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血液、腹水和尿液中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肝硬化患者血液、腹水和尿液中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一、一氧化氮在肝硬化病人血、腹水、尿中的检测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汤胜兰[1](2021)在《肝硬化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为了早期识别肝硬化患者出现的肾脏功能损害,帮助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肝硬化合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特点,例如: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急性肾脏病(acute kidney disease,AKD)、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肝硬化合并肾脏功能损害的患者提供诊治参考。研究方法: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及消化内科住院并确诊为肝硬化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腹部影像,腹部彩超,电子胃镜检查及血液生化检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相关数据。将研究对象按病因分为:原因未定型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按ICA最新颁布的指南确定患者是否发生肾脏功能损害,分为单纯AKI,HRS-AKI,HRS-AKD及HRS-CKD。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型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型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H检验。计数型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或Fish精确检验,当P<0.05时认为组间比较有差异。结果:1、总共有442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男性占比67.9%,女性占比32.1%。在AKI组、HRS-AKD组、肝硬化组中(1)AKI组患者HGB、PT%、ALB、Na、L%、e GFR低于肝硬化组,而β2-MG、SCr、Cys-C、PLT/L%、N%、Tbil、PT高于肝硬化组;(2)HRS-AKD组患者的年龄、INR、β2-MG、Cys-C、SCr、PLT/L%高于肝硬化组、而L%低于肝硬化组。2、单纯AKI组、HRS-AKI组、HRS-CKD组中(1)单纯AKI组HGB最高,Cys-C最低。HRS-AKI组的ALT、PT、INR值最高,而PT%最低。HRS-CKD组的胆红素最低;(2)e GFR在单纯AKI组、HRS-AKI组、HRS-CKD组中递减,而SCr、β2-MG递增。AST值在HRS-CKD组、单纯AKI组、HRS-AKI组中呈递升趋势。(3)单纯AKI组腹水发生率、MELD分级最低,HRS-CKD组肝衰发生率最低3、对肝硬化AKI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INR、PT、PT%、N%、L%、HGB、TBi L、Na、PLT/L%、中大量腹水、EGV、原发性腹膜炎,MELD分级、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肝衰竭与AKI发生相关。通过多因素二元回归分析后发现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为肝硬化患者AKI发生的危险因素。4、β2-MG、Cys-C及2者联合诊断肝硬化AKI的效果均比较理想,但尚不能认为三种方法诊断效能有差异。5、在肝硬化AKI预后中,无应答组β2-MG高于完全应答组。无应答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完全应答组。结论:1、腹水、原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为肝硬化患者AKI发生的危险因素。2、在肝硬化AKI预后中,无应答组β2-MG高于完全应答组。3、用β2-MG、Cys-C及两者联合诊断肝硬化AKI的效果均比较理想。

胡利萍[2](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施烨敏[3](2018)在《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患者的继发感染发生率、感染特征、危险因素以及死亡率。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2014年5月~2015年4月住院治疗的1264例肝硬化病例,从中筛选出150例合并严重肝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上述人群发生感染的情况,包括感染率、感染发生部位、细菌培养结果及预后。同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探讨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患者合并感染及90天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150例患者,52例患者中发生58次感染,感染率34.67%,6例患者发生二次感染,其中社区获得性感染36次,院内感染22次;感染常见部位依次为肺、腹腔(自发性腹膜炎)、泌尿道、血流、皮肤软组织;感染伴肝外器官衰竭23人,占44.23%;病原菌培养阳性感染发生17次,占总感染次数的29.31%,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7人次,排在前两位,其中产ESBL菌株占57.14%(4/7)。(2)单纯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组和并发感染组比较,提示谷丙转氨酶、国际标准化比值、白细胞总数、MELD评分、28天病死率、90天病死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入院90天内死亡人群与存活人群比较,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白细胞数、肌酐、肝性脑病、MELD评分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钠水平下降是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OR=1.112,p=0.04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年龄(HR=1.039,p=0.001)、性别(HR=2.010,p=0.043)、白蛋白(HR=1.073,p=0.030)、白细胞(HR=1.081,p=0.010)、MELD 评分(HR=1.308,p<0.001)及院内感染(HR=2.136,p=0.021)是90天病死率的高危因素。结论:肝硬化患者在发生严重肝损伤后易继发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及腹腔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血钠水平下降与院内感染相关。感染增加了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王亚红,吉兴旺,金平[4](2017)在《七消饮颗粒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对一氧化氮、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腹水是肝硬化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之一,也是肝硬化失代偿的标志之一,提示患者病情进展[1]。腹水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缩短了患者存活时间,约半数以上的难治性腹水患者在1年内死亡[2]。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腹水发病机制的细胞因子学研究,逐渐重视一氧化氮(NO)、内毒素等血管活性因子在肝硬化腹水形成中的作用[3]。但是关于中医药对NO和内毒素含量影响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七消饮颗粒是长

