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同时做到这一点_数学论文

在成长的同时做到这一点_数学论文

且行且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长背景

      十几年前,笔者怀揣神圣而崇高的理想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山区任教,从走向讲台的那一刻起,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向学校有资历的教师讨教教学经验,认真钻研每一节课,但慢慢地笔者发觉仅靠自己的满腔热情无法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需要多渠道促使自我成长.本文就谈谈笔者十几年的“成长”之路,以期与广大青年教师共勉.

      二、成长经历

      1.击陈破茧:无法改变环境,努力超越自我

      可能有些教师和我一样,身处偏远山区,但不能以“没有很好的教研氛围,没有带动我们快速成长的名师,没有科学的激励教师成长的机制”为借口,不改变,不成长,只要你有一颗渴望成长的心,一切困难便可以克服.为了多和外界“接触”,笔者自费订阅一些相关杂志,并把所学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笔者对能在专业杂志发表文章的教师由衷地敬佩,同时也梦想着自己的文章能够变成铅字.但是心想发表文章那是城里教师的事儿,我们乡下教师最多只有“读”文章的份儿,从不敢异想天开,直到评定职称的需要,才想到曾经上的一节公开课“多边形的内角和”.在课堂上学生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共归纳出八种方法,且都是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因此笔者直接整理成文《“失败”的一节数学课》投到了《中学数学》,没想到最终发表了,处女作就这样“轻松”而“意外”地诞生了,这让笔者意识到乡村教师也有能力在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虽然在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并不能说明什么,但笔者认为论文发表是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作者教研水平的最好体现.为了验证这个观点,笔者对201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论文转载情况做了精确统计,总共转载189篇,以第一作者的单位所在地统计,除去大中专院校作者73篇文章,其余116篇作者来自15个省市,这15个省市中以江苏和浙江最多,分别为49篇和23篇,远远领先其他省份,而经济和教育欠发达的西北五省作者的论文没有一篇被转载,尤其引起笔者注意的是,仅江苏南通市就有8篇文章被转载,这个数量大于除江苏和浙江以外的其余省市被转载的文章数.在网上传有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江苏南通教育在全国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南通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对待教学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也从侧面证明了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不断钻研,不能让环境困住我们的双脚,要迈出艰难的一步.裴光亚先生也曾给过我们这样的鼓励:“专业成长并不完全由你所处的环境决定.比如,在皇城脚下,你的待遇会好些,职称会来得容易一些,在穷乡僻壤,境遇可能相反,但你的精神境界与这些东西是没有关系的.有些教师在物质条件很差的学校,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一直在与大师对话,处于精神的高地,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内心也是幸福的.”[1]

      2.以小积大:善抓教学点滴,促进自我成长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能够始终坚持的并不多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几乎都有这样的通病,平时不动脑、不积累、不总结、不研究,当周围人稍有成果,他看不到这位教师背后的付出和坚持,只是认为他运气好而已,于是盲目跟进,东拼西凑一些所谓的“成果”,当自己的这些“成果”编辑不认可时,只认为自己运气不佳甚至还有人会说编辑眼里“没水”.有的教师在被退稿后并没有从自己的文章中找问题,而是有“无伯乐识千里马”之怨气,实际上抱着这样的心态搞所谓“研究”的教师大有人在.如果要有自己真正的成果,就必须善抓平时的教学点滴,坚持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坚持写教学反思、读书笔记、学生错题档案库等对自己专业成长有益的东西.笔者受自己的“处女作事件”的激励,把平时的教学点滴“如实”地记载下来,教学中的金点子、好案例等,教学之余再加工整理成文.比如笔者在学校优质课讲评中主讲的一节课“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复习”,整理成文后发表在《中小学数学》(2013年第4期(初中版));在一次习题课教学中对一道课本习题师生共得出了7种变式,笔者把它整理成文《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探究》发表在《中学生数学》(2013年第9期(初中版));把一次县级优质课评比中的获奖课例“实数”整理后发表在《中小学数学》(2014年第4期(初中版)),此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索引;由于自己平时通过杂志、网络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也注意观察平时教学中的点滴并加以记载“消化”,因而更快地促使自己的专业成长.

