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李彦基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730900

【摘 要】目的 分析研究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76例患儿进行此次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8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实验组患儿实施循证护理模式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Wong-Banker评分为(2.16±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4±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轻小儿静脉输液时的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循证护理;疼痛

由于低龄患儿的认知能力较低、敏感性较高、耐受力较差,加之在静脉输液穿刺过程中有一定的致痛性,导致患儿产生恐惧、紧张、抵触、甚至敌对情绪,极大地妨碍了输液的正常进行,影响到治疗效果[1]。如何有效减轻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痛感,缓和患儿的紧张情绪,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成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道难题[2]。本次研究着重分析研究了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儿科门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76例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8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年龄(3.14±1.13)岁;实验组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年龄(3.84±1.73)岁;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结果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示两组之间可以比较。

1.2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消毒处理、固定、患儿及家长心理安抚、了解过敏史、静脉输液注意事项等。

1.2.2 实验组实施循证护理,其操作过程如下:

(1)提出循证问题

① 由于小儿血管较细,在皮下表露不清晰,同时因受疾病影响,血管弹性较差,加上哭闹、挣扎等应激反应,更增加穿刺的难度。

② 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无法正确应对患儿抵触、反抗的局面,情绪表现紧张失措,降低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循证支持

① 在科内成立循证护理小组,针对提出的循证问题,查找有关减轻静脉输液疼痛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评价筛选,分析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护理方案。

实施护理方案

① 为患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输液环境,尽量保持输液室的安静,使患儿能够放松心态面对输液。迅速平覆哭闹的患儿,减轻对其他患儿的影响。

② 给予患儿尽可能的抚慰,缓和其紧张情绪,提供玩具分散注意力,转移对输液的关注度。

③ 根据输注药液性质及患儿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头。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对于3岁以下,或手背、足背血管状况不理想的患儿,可选择颞浅静脉、额正中静脉或耳后静脉。年龄稍大的患儿选择其手背、足背静脉。穿刺前按压血管10s使其充分暴露,同时轻握患儿指掌关节使血流充盈,然后再进行穿刺。进针角度以护理人员个人经验和操作习惯为准,拔针时在按压针尖上方的同时迅速、轻盈的拔出针头。

④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1.3观察指标[3] 根据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法,对两组患儿输液时的面部表情进行评分。分为微笑—哭闹6个表情级别,面带微笑为0分,依次为2、4、6、8、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感越强烈。观察记录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到SPSS17.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对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用t检验;若比较结果提示P<0.05,则可以认定此项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的Wong-Banker评分为(4.34±0.59)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8.95%;实验组的Wong-Banker评分为(2.16±0.38)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37%;实验组的Wong-Bank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造成小儿静脉输液恐惧、紧张、抵触、哭闹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压力和操作不当,静脉输液本身是一种致痛操作,必然会引起患儿的疼痛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4]。而患儿的紧张情绪是对疼痛感的应激反应,属于心理表现,通过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进行缓解。循证护理护理是通过提出护理中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查询解决问题的方法资料,获得循证支持,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护理工作中加以实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5]。

本次研究中通过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实验组在给小儿静脉输液中,有效缓解了患儿的紧张情绪,减轻了静脉输液时的疼痛感,其Wong-Banker评分明显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证明,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轻小儿静脉输液时的疼痛,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邹卫红,曾淑萍,钟春兰,等. 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2013,14(2):113-115.

[2]谷晓玲,王维宁. 一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逆向穿刺的循证护理[J]. 天津护理,2015,23(4):363-364.

[3]马杰,雷婷婷,年夫春,等. 循证护理在周围静脉输液无痛穿刺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664-1666.

[4]刘晓伟. 循证护理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2):1098-1098.

[5]梁惠冰,钟彩棠,伍玉宜,等. 循证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工程,2016,23(4):527-528.

论文作者:李彦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4

标签:;  ;  ;  ;  ;  ;  ;  ;  

循证护理在减轻小儿静脉输液疼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李彦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