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情景 启迪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可以这样说,一切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发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想象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一、创造情景,诱发想象创造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创造感情的境界,以激荡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在激奋的情绪中感情充沛,情绪高昂,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思绪飞越,想象便张开了翅膀,任意遨游。怎样创设情境呢?许多教师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一般都是抓住开课的时候,也就是导入新课时,一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感情。二是用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用播放歌曲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四是运用多媒体来放映图片等,各式各样,方法不一。
但大都停留在激情激趣阶段,没能去诱发学生的想象。其实,创设情境应与课文内容合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情感共鸣,思绪飞越,这样才能达到诱发想象的目的。
二、巧设悬念,促发想象悬念就是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探求心理。古典章回小说中,往往在情节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打结,使读者形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积极探究后事如何演变来吸引读者。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急切地想刨根寻底而又突然打住,让学生对后事产生无限的想象以达到促发想象的目的。设置悬念,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提问法:从课文内容令人不易理解或让人担心的情节上发问,如:教授《失街亭》时,可这样发问:正在节节胜利的的诸葛亮为何出现失街亭的严重情况?又如讲解文言文《狼》的时候,我先不接触课文,而向学生讲了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屠夫傍晚卖完肉后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虎视眈眈,紧紧跟在他的后面……这时屠夫到底会怎么样呢?这样,学生便在头脑中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形成了急于求知的心理。
三、启迪回忆,激发想象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记忆时,脑神经细胞之间就发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及微细解剖结构上的变化,其结果便在神经细胞上留下印迹,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后,与之相应的信息输入,这个印迹就复活,即记忆被激发,被激发的记忆又会激发另一批记忆,以至形成记忆的网络,这就是联想。而想象则是人的头脑对记忆的表象,即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学生记忆越多,想象也越丰富,如何启迪学生的回忆呢?一是可 以用提示性的语言,如教授朱自清的《春》,我这样提示:同学们,你们记忆中的春天怎样?小草、花、风、雨怎么样呢?二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
四、妙用对比,发展想象通过对比展开想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比较的办法很多,上与下,内与外,远与近,久与暂,今与古,现在与未来,大与小,长与短,多与寡,都可通过比较,展开想象。《土地》一课,上下若干年,纵横千万里,材料众多,联想深远。但总的脉络仍是古今对比,用此对比,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这是从总体设想的对比想象。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古今土地变化这个现实基础上的。又如比拟想象。比拟想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由人及物,把人的特征物化,从而形象化。二是由物及人,把物的特征人化,从而性格化。两种办法都在于把人与物典型化,给人 以 深刻 的 印 象 。塑 造 别里 科 夫 , 把它 叫 做 “ 装在 套 子里 的人”,用的就是“比”。生活用具,雨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自己也装在套子里: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脸藏在衣领里,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坐马车支上车蓬等等。这些衣着用物,都有“比”的特点。回到家里,卧室象箱子,床上挂帐子,上床蒙被子。套子一层套上一层,也有“比”的特点。反复用比铺写,由人及物,在于塑造一个顽固守旧,与世隔绝的典型。因此,我们就要启发学生通过比拟想象来掌握这个典型。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作文由物及人展开联想。这样,由物及人,以物拟人,展开比拟联想,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五、深入扩展,丰富想象扩展就是在原有材料或课文情节上加以补充和发展。有些课文的结尾嘎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时,我们就利用这个条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余光中的《乡愁》,我这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诗人为何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在你们的意识中你们又会把乡愁比作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情节发展给诗再续上一节。这样扩展,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另外,我还在教学中创造无言的条件,让学生在无言中去补充想象。有些教材本身就具有无言的条件。如《琵琶行》描写琵琶的声音:“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什么无声胜有声呢”?究竟这无声中包含了多少幽愁暗恨?探讨这个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让学生去补充想象,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在本人积极引导之下,学生们打破了传统束缚,大胆畅想并有新的创造,很好地发展了想象思维,大大提高了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一)[J];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08期.
论文作者:罗静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学生论文; 想象力论文; 目的论文; 记忆论文; 很好论文; 比拟论文; 情境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