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论文_章小芹

章小芹

如皋市中医院呼吸科 江苏如皋 226500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呼吸内科住院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和心理功能各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护理质量。

关键词:行为干预;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迁延反复,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面心理[1]。但关于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研究甚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呼吸内科住院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2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年龄低于68~78岁。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认知与言语沟通障碍,合并肝肾功能衰竭、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其中男41例,女16例,年龄:68~78岁,平均年龄(72.87±1.65)岁,病程6~144个月,平均病程(61.35±3.62)个月,对照组: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75~79岁,平均年龄(73.11±1.91)岁,病程6~136个月,平均病程(61.01±3.24)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抗炎平喘、祛痰止咳和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为干预联合心理护理措施。

1.2.1行为干预:嘱咐患者戒烟,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在病人家属配合下正确指导咳嗽排痰方法,正确指导呼吸训练方法,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持续性低流量吸氧,改善缺氧状态,降低肺动脉压。

1.2.2心理护理:由于COPD患者年龄特殊性,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由于COPD病情的迁延反复性,导致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负面心理,影响疾病的恢复,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科学评估心理健康状态,针对性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应采用简单方式向患者讲解COPD的疾病知识,辅助患者正确了解COPD,从而降低担忧和顾虑,讲解负面心理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同时,讲解维持良好的心态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维持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降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并解除患者的苦恼和疑惑,根据不同文化程度、习惯和爱好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态评估:采用信效度良好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分别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分值越高,焦虑和抑郁倾向越明显。

1.3.2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问卷GQOLI-74[4]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内容包括: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和心理功能,计算各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

1.3.3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其中85~100分为非常满意,70~84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x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3.讨论

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以反复性咳嗽喘息为临床表现。随着COPD疾病的进展,患者呼吸功能逐渐减弱,呼吸道症状逐渐加重,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合并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相关研究显示,心理因素不仅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转归、预后状况[5]。同时,影响COPD生活质量的因素有缺氧,呼吸肌收缩功能减弱,营养不良状况等,通过戒烟、吸氧、营养支持和呼吸训练等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和心理功能各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时,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研究揭示了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其中早期戒烟有助于建立良好肺循环,另外,由于年龄较大,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并发感染,及时给予富含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等营养支持措施有助于促进病情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6]。通过心理干预有效缓解负面心理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梅英.心理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47-4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陈利英.加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3):2829-2830.

[4]程艳.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20):125-126.

[5]刘晓丽.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107-107.

[6]王淑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下旬),2013,33(5):44-45.

论文作者:章小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  ;  ;  ;  ;  ;  ;  ;  

行为干预和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论文_章小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