      3.教研共进: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

      笔者在一次县级“同课异构”选拔赛中主讲的一节课“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名落孙山,但是并没有因为这次比赛的失败而气馁和放弃,而是继续潜心研究这节课,努力找出失败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研究本节内容,笔者把新旧版本教材做了对比分析,表面上看这节内容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简单”地把一些习题和例题做了替换,但是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变化正好反映了十多年课程改革中数学教材编写上的一些变化,因此把观点撰写成文《以生为本,兼顾教师,注重实践,淡化形式——兼谈人教版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新旧版本对比分析》发表在《中学数学》(2014年第12期(初中版)),后来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与研同时进行,才能共同发展,只有教而不研,就会出现教学不断地重复、停滞不前,正如某专家在听了一位老师说他有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时批驳:“你不是有三十年的教学经验,而是你把你的课堂教学重复了三十年.”又比如,笔者在2015年参加全市“同课异构”优质课展示活动(全市共有七个县,每县一个代表),要求主讲的课题为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函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建议本节内容分为三课时,但是在七节展示课中,有两节选了第1课时,两节选了第2课时,剩下三节用一节课(一节课为40分钟)的时间把三节内容轻松上完了,且这三节课在引入函数概念时只用了不到3分钟时间.函数概念是初中阶段最抽象的概念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应是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也应是教师不断研究的内容,仅仅3分钟如何将问题讲得透彻?可见我们的教师普遍存在教而不研的现象.然而,只有研而不教,你的成果注定是纸上谈兵,如有的年轻教师,平时不好好上课,把所有精力用在如何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即使最终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也有一些“成果”,但是只从纸上得来的“成果”终究经不起时间考验.

      4.脚踏实地:行“栽花”之实,待“插柳”之果

      当笔者在为自己的处女作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地向朋友炫耀时,师傅教导笔者,做人要脚踏实地,做学问更要脚踏实地,不能在心里总想着“成果”.只要在平时教学中多研究、多积累,当记录整理积攒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是成果,你要“无心插柳”才有可能柳成荫,并鼓励笔者脚踏实地去做教育、做科研.当笔者研读了《折纸与数学》一书后,把摘录的笔记整理成文《善用折纸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表在《课程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应了“无心插柳”之说.又如自己曾经申报了一项市级课题《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减轻学生负担》,为了快速结题及时出“成果”,东拼西凑形成了一篇文章《一题多解和多变贵在增效亦提能》投在《中学数学》,但最终被“毙掉”,真是“有意插花花不开”,后来只好脚踏实地,深入课堂认真总结,并把最终研究结果如实提交给课题组,得到课题组专家的一致肯定,最终被评为优秀课题成果.

      5.力求上进:拜良师指路,择益友同行

      专业成长的道路是孤独的、漫长的、更是艰辛的,要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健康而快速的成长,不是只凭意志和决心就能办到.前面已经提到,你不能左右你身处的环境,但是总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弥补,在专业成长路上需要有指路明灯,只要你有心,这些“明灯”还是有的.比如近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名师工作室和导师团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仅靠“名师工作室”或“导师团导师”等方式并不能解决所有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想办法,找到能够指导自己成长的一些良师益友.比如笔者除了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来找到一些良师益友外,还通过网络结交网友来随时提高和引领自己的专业成长,聆听和汲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成果,还能听取专家对这些思想和成果的精准点评,这些对自己专业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自己的成长之路不再孤独寂寞.同时还结交了一些编辑指引自己的专业成长,如《中学数学》程主编,是他成就了笔者的处女作;《中国数学教育》李主编,是他让笔者知道了论文写作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笔者的初稿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几何直观》,在经过他不厌其烦接近十次的指导最终定稿为《善用折纸,开拓视野,启迪智慧》,通过《中国数学教育》终审择期而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潘主编,一次“偶然”的机会竟然被她“选中”参与期刊稿件审稿工作,“一不小心”成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特约编辑,在心灵上受到强大冲击,真正感受到笔者和全国优秀一线教师之间的差距.截至目前,笔者的梦想还未实现,但在走向梦想的道路上已经成长了不少,所有这些人都在笔者成长的道路上有意无意地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三、写在最后

      由于不断的努力,笔者被聘为甘肃省第二批“金钥匙”导师团导师,也因此得以和一批青年教师共同交流,学习他们独到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研究方法.

      撰写此文只是试图说明笔者渴望成长,正在成长.也许我们大多数渴望成长的教师努力了一辈子都与“名师”“优秀”无缘,但我们仍要在享受教研的过程中,且行且成长.

      【编辑手记】本文的作者对本刊的转载情况做了统计,实际上,从这些年的转载情况来看,江苏作者的比例远超其他省市,即使是与经济、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比,江苏作者的论文转载比例也是遥遥领先.而且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情况基本都是这样.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中高考的难度最大,同时,江苏省的名校名师也很多.这使得教师要想在职业生涯上有所突破,必须既有教学成绩,也有教研成果.这种良性的竞争是江苏走在教育水平前列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升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学教研水平,仅靠财力投入和政策倾斜效果极其有限,关键是要引入竞争机制.

标签:;  ;  

在成长的同时做到这一点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