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概况_课程论文

任重而道远: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概况_课程论文

曙光初照路漫漫——纵观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曙光论文,中小学论文,课程建设论文,我国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按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其中计算机学科教学仍是目前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核心、主渠道和最稳固的根据地。

回顾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与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密切相关的。

有重点的试验阶段(1982年-1985年)

1981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了计算机课程试验。

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扩大试验阶段(1986年-1991年)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由于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198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如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根据当时的国情,还不能把计算机课作为中学的基础性学科,只能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具备计算机专、兼职教师,有十台以上微机并有专用机房和必要的活动经费等基本条件时,在高中作为选修课,在初中可作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或劳技课的学习内容,并初步在小学和初中开展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

稳步发展的阶段(1992年—现今)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纳领性文件。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根据本次会议精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制定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详细的要求:

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共包含五个模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几个常用软件介绍;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进行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程序设计语言,如LOGO语言、BASIC语言和数据库语言等,并处理好小学、初中、高中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衔接。

开设小学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以及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应以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益智游戏为重点,如键盘指法、汉字输入、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绘图、唱歌、益智游戏等。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议在四、五年级开设,一般为30-50个课时。

初中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如键盘指法、中文字处理、磁盘操作系统简单使用等。初中计算机课程建议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一般为60个课时。

高中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磁盘操作系统的介绍与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以及计算机在社会中的应用等。高中计算机课程建议在高一、高二开设,一般为60个课时。

对于计算机数量很少或无计算机的学校,主要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教学内容。

尽管《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计算机课程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师资设备条件差距也很大,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同,这就决定了近期内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形态和模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的衔接难以彻底解决,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劳技课、活动小组等多种课程形态并存。

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设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课程的名称应根据其内容的发展作适当的改变,譬如叫“信息学”课等。因为从技术角度来看,信息包括计算机和通讯两个领域,网络通信的内容可能将成为我们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实施和加强计算机课程的评估和考核。教学评估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薄弱环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设计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人事部设置了程序员考试,但这些考试都是以社会为主要对象的。从全国来说,应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水平考试,以《指导纲要》为依据,分不同的等级和模块,其考试成绩记入档案,作为招生和招工时的参考。

在计算机课程中应加强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比如:信息社会的安全性、秘密性、病毒、知识产权保护、人和计算机的局限性等。

如何确定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我国中小学生来说,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对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影响,培养其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利用计算机,以更加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作一个合格的公民,这应该是在教育领域内计算机基础文化的主要内涵,也是我们开设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标签:;  ;  

任重而道远: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建设概况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