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主导增长的矛盾与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主导增长的矛盾与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超前增长面临的矛盾与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对外贸易论文,矛盾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必须扩大出口,实现对外贸易的超前增长。

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领先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1979~1993年的15年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达18.4%,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由1978年的9.89%上升到1993年的35.92%,上升了27.03个百分点。而且,随着生产结构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出口结构得到初步改善。先是从1981年起我国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力量;第二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后标志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开始出现持续上升,从1987年的4.4%迅速上升到1993年的16.7%。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重化工业化及其向高加工度的转化阶段。从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来看,这是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中国在未来15年也完全有可能保持改革以来15年间年均递增9%的速度增长。而且“复关”以后,我们不仅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国内市场也将不得不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这样,不但要求按照国际竞争和比较利益原则调整产业结构,而且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进出口也必须保持与前15年相应或略高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整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实现。

二、出口超前增长面临的矛盾

90年代后半期到下世纪初,我国加快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据预测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发达国家以及东欧和拉美国家将从停滞转入复苏,而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中国占有地利之便;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历史性协议使作为世界贸易自由化基石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恢复活力,贸易保护主义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为世界贸易的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世界经济增长也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国将扩大技术革新投入,高科技产业化已形成世界潮流,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将继续提高,后15年仍将是一个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造的时期,为中国扩大出口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竞争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重化工生产规模和水平的提高,将使出口规模和结构跃上新的台阶;而由于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异,传统的轻纺产品的出口仍将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这些无疑为我国扩大出口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然而,由于后15年中国处于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向较发达国家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将发生由内向、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换,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实现出口超前增长将会遇到如下几个矛盾。

1.较高的外贸依存度与较低的对外竞争力的矛盾

战后世界需求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食品、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的需求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而主要是电子、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比重的上升。因此一国经济对外竞争力主要是指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生产率上升率高的电子、机械、和运输设备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于H.钱纳里和Y.库布等人的大国平均模式中$560~$1120阶段的水平,也高于日本1955~1972年间的水平。我国生产结构中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达52.8%,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比重也高达36%左右,不但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等发达国家。但在出口结构中反映对外竞争力的具有较高生产率和需求弹性的机械及运输设备所占比重为15.6%,加上化学品、冶金制品的重化工产品也不过27%左右,远低于大国平均模式中$560~$1120阶段的34.1%的水平,更大大低于日本1955~1972年的60.4%。

表1计算了我国各行业的对外竞争力系数,若出口大于进口,则对外竞争力系数为正,表明我国该行业具有一定的对外竞争力;反之,进口大于出口,对外竞争力系数为负,基本上就表明我国该行业的对外竞争力弱。为消除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以1990年和1994年上半年平均值为准,我国产业对外竞争力强(竞争力系数≥0.5)的是服装、旅游用品与手提包、煤炭、鞋类、家具、饮料及烟草、活动房屋、无机化学品、食品等;竞争力较强(竞争力系数在0~0.5之间)的是医药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橡胶制品、钟表、纺织、初级塑料等;竞争力较弱(竞争力系数在-0.5~0之间)的是电信及声录设备、电力机械、电气零件、软木制品、有机化学品和其它化学品等;竞争力很弱(竞争力系数在-0.5以下)的是特种工业设备、金工机械、动力机械设备、通用机械、汽车、专业、科学及控制仪表、非初级塑料、钢铁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竞争力强或较强的几乎全部为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密集、加工度高的产品则竞争力很弱。

表1 中国各行业对外竞争力系数表

{f52fa01.jpb}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1991年)《海关统计》1994.6月资料计算

注:对外竞争力系数=(出口-进口)/进出口,1994年数据为1~6月。

2.比较优势产品生产能力庞大,但需求弹性小、附加价值低。

由上面可以看出,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克服资金和技术制约的比较优势产品主要是轻纺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的金属制品和机械。但其中大多数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再加上我国产品多数档次低,设计陈旧,卖价很低,附加价值也就很低。表2计算了1993年和1994年上半年几种商品进出口每单位平均价格,通过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表2 中国几种商品进出口价格每单位价格比较

单位:千美元/原单位 %

{f52fa02.jpb}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1994.6

从表2可以看出,作为我国目前比较优势和出口主导商品的棉机织物两个时期平均价格进口价是出口价格的1.4倍;具有出口潜在优势的收音机、收录机及组合音响两期平均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1.7倍,彩色电视机则高达5.2倍;而作为进口主导的机械设备与能够出口的劳动密集型机械设备的价格差距更为惊人,如工业用缝纫机每台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9.8倍,而金属加工机床每台平均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125倍。上述表明我国出口基本上是靠低价取胜。但是今天国际市场商品的竞争已不只是成本的竞争,而主要是技术、设计、信息的竞争,卖价低并不表明竞争力强。

而且,如果不对我国出口企业进行改造和对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上述我国比较优势产品出口的贸易条件还有更加恶化的趋势。首先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世界产业结构重心将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资源、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条件和需求弹性将会相对恶化。第二,在需求弹性不足的情况下,供给弹性却有增加的趋势。先从国内供给来看,我国各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雷同,水平相近,都是以中低档为主。一些低层次产品我国已占世界市场相当份额,大规模出口,不但面临进口国限额的限制,甚至会遭到进口国的倾销指控;另一方面,即使不限额,也会出现各省纷纷涌出,自相竞争,造成增出不增收。再从国际上的供给来看,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更加低廉的优势已成为我国传统产品的强劲对手,在我国传统出口市场将展开低价竞争的局面。

