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失去的统治地位_猪八戒论文

回到失去的统治地位_猪八戒论文

找回失落的主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象一:盲目“尊重”

片断一:

师:学了《狐狸和乌鸦》后,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觉得乌鸦很可怜,辛辛苦苦叼来的一片又大又肥的肉却被狐狸骗走了。

生2:我们要经得住别人的花言巧语,不要上当受骗。

生3:我觉得乌鸦太笨了,狐狸太聪明了!

生4:对,狐狸开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知道乌鸦爱听好话,就一个劲儿夸乌鸦,终于达到了目的。

师:同学们大胆发言,积极动脑,想法独特,很了不起!

片断二:

师:学了《麻雀》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1:小麻雀还呆在地上,还没有脱离危险,我真为它担心。

生2:老麻雀那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我,妈妈就像老麻雀一样爱我,我以后要回报妈妈。

生3:小麻雀自不量力,明知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还要同猎狗搏斗,这不是鸡蛋碰石头吗?

生4:我觉得老麻雀很傻,冒着生命危险救小麻雀,也没有使小麻雀真正获得安全,还不如呆在树上,日后再孵一窝小麻雀。

师:同学们都能从自己的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真是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啊。希望大家今后能继续坚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阅读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不能该引导的也不引导。个性化阅读强调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但个体的阅读体验应该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而不是说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个性化阅读要尊重文本。《狐狸和乌鸦》是要让学生懂得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麻雀》赞扬的是关爱弱小的高尚品质和无与伦比的亲子之情,对人们进行的是美好情感的熏陶和高尚品格的培养。以上教学片断中,后两名学生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与文本提倡的精神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背离。对此,教师不能一味赞扬学生有独特见解,必须要在适当的时候对此进行引导,或“及时点拨”,或“回头照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领会文本内涵,指引正确的价值取向。遗憾的是,一直到课结束,我们期待的情况都未出现。

(眉山市第一小学 徐静)

编者视点:尊重学生个性,并不等于要迁就学生。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认识有时会有偏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把自己的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师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实现师生“共生共荣”;要通过必要而精当的点拨,使学生“偏离”的思维轨迹重新指向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通过教师的“深度参与”,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阅读教学取得真实的效果。

现象二:讨论的旁观者

《猪八戒吃西瓜》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的猪八戒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猪八戒把那么大的一个瓜吃完了,他真是个美食家,他的肚量也很大。

生2:猪八戒不拘小节,很潇洒。饿了,找到西瓜就吃,管那么多干嘛。

生3:猪八戒很爱师父。有一次,妖怪抓住了唐僧师徒,要煮唐僧吃,猪八戒拦着,让妖怪先煮自己。

生4:猪八戒顾全大局。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猪八戒不记个人恩怨,到花果山请回了孙悟空。

生5:猪八戒很勇敢,在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打死了很多妖怪。

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教师亦欣喜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但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看不到教师“活动”的身影,教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了旁观者,致使讨论漫无边际,无疾而终。是学生的讨论不需要引导吗?笔者认为,这次讨论至少有三处需要引导:第一,孙悟空外出寻找食物,猪八戒怕孙悟空先把好吃的吃了,自己吃亏,提出一同前往,路上却怕苦怕累,装肚子痛。找到一个大西瓜后,他又经不住诱惑,找出各种理由自己把瓜吃了。本文要批判的是猪八戒这种自私嘴馋、好吃懒做的行为。讨论中,有学生认为猪八戒把那么大的一个瓜吃完了,他是美食家,肚量也很大。学生有这种认识是因为没有深入理解课文造成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读懂课文。第二,猪八戒找到西瓜就独自吃完,这是心中没有他人,自私自利的行为,学生却理解为不拘小节,是潇洒。学习课程首先是学习做人。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猪八戒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第三,有学生举例说明猪八戒爱师父,有学生说猪八戒勇敢,取经路上打死了很多妖怪,还有学生举例说明猪八戒顾全大局。这几种理解,是因为学生离开了所研究的文本,在《西游记》的其他事例中寻找猪八戒的优点。此时,教师应该将学生“拉”回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本课事例中发现猪八戒的特点。