曾靖[5](2016)在《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消鼓”的治法,应用自拟方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通过临床观察,客观评价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肝硬化腹水规范的治疗方案寻求更为有利的依据。方法:对就诊于我院肝脾胃病科病房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符合条件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6例,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照组给予保肝降酶药物静点、利尿剂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七消饮加味配合红外线照射中药溻渍腹部疗法。治疗四周后,通过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腹围、腹水彩超、肝功能、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等的改善情况。以分析总结出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安全性观察: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2)、总体疗效比较:对照组36例患者,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治疗组36例患者临床治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临床治愈率16.7%,显效率27.8%,有效率44.4%,无效率:11.1%。治疗组临床治愈率27.8%,显效率50%,有效率16.6%,无效率:5.6%。对照组总有效率:88.9%,治疗组总有效率:94.4%。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的改善:面色晦暗这一症状的改善,两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腹大胀满、神疲乏力、头颈胸间紫斑、食后腹胀、小便短少这5个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各项疗效指标比较:在降低门静脉内径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改善肝功能(TBIL、ALT、AST、GGT、ALB)、缩小腹围、减轻体重、增加24小时尿量、减低彩超下腹水量方面,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以上数据经过分析得出: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在消退腹水,改善肝功能各项指标,缓解症状等方面安全有效。进一步客观评价了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安全性及疗效,从而证明了其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方面的优势。

林玲[6](2014)在《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PCT、CRP、WBC变化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降钙素原(PCT)、CRP和WBC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分析三者对于临床诊断SBP所具有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CHB肝硬化伴SBP患者50例(SBP组)、不伴SBP患者50例(非SBP组),分别测定血中WBC.CRP和PCT,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记录曲线下面积(AUC)、95%可信区间(95%Cl)及特定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所对应的cut-off值。结果:(1)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SBP组)与不伴自发性腹膜炎(非SBP组)血PCT.CRP及WBC均存在差异。SBP组PCT、CRP及WBC水平分别为0.599±0.196ng/mL、22.470±8.213mg/L和7.669±2.572x109/L。而非SBP组PCT、CRP及WBC水平分别为0.291±0.121ng/mL、8.976±5.504mg/L和4.494±1.859x109/L。与非SBP组相比,SBP组血CRP、PCT、WBC均明显升高(P均<0.05)。(2)PCT的曲线下面积(AUC)、95%置信区间(95%Cl)、90%敏感性和86%的特异性所对应的cut-off值分别为0.926、0.875-0.977、0.415mg/L.CRP和WBC对应的分别是AUC:0.911;95%Cl:0.858.0.964;70%敏感性/90%特异性;17.15mg/L和AUC:0.852;95%CI:0.779-0.925;66%敏感性/80%特异性;6.27×109/L。PCT与CRP的AUC均显着大于WBC,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T与CRP的cut-off值分别为0.415ng/mL、17.15mg/L.而且经过相关检验发现PCT与CRP、WBC均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3、0.712。结论:慢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自发性腹膜炎(SBP)患者血WBC及CRP、PCT水平显着升高,后两者诊断SBP的价值更高。

