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爱国主义和信仰需要深化理性认识_爱国主义论文

强化爱国主义和信仰需要深化理性认识_爱国主义论文

坚定爱国主义信念 需要深化理性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认识论文,爱国主义论文,信念论文,坚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①,是各个历史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所共有的思想情感,是我们的“中国心”和民族魂,是最有号召力和感化力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激发青年一代爱国热情,让情感上升为信念。帮助他们树立献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理想转化为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要求,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和思想教育工作实践的体会,笔进认识到,只有让青年中那种源于血缘的“生我养我”的纯朴真挚的亲情上升到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才能使一个人的爱国热情更加持久,更加稳定,才能使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也不会泯灭从心底里涌出的对祖国的深情。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形成坚定爱国主义信念,需要不断深化理性认识。

一、只有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爱国主义信念,才具有把理想自觉转化为行动的需要驱动

爱国主义这种热爱祖国的感情,并不是人类生而具有的,而是人们经过千百年的教育和实践逐渐形成的。这种思想情感意识到个人对祖国命运的忧患与共和休戚相关。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是否热爱自己的祖国、能否为祖国贡献力量作为尺度,来评价一切个人、集团、政党、阶级的言行,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道德状况。因此,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成为调整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人们把它作为分辨美与丑、是与非,决定赞扬还是唾弃、效法还是惩戒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②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

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规范的认识形成,通常要经过道德感性认识到道德理性认识、再从道德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两个阶段。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人的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基础,是在他们的交往活动中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人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理念不断丰富、复杂和深化的过程;道德信念是个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点(规范、原则、理想等等)。它使个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有意识地表现为某种道德行为。由于道德信念可以预先决定人的道德行为,因而它往往以动机的形式,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为坚定性和一贯性,成为品德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青年、学生的道德信念是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所掌握的道德知识,逐步内化而形成理念的道德认识。但是道德信念不单纯是一种道德认识,它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只有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激起强烈的道德情感和体验,产生顽强的履行道德义务的意向和毅力时,道德信念才会确立。青年、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以后,也就对自己应负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产生主观道德认识,即“良心”。青年、学生一旦形成“良心”之后,就会从自己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出发,有力地实行道德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当自己认为尽到了应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就会感到心安理得,否则,就会遭到“良心”的谴责。

根据道德信念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期望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就应该注意到,在既要创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提倡必要礼仪,增强爱国意识,又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注意挖掘和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同时,尤其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建设和教材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③“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④从理论上彻底讲清为什么说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我们的“中国心”和“民族魂”,是堂堂正正作人的最基本要求,把爱国热情献身于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之中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成为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将魂萦梦绕、日夜牵挂的精神,自觉地把理想转化为行动。

二、深刻的理性思考才是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的持久深厚的力量源泉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国度诞生,并在那里过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天长日久自然产生并逐步形成一种明确而强烈地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最早萌芽于原始社会人们对氏族部落共同体的依赖和眷念。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逐渐发展和巩固成为一种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这种爱,决不是强加给个人的,而是人一出世,祖先就给你打上的烙印。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人的存在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才能得到表现。因此,现实的个人都避免孤立状态而聚合为群体,群体是个人存在的普遍形式。群体是向个人提供某种或某些满足的实体。在一个群体内部,各单个个人之间首先表现的是互助的形态。互助是群体的内向本质。同时,群体与群体之间往往表现互争的形态。互争是群体的外向本质。人们互助主要是为了适应互争的环境。群体的构成具有四种基本要素:(一)共同活动;(二)共同评价与情感;(三)相互作用;(四)时间的持续。个人加入群体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从直接到间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个人对于不同群体多层次的归属,出现了群体的多级结构。一)、首属群体。首属群体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加入的群体,也即个人首先归属的群体。它的范例是家庭、朋友群体与邻里群体等。个人首先在这里生存与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与道理。它对于人的个性的丰富与理想的形成起最初步和最经常的作用。它是个人走入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是日常生活准则与价值定向的源泉。在这里,人类世界纷繁复杂的现象得到了最全面最敏感的反应,多样化的个性和人格特质得到最充分、最自由的表现。二)、次属群体。次属群体是个人加入社会必须加入的群体,也即个人后来归属的群体。它的范例是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属群体是为了特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质。这里的基本原则是功利,是理性,而不是情感与随意性。次属群体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有价值的事业与思想的主要承担者。三)、隶属群体。隶属群体是个人依附的群体,也即人归根结底所属的群体。它的范例是国家、民族、阶级与阶层等。隶属群体都是大的集团。国家是地域性的集团,民族是一种文化共同体,阶级与阶层是利益性集团。人们一般只能同自己的隶属群体发生利益、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一致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影响与渗透到次属群体中,也会影响人们在首属群体中的行为;在特殊条件下这种认同还可能取代次属群体与首属群体中原有的某些共同评价。

