联网,因此,进行信息交流是非常便利的。所里机房指定一职员和一博士生共同管理。所里有与专业有关的小型图书馆,对全所人员及搞毕业设计的学生开放,每人一把钥匙,借书时自己填写登记卡,插入所借书的位置,就可把书取走,但书只能在所里看,不得带回家,这样,当别人急需该书时可互相传阅。在德国,复印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包括教授的讲义,都是复印装订后卖给学生的,因此,每个所都配有一台或数台复印机。上班时间,一直处于开机状态,复印资料时,全由自己操作,登记全凭自觉,管理员只负责更换墨粉,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人的素质问题。

科研工作和学生毕业设计实习研究主要安排在实验室,距办公室大都很近。笔者进修时,曾在所里实验室工作过,里面有一个机加工车间,有几间规模不大的实验室和二个实验大厅,大厅里有许多试验台,大都是为做博士论文和科研使用的。

四、人员的流动

德国研究所的人员流动主要反映在助教助研这一环上,因为,教授是终身的。虽然这会给有才能的人晋升教授带来困难,但由于选拔标准的严格把关,教授的学术水平比较高,稳定这样一批学术带头人对推动和发展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是十分有利的。而主任工程师和教辅人员和实验室人员则聘期较长,一般不轻易解聘,除非本人辞职,从而保证了工作人员的稳定,也就使全所日常工作不会受到大的干扰。助教和助研人员聘期最长不超过5年。前面已提到过,这些人大都是博士生,因为德国实行的是助教和助研—博士生培养体制。博士生担任助教,从事本科生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解决学习期间的经费问题以及让教授有充分时间从事科学研究,而且往往把这种教学工作与博士论文和科研项目联系起来。担任助研工作,有助于博士生独立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有时,其博士论文就是助研工作的一部分。把教育实践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显然有利于自主、独立、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这是课程培养模式所不能及的。这些人拿到博士学位或聘期一满就离所寻找新的用人单位。依笔者的观点,这种流动有以下好处:首先,这批人员的流动给所里的教学和科研不断注入活力,有利于学术气氛的不断更新;其次,不断有人填补留出的空位置,经过教学和科研环节的训练,拿到博士学位,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对国家有利;另外,减轻了所里经费压力,因人员是靠教学和科研经费定编的,如所里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大、经费足,则可多聘人;反之,则少聘人。

五、国内教研室现状与比较

与德国大学研究所相近的机构在国内应该是教研室一级。从职能来看,二者并无大的区别,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也是从事教学和科研,但细细对比,就可看出,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首先,德国研究所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独立自主性很强,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和科研实体,虽然上面有学院(系)一级,但学院(系)很难使用行政权力干预所的日常工作,而国内教研室则基本附属于系一级,本身并无多大的自主权,特别是在教学经费的掌握使用方面还主要由系控制。当然,近几年通过调整,像科研经费的使用权已逐渐改变,教研室发挥的作用也渐渐增大,但总体来说,依附性还没完全改变,这种情况不利于发挥教研室的积极性。

第二,德国研究所所长的选拔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或者说有一套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而国内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却缺乏这种科学方法,通常是听取群众意见,领导研究决定。有的教研室为了搞平衡,平息各种矛盾,照顾各方利益,还下设几个副主任,结果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矛盾越闹越大。此外,十年浩劫,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因此,在挑选优秀室主任时,更显得捉襟见肘,而室主任学术水平高低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影响很大。对我们来说,解决这一问题尽管难度很大,但却是刻不容缓的。

第三,怎样合理搭配教研室各类人员,组建一支出色的学术梯队,这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国情所限,目前教研室各类人员搭配很不合理。有些教研室教师全由中级以上职称组成,表面看似乎人才济济,但实际上隐藏着人才危机,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扯皮,明争暗斗的现象层出不穷。从目前来看,我们还不可能象德国研究所那样,对某些人员保持相对稳定,某类人员使之经常流动,如助教助研—博士生培养体制,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中好的经验,使教研室结构更趋合理。

第四,实验室的建设和力量配备还跟不上时代要求,如果把人才比作计算机软件的话,那么实验室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就犹如计算机的硬件,硬件质量高,就为软件的应用和发挥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实验室也一样,一个好的实验室同样为教师教学试验和科研提供了一个好的硬环境,能提高研究档次,使教师可以从事高水平的研究。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但能提供研究理论和应用技术,也使经费来源变得容易;反之,实验室条件差则束缚住研究人员的手脚,造成恶性循环。德国的实验室设备总体来说属于世界一流,当然,这和它的经济地位分不开。但也与他们重视实验室这一环分不开。德国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反观国内,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实验室大都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常使教师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谈何容易。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德国研究所的结构和组成相对来说是稳定和成功的。由于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活动是在所一级进行,这样有利于发挥研究所的积极性,对推动和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国内教研室一级状况还不尽理想,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但只要我们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方法,花大力气进行整治,相信这些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标签:;  ;  ;  

德国大学研究院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兼论我国教研室的结构设置_博士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