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评估论文_唐国亮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500

【摘 要】目的:分析骨密度(BMD)在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生风险中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接诊的行PVP手术治疗的5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术后随访结果,将其中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2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术后未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2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的BMD QCT值明显较低(P<0.05);与BMD正常组相比,低BMD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均相对更高,其中又以骨质疏松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BMD在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字】骨质疏松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骨密度;脊柱压缩性骨折;风险评估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用术式,但临床经验表明,随着PVP术应用的逐渐广泛,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亦在逐渐提高[1~2]。为了分析BM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我院骨科接诊的行PVP手术治疗的5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我院骨科姐真的行PVP手术治疗的5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入组标准:①均符合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3],且均经临床表现及临床检查确诊;②均符合PVP手术相关指征;③视觉模拟评分(VAS)≥6分,椎体压缩程度<85%;④均无合并肝、肾等功能衰竭者;⑤均无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心肺功能不全者;⑥均无长时间应用雌激素与糖皮质激素制剂者。50例患者经治疗出院后均行为期1~2年的随访观察,随访方式主要包括门诊、电话及再住院病历资料查看等,根据患者的术后随访结果,将其中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2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64.17±6.28)岁。椎体程度:轻度11例,中度5例,重度6例;术后未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2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64.68±7.15)岁。椎体程度: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8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P>0.05)差异存在临床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50例患者体位取俯卧位,给予高度软垫垫于胸部和双侧小腿部,尽可能使患者的脊柱保持过伸位,C臂机监视下确定病变椎体,且在椎弓根提报投影位置进行相应的标记。消毒、铺巾后,常规给予局部麻醉,以穿刺针刺入椎弓根外上缘部位。C臂机透视下以穿刺针注入椎弓根,待正位片显示针尖到达椎弓根内侧壁,侧位片显示针尖到达椎体后缘后,将穿刺针芯取出,沿导针将扩张导管和工作套管置入,在工作套管放入实心钻,且沿顺时针将椎体缓慢注入,待钻头到达椎体前缘皮质后方约1.0cm位置时,将实心钻旋出。在推杆中注入浆糊样的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再将工作套管注入,经前往后逐渐注入椎体,靠近椎体后壁后停止骨水泥的注入,待骨水泥全部固化之后,将工作套管取出。术后1~2d时鼓励患者积极下床活动,术后3d时复查X线或CT,以观察椎体中骨水泥的渗漏情况,且指导及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常规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直至椎体BMD恢复正常为止,同时叮嘱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1)腰椎BMD值:通过QCT法对患者术后的腰椎BMD值进行测量。(2)BMD T值: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对BMD T值进行测量:BMD正常组:1~-1SD;低BMD组:-1.0~-2.5 SD;骨质疏松组:<-2.5 SD。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后,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通过x2检验法分析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通过t检验法分析计量资料,以( )为单位,(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BMD QCT、Cobb角及椎体高度恢复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的BMD QCT值明显较低(P<0.05);两组的椎体高度恢复率和Cobb角对比(P>0.05)。

注:与BMD正常组对比,* P<0.05;与低BMD组对比,# 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易合并脊柱压缩性骨折,而PVP术是脊柱椎体强化的常用措施之一,其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术后出血少,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住院时间短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疗效已获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但临床经验表明,该术式术后患者具有较高的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发生率[4]。目前,临床对于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机制依然还未明确,有学者认为,其发生主要与术前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压缩应力提高、术后骨折椎体刚度、邻近椎体生物力学改变及极限负荷等因素有关[5~6],但关于BMD值与其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相对较少。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的BMD QCT值明显较低(P<0.05),这提示患者的BMD值越低,其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概率越高。同时,与BMD正常组相比,低BMD组和骨质疏松组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均相对更高,其中又以骨质疏松组的差异更为显著(P<0.05),这提示BMD值越高,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概率越低,反之亦然。由此可见,BMD值和患者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可将其作为评估患者PVP术后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BMD在行PVP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丰建,林伟龙,朱炯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1):50-54.

[2]刘瀚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12-313.

[3]吴波文,张锡平,王镖等.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2):3669-3671.

[4]刘东光,周辉,金永明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12):980-984.

[5]申勇,刘法敬,张英泽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12):975-979.

[6]戴鸣海,刘良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36-137.

论文作者:唐国亮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  ;  ;  ;  ;  ;  ;  ;  

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PVP术后新发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评估论文_唐国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