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消费社会论文

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消费社会论文

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消费社会

傅祥炜

摘 要 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主要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消费现象与虚拟电子游戏世界中存在的消费现象作对比来探讨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与虚拟消费行为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丰盛和全套这两个显著的特点在现实世界与虚拟游戏中区别的探讨引出现实与虚拟中人对于物品的需求的变化,通过对虚拟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的分析,得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存在消费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关键词 电子游戏;虚拟消费;现实和虚拟

1 现实的丰盛和虚拟的丰盛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到了丰盛,“堆积、丰盛显然是给人印象最深的描写特征。大商店里琳良满目的罐头食品、服装、食品和烹饪材料,可视为丰盛的基本景观和几何区。”现实生活中大商场里丰富的商品通过堆积给人造成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觉,物的稀有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模糊,我们每一次去超市买了一袋又一袋的商品,看似我们消费了很多,其实我们只带走了这堆积如山的商品的一小部分。在电子游戏的虚拟社会中也是如此,游戏内往往会有供玩家选择商品的商城就如同淘宝一样,只不过与现实不同的是游戏内的这些商品是以虚拟的数据形式存在的,比如游戏内玩家角色所穿的时装,玩家所用的一些道具等,这些商品其本质就是虚拟的数据,所以虚拟商品不需要像现实生活中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堆积起来,给人以丰盛的感觉,其本质就是无限的,所以玩家只要有足够的钱,便可以无限制的购买同一件道具,虚拟商品的数量并不会有任何减少,虚拟商品的丰盛与现实商品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虚拟商品不会因为玩家的购买而有实质性的减少,而现实商品由于消耗资源则会有实质性的减少,虽然这减少的有可能只是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我们在早晨吃了一个鸡蛋,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个鸡蛋,但是由于鸡蛋又是不断由鸡生的,所以这种对于现实的消耗微乎其微,而虚拟世界中吃了一个鸡蛋,不过就是数据变动了一下,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减少。因此虚拟商品与现实商品一样都给人造成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物品的稀有在这里被弱化到近乎于零。正是通过给人以这样的感受,人们在进行消费的时候被丰盛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了。

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信息的使用、传播、商业利用等相关问题,产生庞大的利益交互,存在不同的利益相关主体以及多元化的利益。可以说,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的是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交织的权利类型。纵观大数据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隐私权范畴探究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的较多,也有学者提出独立于隐私权创设个人信息保护权的构想,还有在知识产权领域研究数据作品的保护问题等。概括而言,这些权利类型是在隐私权与财产权两种不同的权利语境下界分的,明确权利语境需要对权利属性和特点加以解析,这是大数据保护研究的前提和保障。

2 现实和虚拟的全套商品

鲍德里亚在丰盛之外还提到了全套,“在丰盛的最基本的而意义最为深刻的形式——堆积之外,物以全套或整套的形式组成。几乎所有的服装、电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够相互称呼、相互对应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这个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型商场内被搭配好的衣服成套的展示在模特身上,家居市场内总是能看到设计豪华的样板间,就连玩具也是把几款不同的摆放到一起组成一个整体的相互动的场景进行展示。商家通过这种经过精心设计之后的陈列来引诱消费者进行消费,买了条裤子就会想买一件上衣与之相搭配。在虚拟游戏社会中,游戏的运营商也是通过这种成套的组合来引诱消费者进行消费,玩家为了使其角色与众不同,或者为了追求个人的审美,会去购买游戏内的时装,而这种时装往往是从头到脚设计好的一整套,当然玩家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件购买,但这样就无法获得整套时装所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说套装的属性,即拥有多少件套装可以获得一种什么样的对于角色的强化。

针对读者众多的信息诉求,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达到服务读者的目的。例如,为了使读者熟悉图书馆馆藏的利用,举办“书库寻宝”活动,以不同的检索标识为标题,参与活动的读者通过分析题目,找出检索标识,借助馆藏查询系统,找到最终目标,达到掌握馆藏查询系统的目的;为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图书馆举办阅读名著的征文活动,读者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滨州医学院图书馆还进行了信息推送服务,根据学科、专业内容,以专家、教授为服务主体,把专业期刊的目录、新人藏的图书目录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出,接收到这些电子邮件的读者看到有关的内容,可以联系图书馆有关人员索取或到馆借阅。

