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论文_李继斌

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论文_李继斌

(双鸭山双矿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和0.75%罗哌卡因13.3ml,对阻滞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甲组不良反应率为4.7%,乙组不良反应率为9.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乙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平静呼吸时和用力呼吸时的各级移动度明显少于乙组。结论: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但是0.5%罗哌卡因20ml的优势更为突出,更容易引起膈肌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阻滞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055-01

臂丛神经和膈神经位置相邻,在临床研究中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麻醉诱导方式。近些年来我国超声技术取得突出的作用,超声被广泛应用到阻滞技术中,能最大程度提升阻滞效果。临床研究麻醉学中对0.5%罗哌卡因20ml和0.75%罗哌卡因13.3ml有不同的要求,在用药阶段需要掌握麻醉阻滞的具体要求,按照麻醉诱导方式落实。为了分析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选择我院收治的接受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和0.75%罗哌卡因13.3ml,对阻滞效果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42例患者。甲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18~62岁,平均年龄(42.2±2.5)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乙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在19~66岁,平均年龄(43.2±1.6)岁。根据上述数据可知,两组患者的常规性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组间数据可以进行研究和分析。

1.2 方法

首先让患者取仰卧位姿势,将B超探头放在右锁骨中线、右腋前线在右肋缘下交点连线中点处,以肝脏为声窗,探头探测到一条高亮声带说明探测到膈肌,随后切换至M型二维超声,实践阶段记录患者呼吸时的膈肌移动度。而后叮嘱患者用力呼吸,记录最大值。测量后,甲组在超声引导下用20ml的0.5%罗哌卡因进行ISBPB。乙组在超声引导下用13.3ml的0.75%罗哌卡因进行ISBPB。随后患者取走枕头仰卧,头偏向健侧30°。消毒结束后,将炒成探头垂直于患者颈部,在锁骨上边缘获得图像。而后沿着臂丛神经进针,通过超声观察后对位置进行掌握,如果接近T1神经前支,固定穿刺针。注射结束后观察实际情况,并且进行记录[1]。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说明比较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甲组中2例患者出现轻微呼吸困难和霍纳综合征,不良反应率为4.7%,乙组中4例患者出现轻微呼吸困难和霍纳综合征以及SpO2下降的现象,不良反应率为9.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乙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组和乙组的平静呼吸时和用力呼吸时的各级移动度对比

甲组的平静呼吸时和用力呼吸时的各级移动度明显少于乙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ISBPB对呼吸系统有一定的影响,针对呼吸功能的具体影响,需要做好临床代偿评估工作。以呼吸功能作为基础,查看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哪或者吸氧障碍的现象。臂丛神经是由C5-8以及T1前支组成的,要掌握距离,通常情况下1.8mm左右[2]。

针对临床诊断指标的具体要求,要提前对方式进行分析,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以移动度作为基础,观察阻滞效果。由于右侧受胃肠以及其他功能的影响,会出现膈肌运动观察失败的现象,因此选择右侧膈肌进行观察。在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要掌握临床阻滞的具体要求,提前对麻醉药物进行了解,按照膈肌影响因素以及阻滞要求进行用药[3]。

在本次研究中对甲组和乙组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实践证明,甲组不良反应率为4.7%,乙组不良反应率为9.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乙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平静呼吸时和用力呼吸时的各级移动度明显少于乙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接受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其对阻滞效果明显[4]。

综上所述,0.5%罗哌卡因20ml的优势明显,能最大程度降低膈肌麻醉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陈学均,万永灵,温开兰,梁涛,林涛,李鹏.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的有效剂量研究[J].四川医学,2016,02(01):154-157.

[2]张传利.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9(03):165-166.

[3]文四成,陈潜沛,欧阳天纬,李夏桃,麦武军.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05(12):472-475.

[4]孙玥.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01):98-100.

论文作者:李继斌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论文_李继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