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的积累与考查:高考作文的两个问题_高考论文

试题的积累与考查:高考作文的两个问题_高考论文

积累与审题——有关高考作文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析历年高考试卷中的作文题,结合评分标准和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作文对考生提出了种种能力要求。如认识和提炼生活的能力、选取和驾驭材料的能力、结构谋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考生在参考时用于写作文的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左右,如果事先不能完成这些能力的积累,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考生拿到考题后的审题过程,如果没有平时的训练也不易完成好。可见功夫都在考前:在参考前和动笔前。积累和审题看起来是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即在决定“怎样写”之前先要决定的“写什么”。

积累是考生在考前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不到家,即使有再好的写作技巧,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鲁迅说要“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的处事原则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概括了积累的诀窍。具体说,积累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直接的材料。这主要是指学生生活中看到、听到、接触到的活生生的事情。有的学生觉得这司空见惯的生活毫无价值,平淡无奇,恐怕这是没有多看看,多留心在意所致吧。如果用心审视一番,身边平淡的件件小事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比如,有的班上课非常安静,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室里干干净净;有的班上课很乱,学生没规矩,教室里很脏。有的班集合时速度非常快,有的班集合时速度非常慢。有的同学以助人为乐,有的同学损人利己。以上这些事是每个学校都有的,每个学生都看得到。这些材料有价值吗?你不去留心就没有价值。你深入思考就有价值。同时,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如果把这些事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联系起来,那就能写出很生动的文章了。如果走出校门,来到街上,我们更可以看到,有的人在清扫街道,有的人在随地吐痰。有的人搀扶盲人、儿童过马路,有的人行窃、乞讨。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繁华;有的地方危房破旧,几乎与贫民窟毫无二致。这些现象还不足以引起人思绪联翩吗?回到家里,听听父母、来客的对话,听听他们年青时吃的、穿的、用的是什么,看看自己身边的一切。拿历史和现实做对比,能不能得出一两个深入分析社会的结论呢?可见,只要留心、在意了,任何一件小事都会显现出它不平凡的光彩,成为考生作文中重要的材料。另外,因为对任何事物的正确认识都难于一次完成,所以还需养成反复思索,反复揣摩的习惯。考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细小的事都认真观察、反复思索,有了深思熟虑的看法,考试时运于笔端的就是经过反复提炼的有价值的材料。

第二,间接的材料。这主要是指从书籍、报刊、影视及谈话中得来的材料。以学生而言,这部分材料应该比来自生活的材料更丰富、更生动。考生还可以把这些材料分分类。如可以按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把平时积累的事迹、言行摘抄下来,再分析一下每一个材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或者换一种方式整理:能说明某一个问题的材料有哪些。如近来中国员工在外资或合资企业中受辱事件增多,在广东就连续发生了这样两件事。第一种,发生在珠海的“伤心一跪”。韩国女老板金彩仙迫使工人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有个老职工在十五分钟上厕所时间内在工作台上打了个盹,这个韩国女人就操起铝板,打到老职工背上,并喝令全体中国工人跪在她面前反省。第二件,发生在中山市,有一家台商办的伟太制帽有限公司。该公司最高管理人员协理怀疑3 名工人偷窃,就召集100多名中层管理人员到篮球场,勒令那3名员工当众下跪一个多小时,还被协理斥骂,用牛皮鞋底抽打,之后3 名员工还胸挂“我是贼”的胸牌,被押到各车间游行示众。这两件事中的中国工人的命运实在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当地政府的软骨病,他们明显地偏袒外国人,丧失国格人格,当然中国人的命也就不值钱了。(以上材料引自1997年5 月12日《北京日报》《人格值多少钱》)如果考生能经常把类似这两个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材料进行搜集、分析,高考作文也就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高考作文可能变换各种形式,命题的、材料的,但有一个原则,即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考生只要在平时多看看、多留心在意,也就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充足的材料。间接的材料中还应包括那些有分量,用连又广泛的格言警句。考生也可以分门别类搜集整理,一方面为了高考,一方面也是学习和工作的宝贵财富。如有关“奉献精神”方面的格言: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茨巴尔)

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莎士比亚)

名人名言可以增加文章的力度,这是每个考生都知道的,那么就让我们平时一点一滴积累吧。

积累了一定的材料,这还只是能写好作文的基础,还需要考生能选取和驾驭积累的材料。这就像图书馆里的众多藏书,称职的管理员能准确地把读者需要的书拿出来。作文也是如此。一个题目出出来,需要哪些材料,考生的大脑记忆库必须能准确地提供;要表达某一主题,哪些材料才最说明问题。我们知道,生活中的事既是统一的又是可以分解的。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反过来说,一个材料用在甲题上就十分恰当、十分增色,而用在乙题上可能就十分别扭,十分不得体。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自己选取材料和驾驭材料的能力。

谈到审题,有人总觉得这是拿到题目以后的事。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审题(包括构思)如果没有平时的科学训练,是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少考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并非他没有审题,而是他缺乏平时的审题训练,功夫不到家罢了。概而言之,考前的审题能力培养有以下几项。

