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下岗职工社会心理问题现状及理论分析_自我分析论文

企业下岗职工社会心理问题现状及理论分析_自我分析论文

企业下岗职工社会心理问题现状及理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下岗职工论文,心理问题论文,现状及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9: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01)01-0081-05

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也成为世界各国迈向新世纪的共同难题之一。进入90年代,全球出现失业高峰,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占全球劳动人口总数的30%。中国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高失业率问题,不仅具有经济转型国家的特点,同时面临全球性结构调整和不平衡发展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等多重挑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1997年末,全国下岗职工为1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专家预测,今后几年下岗职工人数将以每年335万人的数量增加,职工下岗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下岗不仅使职工经济上陷入困境,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巨大的问题。因此认识和研究下岗职工的心理,对解决下岗职工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改革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 下岗职工的心理现状

下岗职工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独特的处境和对自己及环境的体验、认识使他们形成特有的社会心理。而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心理问题,首先必须全面地把握他们的心理现状。本文通过对有关调查资料的统计,揭示下岗职工的心理“内幕”。

1)下岗职工在认识上对下岗表现出难以接受,存在理性上的自我困惑心理。40.9%的职工认为自己多年来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国家不应该让他们下岗;49.7%的人认为应该先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再实行下岗;只有9.4%的人认为下岗是经济改革的必然现象,下岗不一定是坏事(见表1)。

表1 下岗职工对下岗的接受情况

项目  百分比/%

完全接受 

 9.4

部分接受 

40.9

不能接受49.7

无所谓  0

2)下岗职工下岗后情感表现出消极,存在自我价值危机心理。在下岗后的感受上:60%以上的下岗职工感到痛苦、失落和苦闷,甚至有8.7%的职工感到绝望,只有16.7%的下岗职工心理较为平静,但也有9.3%的人下岗后能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见表2)。在下岗后对自身的评价上:下岗职工对自身评价在下岗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51.2%的下岗职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24.4%的下岗职工感到自卑,只有22.1%的人认为自信心未变(见表3)。

表2 下岗职工下岗后的感受

项目 

   百分比/%

自卑

24.4

失望

19.6

绝望

8.7

苦闷

21.3

平静

16.7

奋发

9.3

表3 下岗职工下岗前后对自己的评价(单位:%)

评价

下岗前

 下岗后

自信

 78.1

 22.1

怀疑自己 16.2

 51.2

自卑

  4.1

 24.4

不清楚

1.6

  2.3

3)下岗后下岗职工人际交往减少,表现出颓废、自我封闭心理。79.3%的下岗职工下岗以后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渴望与人交往,但是又感到羞愧,害怕见熟人,人与人交往次数明显减少,只有20.7%的人交往活动仍与以前一样,有18.9%的人看重交往,希望通过交往找到就业信息(见表4)。

表4 下岗职工下岗后的交往情况

交往情况 百分比/%

交往次数减少

 22.8

与以前一样20.7

交往次数增多

 18.9

几乎无交往37.6

4)职工下岗后对原企业存有强“依恋”感。在待业方式的选择上,52%的职工倾向于企业内部就业,对企业经营好转寄予很大希望,担心脱离企业会有许多风险,只有5.7%的人愿意接受社会失业(见表5)。

表5 下岗职工对待业方式的选择

项目

 百分比/%

企业内待业

52

企业内退养 42.3

社会失业

5.7

5)职工下岗后对政府的依赖度高,表现出等靠要的心理。在对以后生活的依赖选择上,70.9%的职工寄希望于国家和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21.6%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要依赖于自己(见表6)。

表6 职工对自己生活的依赖选择

项目

 百分比/%

单位效益好 38.3

政府帮助

32.6

亲戚朋友帮助 7.2

自己21.6

其他

 

0.3

6)再就业时的功利倾向重,有高期望心理。在择业的选择上,下岗职工重新再就业考虑的因素依次排前三位的是:工资收入高(41.5%),福利(27.8%),工作稳定(24.8%),而在所有制的选择上85%以上的职工选择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二 下岗职工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1)从认知论分析。认知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源于其对自身、对他者的认识。个体一旦认识到其所处的社会实际或者所得明显地低于期望水平;或现期水平和可以预计的将来水平低于过去水平,个体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进而自我否定,表现出自卑、失望、苦闷甚至叛离。工作是个人价值的重要表现,是个人尊严的尺度。心理问题源于社会问题。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类别越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和看重,其自尊心的满足程度越高。反之,则低甚至丧失。下岗职工失去原有的工作对其自尊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个体对自己原有的认识也遭到致命的否定。

