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问题论文_王显春

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问题论文_王显春

四川省德阳市中心血站 王显春血液学检验,是临床用于诊断疾病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但检验过程中,检验者发生感染等风险的几率较高。乙肝病毒、HIV病毒,均可经血液传播。如检验者未于检验的过程中加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极易导致上述疾病发生。可见,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应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较为重要。

1 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问题

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以病毒感染为主。研究发现,导致病毒感染的原因,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穿刺:获取血液样本时,需首先给予穿刺。如穿刺针刺伤皮肤,携带病毒的全血、血清及血浆,可随即自皮下进入循环系统,诱发感染。(2)皮肤损伤:伴有溃疡、擦伤等皮肤损伤者,如长时间接触携带病毒的血液,同样可发生感染。(3)黏膜:临床研究发现,HIV阳性患者的血液如与健康人群的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等部位接触,同样可诱发感染。

2 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2.1 检验前的安全防护措施

检验前,选择安全性强的血液检测用品,是提高检验安全水平的主要途径。临床研究发现,与传统的采血方法相比,将真空采血系统应用到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可有效提高采血的安全性[1]。真空采血系统,由双向无菌针头。持针器、真空管三部分构成,三者处于全封闭的状态。应用该系统后,检验者与血液直接及间接接触的风险将显著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也将有所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预防感染,妥善处理使用后的采血器材较为重要。

2.2 检验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2.2.1 洗手

为提高血液检验的安全性,于检验后洗手较为重要。医护人员均应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并需使用肥皂[2]。如有必要,可使用消毒液,但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当检验者皮肤表面存在明显的血迹时,必须通过洗手的方式清除血迹,以免诱发感染。检验者检验完成后,如需进食、吸烟、换隐形眼镜、如厕,同样应洗手,以免病毒经口或皮肤黏膜进入机体诱发感染。当检验者离开实验室前,必须通过洗手的方式进行自我防护,以降低HIV等病毒的感染几率。

2.2.2 戴手套

通过戴手套的方式进行自我防护,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针刺伤,从而达到降低病毒感染率、提高血液检验安全性的目的。为确保手套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检验者应于进行穿刺等操作前戴手套。发生意外针刺伤后,手套可有效阻挡针头刺入皮肤,降低感染率。值得注意的是,检验者所携带的手套,应为一次性手套。当前,少数医护人员仍存在着忽略戴手套这一环节的行为。为确保血液检验能够安全进行,血站已将其纳入至规章制度中,使检验人员意识到戴手套的重要性,使病毒感染的风险得以减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 戴口罩

除戴手套外,血站的血液检验人员,同样需通过戴口罩的方式,对病毒感染进行预防,提高检验的安全性,提高自身的健康防护水平。黏膜感染,为血液检验过程中的主要病毒感染途径之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感染风险更高。为预防感染,医院应嘱检验人员佩戴医用口罩,于检验的过程中,对口腔与鼻腔进行保护,避免患者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直接接触,使血液检验的安全性得以提升。戴口罩前,应采用七步洗手法洗手,确保手部清洁后,用双手将口罩上的褶皱拉开,使其完全覆盖口鼻与下巴。

2.2.4 清除血液

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发生血液溅出,及时将溅出的血液清除,有利于降低血液检验过程中的病毒感染率。

2.3 检验后的安全防护措施

2.3.1 穿刺针的处理

针刺伤为血液检验过程中的常见损伤,是导致检验人员发生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为解决上述问题,采血后,妥善处理穿刺针较为重要。当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采血时,采血后如未摘掉针头,而直接利用注射液将血液注入试管,极易导致溶血问题发生。因此采用传统的方式采血时,摘掉针头,用毁形器处理针头后放入利器盒,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应谨慎操作,预防针刺伤。

2.3.2 职业暴露的处理

当检验者的皮肤、黏膜等部位与患者血液接触后,需立即采用肥皂清洗,并采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必要,可对伤口进行包扎。与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接触后,检验人员需立即与相关部门联系,注射乙肝DNA重组疫苗。首次注射后1个月及6个月时,需再次注射,共注射3次,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与HIV阳性患者的血液接触后,于清水冲洗的同时,立即与疾病防控部门联系处理。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的过程中,检验者面临者HIV等病毒感染的风险。当前,部分检验者仍存在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对其自身健康的保证不利。未来,建议血站加强对血液学检验工作的管理,提高检验过程的规范性,提升检验者的自我防护能力,使血液检验的安全性,得以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程秀丽,王琴,李巍.Westgard西格玛多规则方法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质控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8,33(05):151-154.

[2]孟丽.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2):157-158.

论文作者:王显春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8

标签:;  ;  ;  ;  ;  ;  ;  ;  

血液检验中的安全问题论文_王显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