符小聪[7](2008)在《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五脏相关理论是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多年来提倡的中医临床理论,导师刘友章教授作为邓老的弟子之一,系统地继承了其学术思想,并对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的“肝脾相关”理论领域有所发挥。该理论具有丰富的实质内涵:它以阐发肝和脾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证治方药为中心内容,认为肝系疾病,病位在肝,与脾密切相关。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危害甚重,临床上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刘师认为,肝硬化腹水是由于多种病因致肝失疏泄,肝脾同病,久则必虚,久则多瘀,脾虚血瘀是肝硬化腹水的基本病机,水湿内停是本病的最终表现。多年来,刘师运用肝脾相关理论,辨证施治,并以岭南特色中草药为主组方——健脾益肝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显着。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健脾益肝方的疗效,并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对比观察来探讨健脾益肝方的疗效作用机制,也为岭南中草药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方法: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中,从古代中医对肝及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到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血管活性物质三者的关系,及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其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总结。实验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符合脾虚湿盛兼血瘀证型肝硬化腹水患者4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西医基础治疗为主,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汤剂,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腹围,主要症状,肝功能,肝、脾、腹水B超结果,外周血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第二部分选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9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剩余大鼠于实验第1天以四氯化碳(CCL4)按5mL/Kg体重腹部皮下注射,以后予40%CCL4-橄榄油溶液腹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头4次后隔10天注射第5次),并以食用白酒(相当于10%乙醇)作为大鼠的唯一饮水进行肝硬化腹水造模12周,而A组大鼠自由饮水,并于腹部皮下注射等容量橄榄油。造模结束时,还剩54只大鼠,经诊断性穿刺大鼠腹腔确定44只伴有腹水,再随机分为五组进行灌胃治疗,即模型组(B组)9只、健脾益肝方大、中、小剂量组(C、D、E组)各9只、秋水仙碱组(F组)8只。除A、B两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C、D、E组予健脾益肝方,剂量分别为52g/kg体重、26g/kg体重、16.25g/kg体重,F组予秋水仙碱100μ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10ml/kg体重,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4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测定腹水量,行HE与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门静脉血肝功能指标、NO及ET-1的含量。结果:1从临床总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腹围缩小程度(腹围差值)大于对照组,腹围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治疗组对改善纳差、乏力、腹胀及胁痛等症状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善舌质亦有明显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对上述主要症状改善较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血清ALT、AST水平及治疗组血清GLB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血清ALB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血清GLB水平治疗后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LB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结果比较,治疗组肝右叶斜径、脾脏厚度、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改善,而对照组较治疗前肝右叶斜径轻度减小、脾脏厚度有所增加、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稍增宽,但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资料治疗后B超腹水量积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效果优于对照组。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NO、ET-1含量比较,治疗组NO、ET-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NO、ET-1含量却略有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NO、ET-1含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中NO、ET-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7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与3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只有4例并发症,而对照组有7例。2大鼠的一般情况:本实验造模大鼠死亡率为32.5%,腹水形成率为55%;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皮毛杂乱、无光泽,活动量下降,饮食减少,体重减轻,大部分大鼠粪便稀溏;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上述影响。2.1实验结束时,A组大鼠无腹水,B、F两组可见较多腹水,色淡黄;健脾益肝方各治疗组大鼠腹水量明显减少,呈淡黄色,分别与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肝组织HE及VG染色:健脾益肝方(药)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其中尤以健脾益肝方大、中剂量组对肝组织结构改善最为明显,其与秋水仙碱组效果相当(p>0.05)。2.3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GLB的水平均明显升高,ALB水平下降(与A组比较,p<0.01),健脾益肝方(药)和秋水仙碱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ALT、AST、GLB和升高ALB水平,其中以健脾益肝方大剂量组效果最好,经治疗后,C组各指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F各组指标分别与A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C组大鼠门静脉压力(9.42±0.96mmHg)较B组(14.49±1.28mmHg)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接近A组(8.22±1.07 mmHg)水平(p>0.05);其余各治疗组(D、E、F组)对门静脉压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分别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NO及ET-1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经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各治疗组NO及ET-1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以健脾益肝方大剂量组效果最好,而秋水仙碱对NO及ET-1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p>0.05)。结论:1改良的复合因素造模法,是目前塑造肝硬化腹水实验模型较理想的方法之一。2健脾益肝方(药)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精神状态、皮毛色泽,增进大鼠食欲,逐渐增加其体重,并能显着减少模型大鼠的腹水量,具有良好的消退腹水作用。3健脾益肝方(药)能够显着减轻肝组织炎症及抑制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呈现出较好的保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4健脾益肝方(药)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健脾益肝方(药)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血NO与ET-1含量,从而改善其对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健脾益肝方(药)抗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机理之一。6健脾益肝方(药)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理气和胃功效于一体,可明显改善脾虚湿盛兼血瘀证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并能下调患者外周血NO及ET-1的含量,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脾两脏大小及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戚忠玺,杨牧祥,张一昕,耿兰书[8](2007)在《消臌软坚丸对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对血NO、ET-1水平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消臌软坚丸对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对血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对133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对照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对症处理(限制水盐、保肝、利尿、抗感染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臌软坚丸,观察2组患者腹水的变化,治疗前后肝功能、门静脉内径与脾厚的变化,血浆NO、ET-1的含量以及伴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肾功能不全等患者血NO、ET-1水平的调控。结果治疗组在消退腹水的总有效率,改善肝功能、门静脉内径与脾厚,以及调控血NO、ET-1水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其中伴有SBP、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治疗组在调控血NO和ET-1水平及其它方面也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消臌软坚丸能明显降低血NO和ET-1水平,改善肝功能、缓解门脉高压,这可能为本方有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理之一。