2)从情感论分析。情感论认为,人的情感是人的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据情感表现时间的长短和其稳定性状况,情感可分为情绪、感情和情操。情绪的表现时间短,最不稳定,易受眼前琐事的影响。眼前顺利,则兴高采烈,否则,愁眉紧锁。下岗职工如果不能在其期望的时间内找到工作,其情绪就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容易出现喜怒无常。特别是因失业而导致的生活水平的下降更是实实在在地被下岗职工感觉到。故而,其情绪不可能稳定。相对情绪来说,感情所表现的时间长些、也稳定些。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生活、工作上的希望是个人感情稳定的基础。个体感觉到希望存在,则会有积极的心态:待人和蔼、热情大方、面带笑容、行为矫健:如没有希望或希望渺茫,则会出现消极的心态:对人冷淡、孤僻封闭、满脸愁容、行动缓慢、对一切都失去兴趣乃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情操则是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在个人行动中的情感表现,他表现的时间最长,力度也最大。个人如果有理想、有抱负、有坚定而高尚的信念,个体就不会为眼前的困难所左右。相反,他会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直至目标的达成。调查中发现,目前企业下岗职工中大多数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已经普遍产生动摇,而新的信念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70%的下岗职工表现出苦闷、自卑、失望乃至绝望。

3)从意志论分析。“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活动的心理过程。”(注:全国九所综合性大学《心理学》教材编写组:《心理学》1981年版,第471页。)意志行动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有目的有意识;二是要克服困难。人的意志水平有高低不同。据马斯洛的理论,在人类群体中意志坚强者只占3%左右,不过他指出,这一数字会因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相应提高。(注:参见马斯洛:《存在主义心理学》。)经验研究表明,我国企业下岗职工的素质普遍不高,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自己能力的愿望不强,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够。在下岗这一巨大的打击面前,他们难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担心会出现进一步的打击。因此在再就业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等、靠、要,不能积极主动地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4)从需要理论分析。需要是人们对自己缺乏状态的知觉。人人都有需要,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是人产生心理压力的源泉。缺乏状态被知觉的程度愈高,心理压力就越大。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越低,其被知觉的力度就越大。下岗职工下岗后经济来源紧张,生活困难,因此生存需要的满足是下岗职工最为迫切的要求。由于下岗职工下岗前在国有企业工作,长期以来已经生成了一定的自我定位,自认为在社会中已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职工下岗后原有的地位和声望难以得到保障,自尊的需要也被强烈地意识到。另一方面,职工离开原有群体,其归属需要的满足出现空缺。再次,工作是个人自我表现的社会场所,个人的自我价值要在工作中才能表现,因此其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也产生障碍。故此,下岗职工知觉的欲求不满表现在多个层次,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则是必然。

5)从主人翁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就明确了工作阶级是领导阶级,我国宪法也开宗明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方针,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反复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依靠工人阶级,宣传媒体也始终强调这一点。因此,下岗职工头脑中的领导阶级意识浓厚,这种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人翁意识。但是,下岗的现实与其头脑中的既定观念相差太远,必然,下岗职工在理性和情感上表现出迷惑。

6)从社会记忆论分析。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社会要做到有序,对社会成员有鼓动性,就必须有记忆力。也就是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社会不能给社会成员以即期等价的回报时,社会必须记得在以后适当的时间内给成员以补偿。否则,社会对其成员的号召力将会降至极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利益格局重组,下岗职工传统的公平观念受到冲击,心理失衡。他们感觉到既有利益被剥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原国有企业辛苦工作几十年,把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当时他们的即期所得相当的少,他们认为企业或国家应该在他们年龄增大后给以补偿。但是,现实却不但剥夺了他们工作的机会,使他们下岗,同时也不能给其应有的补偿。下岗职工的相对剥夺感重,挫折效应明显。

以上从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角度,分析了下岗职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下岗职工心理问题的产生还与目前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和社会宣传片面等因素有关。

三 下岗职工心理问题的调适

下岗职工因下岗后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就会转化为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一旦蔓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社会动荡。如果我们能及时的给以调整引导,不仅有利于下岗职工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培养下岗职工积极向上的心理,增强其对下岗和社会改革的承受能力。从根本上说,解决下岗职工的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再就业。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工作问题才是实质。有了新的工作,下岗职工的许多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反过来,良好的心理状态又有利于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实施。然而,我国再就业工程实施的形式比较严峻,一是人口基数大,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劳动力将达到8.7亿;二是失业队伍庞大,2000年之前,城乡新增劳动力1000万/年,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30%,约2000万,而农村将有2.3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进入城镇就业。(注:魏先光.正视再就业工程的严峻挑战.新野视,1997(2).)我国的就业后劲不足。体制转轨,许多企业关、停、并、转、破产,释放大量劳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学技术创新并快速广泛使用,大大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下岗职工长期内找不到工作,将是一种正常现象。希望通过再就业工程来解决下岗职工心理问题,目前难度很大。因此,还必须从其他方面着手以推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为目标来对下岗职工进行心理调适,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帮助他们渡过困难时期。要做好这一工作,我们认为应该应用系统学的原理,从政策、环境和自我三个层次着手,加以调适。

(一)政策调适

1)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职工下岗后,如果在较长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而又没有合理的失业救济和保障,那么下岗职工的生存需要就难以保障。此种情况下,下岗职工就会出现极度的心理危机。因此,国家要建立“健全的、范围覆盖全部职工,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合理负担,失业救济与再就业系统结合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下岗职工保障制度,建立下岗职工就业基金。消解下岗职工心目中的“国家不管下岗职工,下岗职工被抛弃”的想法和生存后顾之忧。