3.出口主导产品和重化工业化趋势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的矛盾。

1992年我国104种1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中,纯资源类型的农、矿产品就有28种,具有资源密集特征的制成品(行业物质消耗率70%以上)20种,两者合计48种占46%;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行业产值中活劳动消耗占8%以上)的有36种,我国大力增加上述产品的出口并推动以石油、钢铁为基本能源、原材料的重化工化将面临资源的制约。以钢铁为例,如我国钢的生产以日本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0年间对钢的需求弹性系数1.1进行测算,2010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3.58亿吨(取1990~2010年GDP年均增长8%),以每吨钢需2吨铁矿计共需7亿多吨铁矿。我国目前的铁矿产量只有2亿多吨,2010年达到4亿吨有很大难度,而目前世界铁矿石产量只有9亿多吨,其中全部国际贸易量只有3亿多吨。原油方面,据估计到2010年我国原油需求量达3亿吨左右,国内可供1.4亿吨左右,届时需进口1.4~1.7亿吨,目前世界上只有日、美进口原油超过1亿吨。粮食、棉花也有类似的问题。

资源制约的矛盾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将产生三方面的影响:(1)我国初级产品将由以出为主向以进为主转变,并将改变世界初级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日本和“四小龙”取得高速增长所依赖的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初级产品价格疲软的格局将发生逆转。虽然不敢断定它会限制我国工业化进程,但会提高我国工业化过程的成本曲线。(2)扩大初级产品的进口与为加快工业化速度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进行的大规模技术、装备的引进在用汇上相冲突,不是彼此抑制,就是给出口增长增加更大的压力。(3)资源短缺与国内需求经常过热相结合,会抑制出口工业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4.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与进出口不协调的矛盾。

为克服上述需求弹性低、附加价值低和资源短缺的制约,必须加速国内产业的升级,以最小的代价提高资源配置的层次和效率,为此要求有高度有序的进出口协调机制。而我国进出口基本上处于不协调的状态。(1)首先是外贸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脱节。这是传统计划经济下的痼疾,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2)进口企业之间的相互不协调。一些进口量大的商品,特别是投资品的进口本可以伴随相关制造、设计技术输入,但企业各自为战,不得不为技术输入付出更大的代价。(3)低需求弹性商品的大量出口,相互压价,造成增出不增收。(4)一方面为创汇,低价出口资源型产品,另一方面国内资源供给不足,又不得不高价进口资源及原材料等中间产品。进出口企业之间、外贸与生产企业之间的相互脱节,形成在低层次基础上的低效益输出,而且在市场化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无疑也将会延缓产业升级进程,增加工业化的代价。

5.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与我国经贸发展的矛盾

虽然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成功将一定程度上刺激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但以欧洲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将使前述贸易增长在区域内部转化,而削弱区域之间,集团之间一般商品的贸易增长。中国地处亚太这个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但正在兴起的如泰国、马来西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阶段上与中国相同,都希望借世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之机抢占“四小龙”转移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所腾出的市场,它们的许多商品结构与中国相同,因而竞争将更为激烈。上述两方面因素将较大程度地减少我国比较优势产业进入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我国希望采取70年代以来新兴工业化国家普遍采用的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提升我国的比较优势的做法将会遇到困难。80年代以来,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国际直接投资和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以及跨国公司母国对外贸易的75%,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世界经济贸易的区域化、集团化使资本跨集团流动的动机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通过国际分工获得最大化比较利益变为绕过集团的贸易壁垒,在其它集团建立基地,而使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如1990年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占80%),跨国集团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相对减弱。而且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对中国潜在市场的垄断和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垂直分工,这与我国期望为发展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及一些高科技产业进入水平分工阶段进行关键技术转移产生矛盾。事实上改革以来我国吸引外资也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上,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很少。

三、高速增长时期外贸结构调整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政策取向

1.制订明确的发展战略,明确我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即以产业升级为中心,以高加工度、高需求弹性的机械电子、石化、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扩张高新技术产业,挖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市场潜力;一方面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重化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2.强化结构调整的长远效益,产业结构由低水平、内向化向高水平国际化调整转变。一是将稀缺资源和关键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制成品后再出口,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替代,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二是通过大幅度降低关税或放开一般性产品的进口,促使企业站在国际竞争的高起点,通过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3.增加轻工产品的技术、设计和信息含量,出口商品结构由低效型向高效型转变。近期通过加速传统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强化设计,增加信息和艺术含量,以及提高原料质量、改善包装等措施,增加花色品种、加快产品更新速度和改善产品的外部形象,提高服装、鞋类、玩具、工美制品、塑料制品、钟表等轻工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企业的改组、改造,促进新兴家电产品生产企业的大型化,以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和开发强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使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在出口中的比重得到较大提高;支持发展新兴的劳动—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软件产业、时装业,努力推动这些行业成为出口导向型行业。

4.建立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的进出口协调机制,克服企业竞争力低下的缺陷,向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转变。

5.全方位开拓市场,进出口市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6.利用外资由出口加工型为主向以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1)利用我国大市场作畴码,争取关键技术的转移,推动产业升级;(2)以自己的高新技术为资本,开展高技术领域的合作,扩大与发达国家水平分工的比重;(3)有选择地放开一些行业,争取跨国公司投资,作为推动出口的重要力量。

标签:;  ;  ;  ;  ;  ;  

中国对外贸易主导增长的矛盾与选择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