邹愚,李传贵[9](2006)在《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与丙氨酸转氨酶和自发性腹膜炎相互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腹水一氧化氮(NO)与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性。方法:取肝硬化患者血浆和腹水,用解放军三医大临床微生物研究室NO检测试剂盒检测NO,全自动生化仪(日立,7060)检测ALT。结果:伴有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患者与单纯腹水型血浆NO分别为(21.10±11.23)μmol/L、(19.56±8.69)μmol/L;腹水NO分别为(22.45±15.51)μmol/L、(18.72±8.11)μmol/L;ALT各为(268.41±165.02)u/L、(246.82±133.51)u/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NO水平升高均较显着,P<0.01,且与ALT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内源性NO水平随病情进展而升高,并与ALT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腹水中的NO浓度能较好的反映血中的NO浓度,但与自发性腹膜炎程度无明确相关性;故血清或腹水中NO水平不能为腹膜炎的发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周世雄[10](2006)在《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利尿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的利尿作用,并探讨其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的SD雄性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和造模组。造模组按照孙建勇等人的方法制造肝硬化腹水模型。造模后随机选取5只检测,经检测造模成功。除去死亡的和不适应存活的,剩余33只肝硬化腹水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B组)、双氢克尿塞组(C组)、中药小茴香组(D组),每组11只。用药4周后,收集24小时的总尿量。取血做肝功和醛固酮放免检测。取肝、肾组织固定,做H-E染色和NOS免疫组织化学切片。结果:①造模后,大鼠腹腔内可见大量腹水,肝脏表面凸凹不平,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学检测可见大量假小叶形成,门管区炎细胞浸润。②双氢克尿塞和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总排尿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肝功能检测表明,B、C、D组ALT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肝功能较B组和C组有好转,D组ALT低于B组和C组,且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醛固酮放免检测表明,B、C、D组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醛固酮水平降低,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肝组织H-E染色显示,中药小茴香组假小叶明显减少,汇管区炎症明显减轻。⑥NOS免疫组化显示,B组和C组有阳性结果,D组为阴性。结论:①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有明显的利尿消腹水、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及肝功能的作用;②中药小茴香具有降低肝硬化腹水大鼠醛固酮、NO水平的作用。