“今天,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应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的被提供出来。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再会从特别的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消费往往会去搭配,比如说一套刀具,是否和厨房的装修搭配,是否和案板的颜色搭配,这套刀的价格是否能配得上我装修的豪华的厨房,等等,我们消费的不止是单纯一套用于切菜的道具,同时也消费了其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的这个特点。在虚拟游戏中的这种消费也是存在的,玩家通常喜欢一些具有游戏背景的道具,比如说游戏本身剧情内一些英雄人物所穿的服饰和装备,游戏运行商会推出相同的商品供玩家购买,玩家在购买此类商品时消费的就不仅是个性和与众不同,同时也带有对游戏内英雄形象的一个模仿,从而满足了玩家一种化身英雄人物的心理。

3 现实与虚拟商品的需求变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当中提到人对于物品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完完全全是人们真实需要的,他将物品分为客观功能领域及其外延领域和内涵领域,认为物品在客观功能及其外延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物品的内涵领域则是由符号价值构成的。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当中,一把菜刀作为一件商品,其使用价值都是切菜,如果只是以这个最基础的需求为目的,那么10元的菜刀和1 000元的菜刀在使用价值也就是其客观功能领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还会有10元到1 000元如此大的价格区别呢,就在于1 000元的菜刀和10元的菜刀其内涵领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1 000元的菜刀包含了更多的符号价值,这个符号可能代表了奢华,品质等一系列概念。而这些符号价值都是由人所附加在物品之上的。在游戏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当中也是存在有10元的菜刀和1 000元的菜刀这种关系,属性完全相同的一件装备,因为其外观的不同,可以卖出很高的价格,从客观的功能领域来看,属性一样则代表了这两件装备的使用价值对于玩家来说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因为外观不一样,满足了人们的求异心理,许多游戏消费者便会购买这种,我们称之为“皮肤”的装备,因为其二者之间除了皮肤不同,其余完全一样。玩家购买这种“皮肤”性质的装备也如同1 000元的菜刀一样,具有游戏运营商所赋予的符号价值,在游戏社会中这种符号价值普遍体现为有钱,即玩家使用这种“皮肤”装备进行游戏时,别的玩家看到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很有钱,从而满足人的一种虚荣心理。

人们的需求是永远无法满足的,鲍德里亚认为,人如果对于一件物品产生了需求,并且对产生需求的物品进行了消费,那么人的需求就永远无法满足,因为永远会有其他的物品出现在人的面前。但当我们承认人的需求不是对个别物体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望时,我们就能理解没有完全的满足,因此需求也不具有确定性。承认了对差异的需求其实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买了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和裤子,一个又一个的包包以及多到放不下的一双双鞋。在游戏的虚拟社会中,游戏运营商也是通过不断推出新的消费品来诱导玩家进行消费的,一个是上边说的“皮肤”装备,长时间看同一种东西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游戏运营商不断推出新的“皮肤”装备供玩家选择,再有就是对于游戏内容的不断更新,内容的推陈出新使玩家消费者会产生新的需求从而进行新的消费。

4 虚拟社会对于现实社会的异化

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缩影与映射,从本质上决定了虚拟社会必然会有一些现实社会所具有的因素,加之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都是由真实的人所构成的,所以虚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微缩的现实社会,但是游戏本身又作为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娱乐消遣,其自身就带有一定的消费因素,所以虚拟社会就必然不可能是完全具有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所有社会现象,比如在虚拟社会中就没有现实社会中人们所必须纳的税,虚拟社会对于人的欲望的实现有一种化繁为简的功能,使人可以在虚拟社会中付出很少的行动即可获得很大的回报。因此消费社会这个概念在虚拟社会中也是只能体现到一部分,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与现实的消费社会这个概念一致。所以虚拟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的异化的存在。

5 结束语

虚拟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消费现象从本质上来看是和现实社会中的消费现象如出一辙的,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现实的消费理论来论证,由此可见即便是虚拟的社会,其实质上也是由幕后的人操作的,就如同消费社会一样,这些幕后的人通过种种手段使得人们感受不到自身的意志是受过影响的,也可以说就是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饱受熏陶,所以在虚拟社会中也已经形成一种毫无知觉的习以为常的状态,游戏中的虚拟社会所存在的种种行为和现象可以通过现实社会的一些方法论来加以分析,但并不是完全与现实社会相同,虚拟社会有其独特的虚拟性,所以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0-0083-02

作者简介: 傅祥炜,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标签:;  ;  ;  ;  

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消费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