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艳,戚彪,郭子楠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 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腰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对照组只采用针刺激痛点疗法。治疗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以评估疼痛改善状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3.33%,高于对照组的7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能明显改善患者腰背部肌肉疼痛、僵硬等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针刺激痛点;振动治疗仪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综合症,是以慢性软组织性疼痛、牵涉痛,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症状和体征为特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可发生于全身不同部位,多见于颈肩背部软组织及关节周围[1]。目前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也参差不齐。振动疗法是这几年在国内新兴起来的治疗方法,其具有简单方便经济实惠的优势。笔者通过振动疗法结合针刺激痛点治疗,并与单纯针刺疗法作对照,现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招募2016年4月至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进行治疗的腰背部肌筋膜疼痛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采用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诊治指南(参照SimonS1990《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2]的拟定标准。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对针刺严重晕针者。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首先进行激痛点的触诊检查[3]:在躯体图形上画出患者主诉疼痛的相应位置,在肌梭内找到患者反应最明显的点即为激痛点。持续按压该点,可出现局部肌肉的抽搐反应,疼痛或传导痛,再用定点笔标记。操作:使用一次性带套管不锈钢针灸针(0.35mm×40 mm,北京中研太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施平补平泻手法,30 min/次,1 次/d,7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 1d,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治疗组

给予针刺结合振动的方法,即每次针刺后(方案同对照组)采用德国SVG公司生产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在医生的监督下站立于振动踏板上,双手抓住两侧牵引绳,双膝微屈,重心稍向后移,双目注视前方。此时治疗师将振动治疗仪调节到频率18HZ,振幅6mm的大小,并启动治疗仪。每个周期约5s到10s。1次/d,7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2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局部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评价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 对患者疼痛程度做出评估,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剧烈。

3.2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腰肌筋膜痛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评定标准拟定。

3.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t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率为46.67% ,有效率为 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0.00% 和 74.6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5 讨论

本研究将针刺与振动疗法结合,可以弥补单纯针刺方法作用面积较窄的不足。本研究发现,经过两个疗程的的治疗,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的VAS评分,但针刺结合振动治疗后下降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和振动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症状,改善腰背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但针刺结合振动的作用更强一些,疗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尧, 布赫, 贾纪荣,等. 针刺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研究进展[J]. 中国针灸, 2012, 32(6):573-576.

[2]马玲, 毛秀丽, 汪俊. 冲击波联合局部注射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5):444-445.

[3]Simons DG,Travell JG.Simons JG, Simons LS. Travell and Simons Myofas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The Trigger Point Manual. Volume 1 Baltimore, MD:Williams &

Wilkins;1983.20-230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212

[5]宗行万之助.疼痛的估价——用特殊的视觉模拟评分法作参考(VAS)[J].实用疼痛学杂志,1994(4):153-153.

论文作者:王艳,戚彪,郭子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针刺激痛点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_王艳,戚彪,郭子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