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文化:人类住区研究的新主题_山水文化论文

人居文化:人类住区研究的新主题_山水文化论文

人居文化学:人类聚居学的新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学论文,人居论文,人类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聚居问题历来是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怎样的环境才是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环境,这是人类聚居学长期探索的问题,通常把它归并为“人居环境学”研究的内容。建造怎样的人聚环境,这是一个需要有一定文化思想作指导的课题,我们把它列入“人居文化学”〔1〕研究的范畴。

今天,全球正在兴起的人居环境学研究热潮,旨在以地球村为家园,建造一个舒适、方便、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我国的人居环境学研究,近年来也在清华大学的吴良镛先生等人的倡导下积极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从学科的特性来看,人居环境学更多地强调环境的因素,更倾向于环境学科的特点。而怎样建造一个良好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还需要有一定的人文思想作指导。几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和吴良镛先生,都提出过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方面的哲学指导问题,钱老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就基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启发;〔2 〕吴良镛先生明确提出过“规划需要哲学”的呼吁,〔3〕并发表了《论城市文化》的文章,〔4〕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的塑造。因此,本人认为,建立一门系统的、与人居环境学相对应的学科——人居文化学,已是时候。本文拟就如何建立系统的人居文化学理论体系谈几点看法,希望对人类聚居学研究有所帮助。

一、关于人类聚居学

人类聚居学的概念首先是由希腊学者道萨迪斯(C.A.Doxiadis)于本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他有感于现行城市建设各部分的孤立性、不协调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所导致的过度工业化的种种弊病,建议以人类聚居为完整和系统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人类聚居学”(Ekistics),以新的观念,探寻城乡聚居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新型的城乡建设。这门学科名称的本义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类聚居科学”(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s)。人类聚居学出现后,得到联合国的高度重视。 1963年,全球成立了世界人居环境学会(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1976年,联合国在温哥华召开首次人类住区大会(Habitat Ⅰ),并正式接受“人类聚居”概念,在内罗毕成立了“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开始了广泛的关于人居环境建设与研究的促进工作。1992年 ,在里约热内卢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得到了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纷纷出台了符合各国国情的21世纪议程,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多把人居环境建设列为重要内容。1996年,联合国又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第二次人类住区国际大会(Habitat Ⅱ),对人居环境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关注。

其实,人居环境学即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中文译法,显得比较明确和通俗,英文名仍是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不变,并无“环境”二字夹于其间。

关于人居环境学的概念,吴良镛先生是这样界定的,“所谓人类聚居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不是象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个侧面;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4〕这一界定是比较全面、准确的。 其理论重点仍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

二、人居文化学的涵义

美国著名城市历史与理论专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先生, 曾在他的《城市文化》一书中写到:“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能使它的居民同传统文化浑然一体”;也有学者指出,“城市是文化的最高表现”。一个显然的道理就是,人类聚居过程中,既在创造文化,又在享受文化。但是如何创造一种良好的聚居文化、并形成系统的人居文化学理论、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呢?首先应理解人居文化学概念的具体涵义。

所谓人居文化学,是指研究人类聚居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不同时期人们对聚居环境的质量追求、环境文化思想理念及其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与规律的科学。它从哲学、文化、政治、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综合研究人类聚居的文化特点和文化规律,总结人与环境相处的经验,从而有效地指导当今的人居环境建设。人居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为主体,涉及到人的聚居空间、哲学空间、文化空间、艺术空间、素养空间等多个方面,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的交叉学科。

三、人居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和原则

既然人居文化学从多个方面综合研究人类聚居现象的文化特点和规律,那么,人居文化学研究的内容也具有综合性,它势必与聚居学、哲学(包括美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环境学、园林学、建筑学、规划学、城市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而言,人居文化学的研究内容可大致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人类聚居的发生与发展;

(2)人类聚居形式与聚居思想的演变及其规律;

(3)人类聚居的哲学理念(生存意识、和谐观、环境观);

(4)人类聚居思想的物质体现(聚落形态、建筑形式等);

(5)人类聚居环境的质量追求(适宜度、生态度等);

(6)人类聚居形式的美学特点(视觉形态);

(7)人类聚居的社区秩序(道德与居民素质);

(8)人类聚居的文脉延续(地方文化个性的体现);

(9)区域聚居环境体系(城乡一体化模式);

(10)探寻“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合一”的新型文化模式。

由于人居文化学的研究内容更多地关注于人类聚居的思想观念及其环境行为的影响,因此人居文化学研究的原则应更多地着眼于创造整体人居环境舒适、和谐的思想,可大致理解为:

(1)和谐观:实现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合一; 可参考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原则。

(2 )生态观:人居环境建设应该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或改善生态系统的情况下的建设,可采用“文化生态学”原则进行。