在群体中,个人彼此直接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与更广泛的群际关系构成人类相互关系的系统。人际关系是人类相互关系系统的基础。维系物缘关系纽带的基础是利益。维系血缘关系、情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基础是人的情感。情感包括同情、友谊、爱、信仰、共同的感受或憎恶等因素。现实的人际关系,往往不是建立在某种纯粹的纽带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利益与情感二者不同比例的混合。

从人类的进步与变迁可以看出,爱国主义信念的源泉主要表现在:世世代代生长在一定地域的人们由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彼此相互结合和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群体,群体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等多种发展水平。社会就是群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利益不是群体成员的利益的总和,而是群体成员的利益的共同部分。社会的准则也不是群体成员的评价标准的总和,而是群体成员的评价标准的共同点,也就是一种共同的信念,或者说是一种共同的文化。个体进入社会的机制,表现为“接受文化——创造文化——再接受文化”的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从而形成共同性的传承社会。这种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们梦魂萦绕祖国情的力量源泉,或者说是一个代代流传、永世不变的烙印,一个游子为之自豪的烙印。正如留美博士王海涛归国时深情地谈到,“中国人的根儿很难扎进美国的土壤。在这两者之间,好像隔着一堵不透的墙,中美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学者与美国人文社会之间造成一种本能的疏远。……当你离开祖国这方故土的时候,你才会更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方故土”⑤有人说,不管对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来说,祖国是什么?祖国都是一种魂,是擎天巨树上的落叶飘向大地母亲怀抱时的那一种殷殷深情,是一种使一个国家虽然饱经沧桑忧患却仍能焕发出生命光泽的力量支柱,更是一种流在每个人血管里的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光照千秋与日月争辉的魂。

坚定的爱国信念驱使人们重视行动、关注行动的社会价值。爱国主义作为社会道德,是靠人们自愿地实行的,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爱国不是口号,它本质上是一种行动。只有具体行动,才能改变现状,创造未来;只有行动,才能获得证明道德要求正确性的经验、道德规范的可信性和富有道德情感色彩的体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只有行动,才能使道德的价值通过社会的尺度来衡量。道德规范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有两种形式:一)、自我评价,这是道德的心理调节机制,是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动机的道德价值、意义进行的鉴定,表现为荣辱感、正义感、义务感、良心等。二)、公共评价,即社会对于人们动机与行为的道德价值、意义的鉴定,结果往往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正确的道德信念是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基础。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形成,会有力指导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敦促人们以坚定的道德意志实现自己的道德信念,维护自己道德观点的正确性。而且用坚定的道德意志去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及时纠正不符合正确道德信念的思想观点和言行。

一切为人民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热爱祖国与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是统一的,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这是邓小平同志勇于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曾在一篇序言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处处体现着邓小平同志这位伟大爱国主义者对中华民族的真挚情感和“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的执著追求。他始终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的目的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指出:“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⑥他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的意愿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邓小平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求实、创新、爱国的光辉典范。纵观古往今来,所有爱国仁人志士,都是能够反映人民的愿望要求,并为人民出汗出力乃至献身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人民性亦不同——对人民感情的深厚程度不同,为人民效力的力度大小不同,这是由个人素质、社会条件方面多重因素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这就使得爱的主体与爱的对象有了共同的社会基础,有了根本利益的一致,这就使得爱与被爱具有双向性:互助互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双向互爱随着程度的加深,范围的扩大,由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爱到爱集体、爱祖国直至国际主义,如同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汇聚大海滚滚向前,源源不断,推动着炎黄子孙,为“振兴中华”宏伟大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直至整个生命。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⑦这种崇高精神,是集爱国情感、爱国意志、爱国行为等要素有机统一的爱国信念。这是一种爱的升华,最后都必然发展为心甘情愿的奉献。之所以形成这种赤诚奉献的力量源泉,就在于人的意识中有了经过理性思考而得出的坚定信念在不断涌动。

注释:

①《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2版,第608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67页。

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9页。

⑤《梦魂萦绕祖国情》,1994年4月8日《光明日报》。

⑥《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26页。

⑦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标签:;  ;  ;  

强化爱国主义和信仰需要深化理性认识_爱国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