(眉山师范附属小学 罗春辉)

编者视点:讨论是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因此已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但是,学生讨论如果没有教师合理的调控和引导,便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了,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当学生思维脱离文本时,教师不能怕限制学生思维而袖手旁观,也不能一味“陶醉”于学生思维的求异、拓展和创新而不加引导,因为文本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土壤,离开了这个“土壤”,一切思维活动都只能是虚假的“镜中花”、“水中月”。

现象三:重“生成”淡“预设”

“年、月、日”教学片断描述:

师: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们除了了解年历卡片上每个月的天数,还发现了哪些新的信息?

(老师热切的目光洒向了学生,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发现每个月的天数是不相同的。

生:我发现2月的天数是一年中最少的。

生:我知道这12个月的天数加起来是365天。

生:老师,我会用拳头把这些月的天数记住。

(教师愣了一下。很显然,在这里,他是想让孩子通过探究体验大小月的天数不同,并让孩子自主生成大小月的知识,可没想到,一个孩子“误打误撞”地把下个环节的内容——“怎样记忆大小月”给提了出来。)

师:好,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显然,这是一位非常尊重学生的教师。)

生:1月大,2月平……

(孩子兴致勃勃地讲开了,教师也用肯定的眼光鼓励着孩子。)

师:那我们就跟着这位同学一起来记记大小月吧。

(下面的孩子茫然地伸出小手,机械地模仿起来,有序的教学环节,被学生的现场生成扰乱了。有学生小声嘀咕了一句:“什么叫大小月?”)

这位教师非常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也很注意让学生通过体验现场生成知识,但是,他事前没有预料到课堂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孩子生成的内容超出了“预设”并对完成教学目标产生了干扰时,他又缺乏恰当的处置,将这个“偶然事件”作为“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整合进教学中,放弃了原来的“预设”,“跨越式”地继续着下面的教学环节。教学偏离了正常的轨道,给大多数学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惑。

(成都师范附小 秦梅)

编者视点:重“生成”,不等于不要“预设”。教师注重“突发性”的生成资源,并适时予以引导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因此而忽略了“预设”。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每节课都有它需要完成的任务、达成的目标,离不开教师课前为完成任务、达成目标而进行的“预设”;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情绪状态等都不一样,教师课前还必须对学生有一个“预设”;因为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有经验的教师课前也会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成”出现时不露声色、胸有成竹地调控大局,又不会放掉有用的“生成性资源”。

现象四:“放”而失控

《望梅止渴》教学片断:

学习了课文之后,有学生质疑: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安静的教室一下就热闹起来了,他们先是相互间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大声喧哗起来,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

生1:前面有梅林。荒无人烟的地方,并不代表没有花草树木,没有花草树木就表明没有空气,人就不能生存,因此,如果没有梅林,他们就不能活着出去。

生2:不对,应该没有梅林。刚才他说有梅林,那我请问,“荒无人烟”是什么意思呢?

生3:有句话叫“站得高,看得远”。曹操站在高处,就看得到前面的梅林;战士们纷纷躺在地上,当然看不到了。

生4:我认为没有梅林。我从插图上看出他们休息的地方没有草,没有树,都是石头。你想想,连草、树木都不能生长,梅林怎么能生存呢?

生5:我也认为没有梅林,因为梅子是秋天长的,课文里的故事发生在“夏天”,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梅林。

生6:不对。如果没有梅林,大家大步向前走去,等走了这段路后,又会重复刚才危急的情况,而且曹操也会失去威信。从此可以看出梅林是有的,曹操不可能说假话。

生7:我查过字典知道,曹操是骗他们的。

生8:对,成语故事中的“望梅止渴”讲的就是“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学生的争论是热烈的,思维是活跃而开放的,以至于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学生各抒己见,直至下课。课后,我懊恼不已,难道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境界?

