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与我们的生活_雷锋论文

“雷锋”与我们的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雷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周恩来

人人皆可为“雷锋”

雷锋,一名普通的士兵,只有22年的短暂生命旅程,然而他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却给十几亿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以“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为内涵的雷锋精神,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雷锋离去4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谈起雷锋和他的精神也许不仅是把他作为一个榜样,而更应该赋予这种精神一种与时俱进的意义。

早上起来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芝加哥太阳时报》的一则新闻,一名叫杰欧的小朋友为了给已经去世的妈妈寄去自己的思念,想出了一个用气球系上礼物送给妈妈的主意。但在放飞气球的那天,遇到大风,把气球吹到了树枝上,孩子十分着急。这时火警消防员林肯看到了焦急的孩子,他搬来梯子冒着大风为孩子取下了气球。报道称林肯是一位“善良”的消防员。而我突然从这名“善良”的消防员身上看到雷锋的身影。只要是有着一颗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心,雷锋的精神就会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个角落,而这也是雷锋精神的实质。

作为一个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人,小时候对于雷锋的了解更多是来自于语文课本和音乐课上那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随着年岁渐增,开始对雷锋精神有了一些新的感悟。雷锋的那种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品质,正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崇尚和赞美的。从《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语句到今天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上我们能看到的都是这种精神在闪光。

有人说,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经过时,社会上也曾有“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顺口溜。这些可能是来自于人们对仅仅为了学习雷锋而去做好事的形式主义的反感,而在雷锋精神中真正有价值的内涵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的。社会越是进步,人们就越会呼唤这种至真的人性之美,这种精神也越可能在更多的人身上得到体现。如果雷锋精神的本质能够内化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成为一个社会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修养,那将会是人人皆可为“雷锋”的社会。(郭艳)

学雷锋正确对待得与失

作为一个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人,我对雷锋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当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之时,有幸赶上了学雷锋的热潮,亲眼见证了雷锋精神响彻中华大地的盛况。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书籍《雷锋的故事》伴随我走过了小学时代;雷锋志存高远、胸怀宽广、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满足、永不懈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的行为,影响了我的一生。雷锋精神是教育和激励我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校正着我的人生轨迹,帮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特殊品格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雷锋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无私奉献。有人说他傻,他甘愿当傻子;有人说他亏,他却不怕吃亏。他的得失观就是为人民服务最幸福,为社会作贡献最值得,为革命当傻子最光荣。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实现个人价值树立了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得与失的考虑,何为得,何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理解和追求也不同。得与失是前后贯通、左右联系、互相转化的。纵向看,有前辈的失,才有今天的得;有今天的失,才有后人的得。“饮水不忘打井人”,讲的是前辈奉献,惠及当代,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感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讲的是今天奉献,泽被子孙,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横向看,他人的失,是为了我们的得;我们的失,是为了社会和人民的得。个人得失抛一边,人民得失放心上,这是雷锋高尚的思想境界,也应是我们每个公民所追求的。得与失的分量是不同的,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是单一的。所失虽多,但若失去的皆非紧要;所得虽少,但若获得的唯此为重,就没必要气不顺、心不平。同时,人是生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和精神这样两个世界之中的。对得与失,要看物质方面,也要看精神方面。精神充实、能力增长、口碑良好是得;精神空虚、徒有虚名、遭人非议是失。

得失观取决于人生观、价值观,有得便有失,有失便有得。当然,得包括实惠实利,也不可不虑不计。但不能斤斤计较,比高不比低、比好不比差,比享受不比出力,比索取不比奉献。这样比,只能是“人比人,气死人”,只能比出满腹牢骚而比不出宽阔胸怀,比出泄气负气而比不出蓬勃朝气。向上看,贡献不如自己,能力不如自己,位置比自己高的可能确有少许;向下看,贡献比自己大,能力比自己强,位置比自己低的必定成千上万。得亦不喜,失亦不忧,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不能把什么都认定是自己应得的,固执强求,得之以为应当,失之以为天欠,这只会自取烦恼,总不快乐。得到了不知感恩,得不到怨天尤人,这不是人性的优点,而是人性的悲哀。在得与失的问题上,能看出一个人的觉悟和情操。雷锋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而把个人的名利地位待遇看得很淡。

在得与失的问题上,人的心胸和气量可以很狭小,也可以很广阔。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自我放得越大,心灵就越小;达到无我境地,心灵就最广阔。我们共产党人,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也要非常宽阔。这样才能淡泊个人得失,志存高远,成为一个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也成为一个活得有价值并快乐着的人。(言石)

