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数学教师成长的基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点论文,数学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师的备课工作,以此作为科研型教师成长的基点.我们以数学教师的备课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备课模式研究,促成科研型数学教师的快速成长.
一、“抄男抄女”,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
所谓“抄男抄女”,就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在备课时下意识地在抄教案,不是抄别人的,就是抄自己的,或是抄网络中不同版本的教案.他们疲于抄写教案,字迹工整漂亮,洋洋洒洒,被戏称为“抄男抄女”.而新课改越发注重教师的备课,对备课的改革和研究,越发的普遍.“集体备课”、“学案”、“A案B案”、“二次备课”等轰轰烈烈的研究接踵而至,但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课前需要备课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备好课≠上好课,但是无论是什么年龄、什么“级别”的教师都需要认真备课,因为备好课确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不会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课就是抄写教案吗?很多数学老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把一种创新的活动变成了机械体力活.关注点落在“备得多”、“书写工整”,并认为这一切都是走形式主义.但是,教案并非备课的全部,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备课的内涵,摒弃“备课=教案”的观念.
(3)课前,你会再看教案吗?有的数学教师很认真,备课有很多的提前量,甚至放假期间就备好了一学期的教案.那么,课前你会再看教案吗?如果不看,那你认为你的备课有意义吗?所以,课前的再次备课是必需的,需要根据教学效果做一些适当的调整,需要熟悉教学的目标,需要思考每个环节的达成策略,更需要理清教学的流程.
二、实践“新备课方案”,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
我校的备课方案在项目的设置中,突出了“研究”和“师生双边活动流程”两大主题,引导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方案的思想下,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学生;体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指导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思考和设计予以重点关注,引领数学教师正确的教学观.
首先,备课方案强化了课前的分析与思考,提倡流程式备课设计,简化了教学中相关细节的描写.这种做法,一方面,促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围绕课题以及学生的特点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在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习得,促成用“大眼光”去考虑教学的得失;另一方面,以师生双向活动流程式的备课,简化教学细节的备课,使教案能够为上课所用,让教师能够带着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走入课堂,既体现备课的效果,又留出教师临时发挥的空间,体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境性.
其次,备课方案对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了合理的表格设计,简化了教学相关的附属语言,有利于教师简化教学细节,清晰教学流程,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教学的主体结构,达到简化备课环节而优化备课效果的目的.
三、树立“大备课观”,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动能
1.“隐性备课”——树立大备课观
备课的好与不好,根本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尤其作为数学教师,更应该跳出学科的束缚,关注生活,积累经验,丰富知识,了解学生,这些都是学科素养和精神以外的“隐性资源”,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从而树立大备课观.
树立大备课观,首先应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思考积淀教师的素养.我们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而应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呈现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学习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项有趣的探索活动.这样就需要我们教师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才能够善于挖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资源,让这些具有鲜活的时代感的资源走进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我们需要考虑到学习氛围的创设、人际关系的调节和情感关系的培养,让学生心智得到和谐、同步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树立大备课观,还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多方面、多层面地学习才能适应课程标准和学生心智的不断发展.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同时要多听多学多交流,借鉴其他优秀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实践经验,更新内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设计,不但要“教得精彩”,更要体现“学得有效”.在当前关注学生学习的课程标准下,我们数学教师备课时要“备好自我”和“备出集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的学情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切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有教师自我的个性.同时还要注重集体合作备课,重点不在于一堂课如何上,而是在集体的交流中教师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在不同的设想碰撞中存同求异,形成教学智慧.
树立大备课观,也需要了解学生,在掌握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数学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学生找准真实的教学起点.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高效的学习方法、丰富的学习环境.过去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现在我们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过去我们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今天我们是陪着学生走向知识;过去我们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今天我们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2.“有效备课”——把握备课方向
备课要注重有效性,要了解学生的水平,了解知识点的基础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流程,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追求目标的达成度.
“有效备课”要把握“三个一点”.首先要“单纯一点”,我们无需过分追求新颖和一些花哨的东西,而应该单纯的清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的备课就是有效备课;其次要“多变一点”,备课的前期设计仅仅就是一种预设,而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会随着学生的认知而有不同的生成效果,我们不妨多做一些假设,多想一些实际情况下的有效应对,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更具有丰富的内涵;最后要“模糊一点”,备课时教师应该更注重一些开放的情景设置,对一些细琐的小环节模糊一点,这样有利于形成开放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延展和丰厚.
3.“全程备课”——明确备课主旋律
备课是什么?有人认为备课就是课前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我们要分三个过程来全程备课.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预设过程,教案的设计要提倡文字与思想相结合,我们要紧紧扣住目标和教学流程两大主题,教学目标要牢记,教学流程要清晰,这有利于教师轻灵的驾驭课堂的每个环节.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调适也是备课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学习方案的设计、有交流互动形式与内容的设计,还要有为生成所准备的“留白”,要为学生准备进行“生成”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和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的条件.教学的生命力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育,教师要有足够的准备和智慧,把课堂上将会出现的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转化成教学的亮点.备课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更要突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后的反思和调整是备课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一是成功之处的分析,某一处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某一个环节的经典设计等,分析这样有效的教学效果产生的深层次问题,这样的案例评析,有助于促成数学教师自我的教学风格形成.二是教学的不足之处,如算法优化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内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生的认知问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还是教学机智的问题?针对生成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策略和教学新方法,写出改进方案和教学的新设计.三是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和“生成教学”.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动态课堂,而不是单纯教师教学的课堂,因而会有“教学生成”,教师要对有价值的教学生成进行分析,分析教学生成的引发条件,有效引发有价值的教学生成.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生成教学,这也是数学教师必须反思的地方,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机智的积累,是一个数学教师需要积淀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