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浅议语文教学中知识、能力、智力三者关系及处理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要把论文,心理学论文,智力论文,学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这三者之间关系处理得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全面实现的问题。探讨这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转化的心理过程,对于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关系问题,大都认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这只是高度抽象化的一般性理论思考,对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缺乏明确的指导。诸如对于小学语文中不同知识类型对语文能力的形成有何不同影响,发展智力与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如何处理等问题,都难以明确。因而对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才有利于小学语文向素质教育转化。
传授语文基础知识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双基”。如何理解两者关系呢?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途径,培养学生达到“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这是理清“双基”关系的本质,也是驱除长期的模糊造成对小学语文教学目的认识不清的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拼读写等知识所组成的小学语言基础知识,它与简单的文字文体等知识共同构成小学语文知识体系。在教学功能上,这两类知识是有区别的。张志公先生认为:有的知识一旦知道了,就可以立刻或很快转化为技能,运用起来;有些知识就没有那么快,需要和其它有关知识相互作用起来,并且与有关的实践相互作用起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技能,……有些知识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见不出与技能发生什么直接联系,知识就是知识。据此,从知识与形成语文能力的角度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听说读写技能比较直接联系的知识;另一类是与听说读写技能不一定有多少直接联系的知识。小学语言基础知识属前一类;文字文体知识就属后一类。前一类知识具有为形成语文基本能力服务的性质。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这类知识仅仅作为知识来传授是不妥的,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杜威曾指出,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同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与掌握。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化”,尽管包含着教师根据学习心理来传授知识内容,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科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学到了字、词、句的知识,在没有形成运用能力时就中断了教学,这实际上是中断了语文知识的“心理学化”的过程。如果这样,已经获得的字词句等知识往往就形成了毫无用处的死知识。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传授语文知识要注意其“心理学化”过程。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社会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下一代具有一定水平的听说读写能力。显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的指向是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语文知识教学应该为形成语文能力服务,而不是将两者都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来实施,否则将会削弱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训练,不利于学生形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
语文知识如何转化为语文能力呢?我们还应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智力等问题联系起来探讨。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语文知识是对语言现象和经验的概括,具有客观性,它是以社会客观经验的形态独立存在的。正是由于其客观性、独立性等特点,因而它是可以传递的,如教师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有关心理特征。语文能力是个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个体性特点,是个体反复训练形成的,是无法传递给别人的。
显然,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它们两者是以智力因素的活动为中介环节而得以联系和转化的。语文能力与智力本身有着天然联系,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学生智力活动的参与,如表现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品质,实质上也反映出其个体语文能力的差异性。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加速语文知识的主体化过程;另一方面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是智力发展的过程。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语文能力是语文知识教学与学生智力发展有机结合的结果。
语文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是一种专门能力,也不是单纯的一般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听说读写的基本活动中体现出来。语文知识的客观性,独立性,决定了它的可传递性,而能力是个体所有,具有不可传递性,只有反复训练才能获得。因此作为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必须将其“心理学化”;作为学生则还要有一个把语文知识吸收到个体内部经验系统的主体化过程,才有利于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所谓主体化是指学生必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知识的经验系统。如果学生学习的知识零乱而不系统,或者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囫囵吞枣,即使在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达到主体化之目的。可见智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促进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语文知识主体化过程的完成。
语文能力在具体的听说读写活动中,一般由两个系统组成。这两个系统就是外显的语言操作系统和内隐的心智操作系统。听说读写活动时所进行的字、词、句、段等的排列与组合是外显的语言操作;而在听说读写时渗透其中的思维、想象、记忆等智力活动则是内隐的心智操作。对语言的操作必须具备语言操作能力,心智操作也应具备相应的智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一般地说,外显的语言操作系统和内隐的心智操作系统综合起来构成了语文能力的操作系统。
学生在学习、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后,投入语文听说读写活动,形成相应的语言操作能力。在这过程中,由于心智因素不断参与,形成相应心智操作能力,并促使智力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又最终全面综合地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故此,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同时也是各项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
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发展智力”三者关系,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小学语文知识大都与形成语文能力有较直接关系。二是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需要两个条件:①教师需将语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②学生要有个语文知识主体化过程。三是语文能力是由外显的语言操作系统和内隐的心智操作系统所组成的。四是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完成的。
据此,我们认为不能把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知识,也不能把发展智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智力和能力虽是同步形成,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初步的语文能力,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不可两者并重或以训练智力为主。在小学语文基本知识传授中,应通过语言的强化训练,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传授语文知识的“心理学化”和学生知识的主体化,有赖于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小学语文知识有着自己的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序列。教学时必须注意知识的序列,充分利用其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服务的功能,促进学生知识主体化的形成。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语言上有一个清晰的网络,如可划分为字、词、句、段等级别的单位,教师对每一级别的概念原理等内容,都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白无误地理解与掌握,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注意语言训练的实践性
张志公先生认为: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在这里张志公先生强调语文教学是为听说读写的实践服务的。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工具的掌握和运用必须靠主体的反复实践,才能得心应手,语言也是如此。教师应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进行语言模拟,以使学生外显的语言操作系统与内隐的心智操作系统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注意语言运用的操作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语言使用操作技术的指导。它包括用眼,用耳,动口,动手的各种操作技术要领的指导;有时还要注意与数量、速度、准确等方面的规定相联系的指导,如快速阅读、记录等。它也包括对学生思维操作技术的指导,注意语言运用的操作性指导,也可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