一种大爱和博爱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离开我们已经44年了。雷锋同志牺牲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青年,如今六旬有余已经退休。40多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但雷锋的大爱和博爱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

今天,我们该怎样学雷锋?综观雷锋同志短暂的一生,虽然无不体现大爱和博爱,但并没有任何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行动,他的伟大寓于平凡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抱着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态度,凡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只要愿意去做,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有道是:“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如果仔细去观察、体会,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数以万计为民情调查风雨兼程的人,为科研事业殚精竭虑的人,为失学儿童捐献爱心的人,为农民健康事业扎根穷乡僻壤的人,在车上为老幼弱病残孕让座的人,在路边向遇到困难的人主动伸出热情援手的人,……正是因为这些常常被人忽略的人和事在点缀着我们的生活,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精彩。(杜昌宏)

社会需要“平民英雄”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小时候熟悉的歌声又在耳畔回响,让我想起那段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的岁月。学生时代的我们,年年三月学雷锋,总是热热闹闹搞几天就杳无音讯了。那时感觉学雷锋就是到街头义务打扫卫生、去慰问孤寡老人等。当时我们就很疑惑为什么只让我们学生学雷锋,而其他人都不学?如今这个疑惑仍然在心头萦绕,只是更为理性、更为清晰了。为什么在西点军校掀起了学雷锋热潮,却从来没有在中国的成年人中有过热潮?为什么曾经学过雷锋的一代代学生,在长大以后却不再主动学雷锋了?为什么现在提倡学雷锋,就像大海里扔下一粒石子,激不起什么浪花?许多问题拷问着我,为什么?是因为雷锋精神没有生命力了吗?

当然不是,一个社会要发展,总要有崇高的精神为导向,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始终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雷锋对人真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寄托着人民群众对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对美好道德风尚的追求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永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经历多少困惑,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雷锋,他的名字作为一个精神符号已经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头,大家也都希望雷锋式的人越多越好。

然而,雷锋精神只是一种平民精神,任何将之神化的形式都不会深入人心,这也许正是学雷锋没有日常化的原因之一吧。雷锋曾被中国人狂热地崇拜,并把他变成神一般的人物。而一旦当他成了“神”,就只能让他与平民百姓有距离,让人仰视但又觉得够不着他。因此,当年当媒体披露说雷锋曾拥有一块手表和皮夹克时,许多人对自己的偶像和长期宣传的形象失望、甚至怀疑,但其实雷锋也是普通人,拥有一个普通人所有的感情和欲望,而这些私人的东西和情感也丝毫无损于他的人格魅力,反而使他的个人形象更加丰满和充实。因此,我们更需要的是回归他为一个普通人,让大家觉得他是自己中的一员,可亲可敬,又可望可及,如果是英雄的话,也是一个平民英雄,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平民英雄。所幸的是今天的人们纪念雷锋也已经不再用膜拜的方式了,据说东北有个19岁女孩因为怀念崇拜雷锋,写了长篇小说《雷锋之歌》,在她的售书海报上印着这样的字眼: “新世纪的阳光女孩张天天抒写上个世纪的阳光男孩雷锋”。或许这正是一个打破偶像,或者说崇拜平民偶像的时代,“正因为你来自于我,所以我崇拜你”。当人们用平视的眼光来崇拜或者去追寻一个人的足迹时,这样的感觉才更真实,同时也更代表着普通大众的心理成熟和时代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雷锋不再是一个“神”,虽然让人有点落寞的感觉,却闪耀着全民理性回归的光芒。

不管怎样,让我们永远铭记雷锋这些金子般的话语吧!“……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王秀娟)

让“雷锋”常驻人间

前不久,一位孤寡老太太因家中屋漏,找社区干部帮助。不曾想到那位干部反倒安慰起老太太:“别急,等到三月份,自有‘雷锋’来帮忙。”

群众有难找干部,也要等到三月找“雷锋”?这不禁让人想起群众中的一句顺口溜:“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群众的话道出了我们一些地方在学雷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回顾往年,每到三月,满街都是标语,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在街上摆摊设点,义务修车、义务理发、义务出诊。可三月过后,一切如故。

学习雷锋不是一时的话题,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永久的行动。我们学习雷锋,是要像雷锋那样地做事、做人,时时刻刻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可如今有些地方的学雷锋,却总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这种学法,使得学雷锋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会造成一些群众对学雷锋的异眼相看,对学雷锋不感兴趣。

学雷锋就要让雷锋精神常驻人间,造就更多的现代雷锋,让全社会时时有雷锋,而不是旅游式的雷锋。这就要让“雷锋”在人们的大脑中入户,心目中安家,使助人为乐成为人们的习惯,真正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张君明)