二、一氧化氮在肝硬化病人血、腹水、尿中的检测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氧化氮在肝硬化病人血、腹水、尿中的检测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HRS定义
    1.2 HRS诊断
    1.3 HRS流行病学
    1.4 HRS的病理生理
    1.5 生物标志物在HRS-AKI中的研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选标准
    2.3 诊断标准
        2.3.1 AKI诊断标准
        2.3.2 HRS-AKI诊断标准
        2.3.3 HRS-NAKI诊断标准
        2.3.4 Child-Pugh分级标准
        2.3.5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2.3.6 腹水分级
    2.4 排除标准
    2.5 数据采集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描述
    3.2 AKI组、HRS-AKD组及肝硬化组的组间比较
    3.3 单纯AKI组、HRS-AKI组、HRS-CKD组间比较
    3.4 AKI的分级比较
    3.5 β2-MG、Cys-C及两者联合的诊断效能分析
    3.6 AKI危险因素分析
    3.7 AKI预后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硬化患者肾功能损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检测项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对象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伦理学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感染部位
    3.3 病原菌调查
    3.4 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3.5 生存情况分析
    3.6 感染对死亡的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七消饮颗粒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对一氧化氮、内毒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般资料
治疗方法
治疗结果
讨论

(5)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3 问题与展望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典型病例
讨论
    1 立法思想
    2 组方分析
    3 疗效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PCT、CRP、WBC变化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方法
    1. 病例收集与处理
    2. 材料、设备
    3. 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描绘
    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 两组血WBC及PCT、CRP水平
    2 血WBC及PCT、CRP水平诊断SBP的价值与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1 血PCT、CPR及WBC的检测意义
    2 综合判断血PCT、CPR及WBC诊断SBP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文中英文缩写表
致谢

(7)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对肝的认识
        1.1 中医肝的解剖学认识
        1.2 肝的生理功能
        1.3 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2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2.2 肝硬化腹水病名的认识
        2.3 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
        2.4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3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研究
        3.1 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
        3.2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概况
    4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研究
        4.1 门静脉系统的特点
        4.2 门静脉高压的病理因素
        4.3 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4.4 门静脉压力测定方法
    5 肝硬化腹水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
        5.1 NO与ET-1的来源
        5.2 NO与ET-1的作用
        5.3 肝硬化腹水与血管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6 肝硬化动物模型的研究
        6.1 单因素法
        6.2 复合因素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临床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与分析
        结论
    实验二 动物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 健脾益肝方药分析
    4 健脾益肝方药疗效机制探讨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一: 主要英文缩略词
    附二: 附图
    附三: 临床病例采集表
    附四: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致谢

(8)消臌软坚丸对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对血NO、ET-1水平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情况 (见表1)
    6.2 2组患者不同程度腹水疗效比较 (见表2)
    6.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B超改善情况 (见表3)
    6.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NO、ET-1的改善情况 (见表4)
    6.5 2组伴SBP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O、ET-1的比较
7 讨论

(9)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与丙氨酸转氨酶和自发性腹膜炎相互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利尿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主要器械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一氧化氮在肝硬化病人血、腹水、尿中的检测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分析[D]. 汤胜兰. 南昌大学, 2021(01)
  • [2]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肝硬化合并严重肝损伤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施烨敏. 浙江大学, 2018(08)
  • [4]七消饮颗粒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对一氧化氮、内毒素水平的影响[J]. 王亚红,吉兴旺,金平. 中国民间疗法, 2017(12)
  • [5]七消饮加味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肝硬化腹水(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曾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慢乙肝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PCT、CRP、WBC变化及诊断价值[D]. 林玲. 青岛大学, 2014(12)
  • [7]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D]. 符小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消臌软坚丸对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对血NO、ET-1水平的调控作用[J]. 戚忠玺,杨牧祥,张一昕,耿兰书.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02)
  • [9]肝硬化患者一氧化氮与丙氨酸转氨酶和自发性腹膜炎相互关系的研究[J]. 邹愚,李传贵. 现代医药卫生, 2006(18)
  • [10]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利尿及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 周世雄. 新疆医科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肝硬化患者血液、腹水和尿液中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