2)建设并完善相关法律。建立下岗法和下岗职工社会保障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职工下岗的程序、方法和条件,规定企业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再就业工作中的义务和责任,下岗职工在下岗后应享受的保障和优惠。杜绝“随意下岗”,增加职工的工作稳定感,提升其安全需要的满足。

3)建立下岗培训机制,推进再就业工程。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权力和义务具有双重性。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关心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实施再就业工程是调适下岗职工心理问题的关键。下岗职工大多素质较低,技能单一,他容易产生能力上的自我否定。为此,国家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和再就业培训中心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对下岗职工的培训,使其技术得以提高,价值得以提升,树立再就业信心,掌握再就业技能。此外,国家要进一步推进再就业工程,开发新的就业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人数分别占总产值、总人数的60%,而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0%,占总人数的23%,如果能提高第三产业的比值,单这一项就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亿个。(注:魏先光.正视再就业工程的严峻挑战.新野视,1997(2).)

4)规范劳动力市场。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是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保证。企业职工下岗后要实现自身资源和社会需求的再度结合,对自身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明确了解便是实现结合的关键。组织理论的研究表明,企业下岗职工在下岗前,总是处于信息流动的末端。换言之,下岗职工拥有的信息量相对的少,特别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知之甚少。不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最容易给下岗职工带来伤害。当前,劳动力市场管理混乱,时常出现坑蒙拐骗的事件。因此,国家要建立和发展国家、集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为一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尽快建立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信息网络,使下岗职工容易、稳当地在劳动力市场重新找到新的工作,满足其归属需要。

(二)环境调适

1)舆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注:张云.公关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259。)公开性、评价性、冲撞性、煽动性是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舆论对人们的态度、行为趋向有巨大的威慑作用。由于长期以来,人们视无工作为无能的表现,无工作就遭人瞧不起,下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为了减轻下岗职工的心理压力,国家要利用多种宣传媒介,使用多种宣传方法,创造积极的舆论环境。下岗职工应该明了下岗的现实性,了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下岗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克服的一种正常现象。同时全社会要关心和帮助下岗职工,使其感受到国家、集体的温暖。

2)社会支持系统。职工下岗后,遇到的问题方方面面,因此,除了国家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应发展非政府的社会支持和个人支持系统。这是减少下岗危机的主要途径。就非政府支持而言:一是要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支助机构,为下岗职工提供心理救助和预防保健;二是社会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要主动向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三是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展送温暖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帮助;四是社会慈善机构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五是社区服务机构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下岗职工的需求,以有偿的方式提供诸如抚养、受托、卫生服务和安全保卫等工作机会给下岗职工,并无偿地提供咨询服务,心理安慰以及其他形式的爱心活动。

(三)自我调适

下岗职工的心理问题的解决,除了政府和环境的调节外,下岗职工自己的作用不容忽视。职工自我调整主要是正确认识下岗,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转换观念,现实地面对下岗问题。

1)正确认识下岗。生产技术、管理技巧的每一步提高,都伴随着企业的富裕人员增加,职工下岗的几率提升。发达国家的工作从第一产业流向和第二产业进而流向第三产业乃至第四产业的职业流动现状及趋势也可以说明我国目前的下岗原因。具体来讲,下岗的必然性可以归纳为:一是下岗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产物。国家由公有制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由于经济效益滑坡,企业被兼并乃至破产从而大量释放富裕人员。二是下岗是经济体制转变的产物。计划经济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讲求经济效益,优胜劣汰、竞争上岗就必然是企业的选择,精简职工、减员增效也必然是企业行为的结果。三是下岗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企业科技的更新,管理科学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依赖从数量型转移至质量型,从而导致下岗。

2)正确认识自我。下岗的现实并不意味着下岗职工就是无能的职工,造成下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客观的原因。因此,下岗职工不能心灰意冷,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全面加以否定。职工下岗后要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充分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尽量准确地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位,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抓住机遇,重新就业。相比之下,下岗职工具有的优势:一是企业的长期教育、管理和纪律的约束,使每个下岗职工有较强的纪律、时间观念;二是由于长期的工作,下岗职工积累了较多的工作经验和生产技能;三是下岗职工有一定的企业文化修养,如纺织行业的女职工对服装的面料、款式和色彩的知觉优于其他人员;四是下岗职工有过去的工作关系;五是有些下岗职工有住房和资金积累,有利于个体经营。

3)更新就业观念。传统观念是影响下岗职工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阻碍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转变就业观念是实现再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解除下岗职工心理疙瘩的重要一步。作为下岗职工要作到四个“破除”:一是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二是要破除“等级”和“爱面子”的思想,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择业观念,一个人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是一种正常现象;三是要破除“封闭”和“被动”的就业观念,树立流动、主动和开放的就业观念,下岗职工要分析研究效益好的组织的需要、先富起来的人的需要,某方面有困难的人的需要、社会的扶贫工程启动中寻找机会,创造岗位;四是要破除“吃老本”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培训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个人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下岗职工必须及时“充电”,而不能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来撑一辈子。

标签:;  ;  ;  ;  

企业下岗职工社会心理问题现状及理论分析_自我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