第一,掌握几种哲学观点。以历史高考作文题分析,要求考生至少要掌握如下能力。

1.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如1990年考题中小姑娘被玫瑰花的刺扎了手,便断定这是个坏地方。这便是看问题的片面性,由此引发考生论述全面考虑问题。同时这个要求也指考生在拿到考题后能多角度考虑,依据充分的理由或事实作出全面的评价。

2.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上面玫瑰园的题同时也是论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同时这个要求也指考生能经过深刻的分析,抓住对象的最本质的特征,不受各种表象的束缚,把对象的本质揭露出来,并且能够运用正确的、比较抽象的概念。

3.分清主次的能力。如1992年考题中对街头即景中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就要用到分清主次的能力。材料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意识,有的甚至表现了对破坏公共卫生现象的反感。这是材料中人和事的主流。他们都破坏了街道卫生,但都不是有意的,这是人和事的支流。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满腔热情地肯定、歌颂美好的事物。

还有一些哲学观点,如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存在与意识、个体与整体、理论与实践、个人与集体等也是考生应该熟练掌握的。

第二,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准备。高考作文有一个目的,即考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维反应的敏捷性。我们不提倡、也不可能事先猜测高考作文题,但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学生自身的生活,学生认识领域里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重要问题上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和认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无疑对临场高考作文的审题、构思会有裨益。

有关认识准备,大致有以下几项:

1.关于爱国、理想、追求和人生价值;

2.关于逆境、竞争、勤奋;

3.关于探索、进取、实干;

4.关于志节、诚信、个人修养;

5.关于知识、人才与成才;

6.关于多思、惜时、效率、创造;

7.关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

8.关于德育与智育;

9.关于学习与社会实践;

10.关于学习与娱乐;

11.关于成绩与分数、方法与效率;

12.关于知识与能力;

13.关于师生关系,学生与家长关系,学生与学生关系。

以上概括并不完全,其实也并不需要完全。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这里只起一个引路作用,把学生引入思考之路,几次训练下来,学生就养成了对问题深入思考的习惯。当他们拿到考题就自然运用已有知识科学地进行分析,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审题和构思就会胸有成竹了。

第三,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从作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记叙文为例,拿到考题后,要联想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要联想这些人和事所表现的意义,要联想或想象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细节。更有一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考生必须运用想象来写作。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第二题和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第一题。以议论文为例,联想和想象的内容指的是审题过程中的弄清道理,准备事例,思考警句三个环节。而其中又以弄清道理最为关键。所谓弄清道理,并不是说考生不能确立中心论点,而是说不少考生不会展开论述。他们的文章仅仅是“论点——举例——结论”,缺乏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理出认识的层次来。因此,联想和想象在议论文审题中才显得尤为重要。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例,这个题目的议论中心是勤奋,这是十分明确的。如果只列举几个勤奋的事例,以勤奋谈勤奋,文章写得就很一般。只有联系相关事物,文章才能写得生动。我们可以写追求的目标来突出勤奋的动力;写刻苦、自励、积累、牺牲精神来突出勤奋的内容;写事业的成功和收获来突出勤奋的作用。至少我们也应该照议论文的老生常谈写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而这些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还往往以比喻、比较或引申的方式沟通起来。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由于形似或神似构成联想,能收到形象生动、说理透辟的效果。运用比较的方式表达由于相对而构成联想,能准确地反映作者的认识推理过程,使读者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运用引申的方式展开联想,能发人深省,给人有益的启示。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联想和想象审题将如何进行。

第四,培养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指的是对写作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学生要学会于规定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学会理解材料反映的意义,开掘材料的本质,这也就是鉴别材料,提炼主题的过程。一般说来,思考能力表现为概括性、综合性、理论性。概括是抽象思维的起点。对社会生活的概括面越广,说明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越强。目前学生中回答问题式的作文还不少,这主要是概括能力不够所致。考生的作文应该既回答了问题,又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要能从个别现象中发现共性,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发表看法,从而使思维的结果有更大的普遍性。综合性反映出学生具有多端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比较全面的思考问题。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决定一篇文章的份量和质量。灵活性强的学生善于进行多向性思维,从不同角度与方面起步,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因此他们的文章显示出内容充实、面面俱到,使人信服。理论兴趣浓厚是思维日趋成熟的标志,我们可以,也应该对学生提出思考深刻性的要求。在思维的广度、深度、难度方面要求学生全面地、细致地、从难地思考问题,照顾到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条件,系统地揭示事物本质和内部关系。

以上是与审题有关的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解决了,参试时的审题和构思就有章可循了。

综上所述,积累和审题是下笔之前的准备功夫。积累解决原始材料问题,审题解决如何处理材料问题。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学生还应养成作文前列提纲的习惯,从中心(论点)到材料做一个通盘梳理的安排,这样写起文章就更有把握了。

标签:;  ;  ;  ;  

试题的积累与考查:高考作文的两个问题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