“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这一问题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各抒己见,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答案的局面,课堂充满生机。学生据理力争,有的联系上下文,有的引经据典,改变了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了主动的探索者。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互相启发,在研究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发。遗憾的是,当学生提出“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后,我虽然因势利导,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开动脑筋研究问题,但“放出去”后却“收不拢”,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对于“前面到底有没有梅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安岳县城东小学 汪圣元)

编者视点: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争辩,这是该教师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但是,“放得开”,还要“收得拢”。“放得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自由发表见解,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收得拢”,就是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相机点拨,适时调控,避免出现影响任务完成的“节外生枝”,引导课堂教学进程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现象五:引导无深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实物:红领巾。由此引入课题。

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

生:三角形。

师:你能指一指红领巾上的三个角吗?

(学生自信地指出了三个角的顶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请孩子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长方形纸,用这张纸折出一个角。

生:老师,不用折,长方形本来就有四个角。

师:对,你真聪明!我们在认识长方形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长方形有四个角。

(听了教师表扬,许多孩子都不折了。)

接下来,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折角、做角、画角等教学程序,采取先自主探究后回答问题的方法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在后来角的“辨析”练习中,教师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不理想,对角的认识也是模糊的,还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认为只要是尖尖的就是角。

按教材的编排,由实物引入,学生能顺利说出角的数量和指出角的位置。当教师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折角,而学生凭借学过的知识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的时候,教师本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引导,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把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导向新知识,而不应简单一句“你真聪明”就草草了结,使得到表扬的和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都不再作深入的探究了。

片段二:

师:请拿出圆形纸,你能从这张纸上找出一个角吗?

生:(异口同声地)不能。

师:你能折出一个角吗?

生1:老师,我折出了两个角。

生2:我折出了三个角。

师:请把你们认为的角与红领巾的角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呢?

(因红领巾在制作过程中有的边不是很直,加之贴在黑板上也不很平展,学生们比较了半天也没有比较出结果。)

孩子们虽然在生活中对“角”有一些理解,但与形成抽象的角的概念之间有较大差距。在孩子们心中,认为“尖尖的”就是角,没有边的概念。教师在实物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红领巾因制作粗糙已不再是标准的三角形。从这里可看出,教具的导向作用也是多么的重要。

(宜宾市翠屏区教研室 李林)

编者视点:拓展和深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得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该教师很尊重学生,也很注重通过实物教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但是,由于教师既没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新知识之间找到契合点,也没有对教具进行精心选择,阻碍了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仍然停留于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这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的表现。

现象六:教师让位于多媒体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儿歌《大家都说普通话》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好,要是能把“风”字写正确就更能干了!咱们先来看看“风”字的写法。

(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

师:“风”字中有一个咱们没有学过的笔画,哪个亮眼睛的小朋友发现了?

生:横折弯勾。

师:来,一起来写写这个新笔画。

(多媒体演示笔画“横折弯勾”,学生跟着书空。屏幕上反复出现“风”字的第二笔“横折弯勾”,教师始终没在黑板上演示。)

师:现在咱们可以说说“风”字是怎么写出来的了。

(播放多媒体,教师和学生一起跟着多媒体演示说笔顺,学生书空。屏幕上反复出现“风”的写法,教师没有对孩子进行具体的书写指导。)

师:咱们会写“风”字了,不过还得把它写漂亮呀!请孩子们仔细看看田字格,注意每一个笔画的位置。

(学生读帖,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孩子们在作业本上用心写两个“风”。

(学生埋头写,教师仍未板书示范。接下来,教师将孩子们写的字一一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有的歪歪扭扭,有的窄小,有的超出了字格……教师也未做任何点评。)

学生字写得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这位教师在生字教学中过分依赖“课件”,该在黑板上示范板书没示范,该对生字的笔顺、笔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的环节丢失了,最后检查环节也忽略了,教师完全让位于多媒体。

(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邓偲娟)

编者视点: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计算机绝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明确:多媒体计算机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它是供教师使用、为教学服务的,它是否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都是服从于教师教学需要、有明确目的的,教师决不能“丢失”了自己的“主导”权,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标签:;  

回到失去的统治地位_猪八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