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江泽民

一九九○年

二月十一日

学雷锋与志愿者

雷锋的名字熠熠生辉,雷锋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40多年来,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要更好地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应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学雷锋活动也应不断创新。

雷锋精神是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核心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和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习惯和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雷锋活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诚实守信是雷锋精神,团结向上是雷锋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雷锋精神……

学雷锋应与现代精神结合起来。“志愿者服务”是源于西方的名称和形式,是志愿者利用自己的资源、善心、技能为他人提供非盈利的援助。志愿者服务一般是有组织的,是西方义工精神和法治精神的结合。志愿者服务的中国化,雷锋精神可成为其合理内核,从而使雷锋精神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社会发展呼唤雷锋精神,人民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唱响雷锋之歌,让雷锋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杨丽娜)

学雷锋,发补助?

2005年,某地有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团市委下达的学雷锋任务,竟然动用经济手段,凡是上街参加学雷锋义务服务者每人发补助30元,成为当地的一大笑谈。

一年学一次雷锋,还要领补助,这样的“雷锋”与真正的雷锋实在是相差太远了。还有的单位将学雷锋与植树造林两件任务结合起来搞,组织一群青年义务栽树。树没栽几棵,且基本上都没有成活,却动用了专车,购买了专用的挖土工具和水桶,十几号人还上餐馆吃了一餐。这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与那些动不动就要发补助、拿补助者的心态如出一辙,是学雷锋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是对雷锋精神的亵渎。

学雷锋应当是全心全意、真情实意的行动。发补助、讲条件的学雷锋,是一种变味了的学雷锋,也有悖于学雷锋的宗旨。(廖仲毛)

学雷锋应“两手抓”

雷锋精神是必须倡导的,在学雷锋活动中,要看到其对于道德建设的“激励”功能,还要看到其对于道德建设的“保健”功能。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与广大民众还是有较大距离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观察,就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无私奉献”也是一种高层次的合作或互助行为。当“雷锋”只是少数时,做好事确实是一种没有回报的无私奉献行为;而当“雷锋”成为多数时,做好事就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或互助行为。社会实质上就是一种合作组织。合作可以产生1+1>2的效果,但1+1究竟能等于几,还要看合作程度的高低及公众的觉悟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宣传雷锋精神,一是“无私奉献”的角度,以影响那些有较高精神追求的先进分子;一是“合作互助”的角度,以影响普通民众。这样,雷锋精神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丁一)

雷锋精神永存

四十多年来,雷锋,在我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抹不去的记忆,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步入了小康。然而,就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一些新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富起来的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今物质生活是富裕了,但人与人之间却疏远了,淡漠了,怎么会“穷”得只剩下钱了?人们发现雷锋越来越少了,甚至不见了。

许多人都很怀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然人们怀念的不是那个年代的物质匮乏,而是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温暖,怀念那个做好事不留名、路不拾遗的年代。这并不是说现在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真情,没有路不拾遗,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的雷锋还真是不多见了。而且,随着经济、文化等价值多元化,人们生活的压力,尤其是精神上的压力在不断增强,许多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些迷茫。当今社会上有些所谓的“学雷锋标兵”,隐含着“交换”的意味,有个“学雷锋标兵”说,成为‘学雷锋标兵’能使顾客更相信他,愿意到他的饭店来吃饭,这是经济效益。类似这种美好的行为都值得称道,但这和人们心目中“雷锋精神”的内涵不符。无论什么时候,“雷锋精神”都应永远定格在其特定的内涵上,即做好事完全不图回报、拒绝留名;助人为乐,“乐”的不是获得某种荣誉和回报,而是完全无私高尚的一种道德愉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问和思索着,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许多人自愿放弃了在大城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投身到偏远山区;还有许多人救助失学儿童,义务照顾孤寡老人……人们逐渐发现,物质生活的富裕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不能等同于幸福。就像一个国家和社会,不仅仅是一种器物的存在,它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需要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

雷锋是平凡的,他有一颗质朴善良的心;他又是深刻的,他有深邃的思想,能洞穿历史和人生。雷锋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只要有人类存在,雷锋精神就永远不会过时。如今富裕起来的人们再次从雷锋那里得到了启示,雷锋让人们知道如何生活,怎样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一句话,像雷锋那样生活。

雷锋虽远离我们而去,但流逝的是岁月,不息的是雷锋精神的火焰。雷锋精神作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将永存。(枫叶)

标签:;  ;  

“雷锋”与我们的生活_雷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