(3)适宜观:可与英文中的“Amenity”相对等,这是一个在大工业兴起、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观念,中文很难表达它的全意, 大致含有愉快、 舒适、 宜人的意思。 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Amenity”这样一个“舒适宜人环境”思想的理解包括:1)环境卫生的改善;2)和谐美观宜人的艺术环境;3)自然环境与生态的平衡;4 )历史环境氛围的保存,等等,已被西方社会视为环境观的根本指导思想加以普遍推广。适宜观所包含的“文脉”概念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比如,某村庄自古以来传下来的一棵老树,跨海的潮风,远望的寺庙屋顶,历史文化村镇所构成的独特景观等等,其价值都是无法用数量化的概念所能表达的,正是这种超数量化的东西的存在,才使得当地居民的精神得到陶冶,当地居民团结内聚的精神也因此而培育出来,〔5 〕西方社会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富有特殊价值的东西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了“环境美观舒适”的概念。其实,中国古代聚居文化也特别强调环境美观适宜的概念,如城市山林的营造、村落水口园林的修建等等,都紧扣了“人——空间——自然相互适宜”的主题;中国古村落则大都追求着“田园山水与耕读文化相结合”的诗画境界〔6〕。 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阐释“适宜观”的含义,是因为适宜观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十分必要,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4)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近年来逐步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立足长远的发展观,人居文化学的研究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以便创造一种有生命活力的、持续发展的人居文化。

(5)责任观:要求聚居环境中的每个居民, 以整个聚居环境为“家”,作为重要的一员,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共创美好的人居环境。

上述五种观念实际上也是人居文化学研究的五种原则。

四、目前人居文化学研究的基础

迄今为止,有关人居文化的零散研究是为各种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夹杂于不同主题的研究之中,而系统的人居文化研究尚未开展,人居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更属阙如。但是,正是这些相关的基础研究,表明了人居文化学的系统研究已成为必要,也为“人居文化学”这门新学科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人居文化学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得到有益的启示。

1)钱学森先生关于“山水城市”的理论, 昭示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人居文化思想。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30 日写给著名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教授的信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他说:“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溶合在一起,创造‘山水城市’的概念。”在这里,钱老提出了溶合中国古代山水诗词、古典园林和山水画,创造“山水城市”的问题。之后他在1992年8月14 日写给《美术界》杂志王仲编辑的一封信中又说:“所谓‘山水城市’,即将我国山水画移植到中国现在已经开始、将来更应发展的、把中国园林构筑艺术应用到城市大区域建设,我称之为‘山水城市’。这种图画在中国从前的‘金碧山水’已见端倪,我们现在更应注入社会主义中国的时代精神,开创一种新风格的‘山水城市’。艺术家的‘城市山水’也能促进现代中国的‘山水城市’建设。”以上两封信谈到的都是山水城市建设要引入传统山水诗画园林的思想。1993年2 月钱老在“山水城市座谈会”上明确发表了他的《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设山水城市》的论文。

其实,钱老50年代就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短文中,谈到过园林学与古代山水画的关系。1983年10月29日在第一期市长班讲课时,他就阐述过“用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中国城市”的思想。他说:“大城市、中心城市怎么办?如何美化?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使我们的大城市比起国外的名城更美,更上一层楼。”“应该用园林艺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要表现中国的高度文明,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钱学森先生关于“山水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人居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为今天的人居文化学建设昭示了方向。

2)吴良镛先生等人提出的“人居环境学”思想, 本身就反映出一种追求“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合一”的人居文化思想;他发表的《论城市文化》一文,对塑造城市文化(也属人居文化)的重要性作了明确论述。有人说城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西方规划师沙理宁认为:“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8 〕吴良镛先生说:“我们提倡城市文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发展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城市规划研究工作需要正视这个新的研究领域,这就是‘城市文化学’,我们需要热情而艰苦地投入这方面研究,迎接它的诞生。”吴良镛先生在《面向21世纪的建筑理论构想》一文中,特别谈到了要注意“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他说:“我们要向传统文化吸取营养,决不仅仅是从‘大屋顶’或苏州庭园中找一些符号或什么‘拓朴变形’,而是要从深层结构中找文化精神,探索并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融汇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优点,并加以新的创造是我们的时代任务。所谓融合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就是整体观念”。他的“广义建筑学”理论就充分考虑了东西方文化观念的融合。他对北京菊儿胡同的改建规划,就是在保留中国传统四合院“原型”即“院落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创造出“类四合院”的新“肌理”;对北京隆福寺商业区的改建规划,以象征的手法重现了庙会广场的“场所精神”。他的许多工作,都着眼于一种新的建筑文化、城市文化的创造,皆可归类为人居文化的创造。

3)笔者近年来开展的古村落文化和风水的环境文化研究, 是对“人居文化学”的有意识的系列探索。中国保存至今的古村落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之高,足可透视中国古代整个人居文化思想和过程。对古村落的全面研究,既超出了聚落地理学的范围,也非文化地理学、乡土建筑学所能涵盖,它是人类历史时期一种特定的聚居场所,只有人居文化学对它的涵盖面稍为广泛。对古村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了解人居文化学的涵义和基本框架,因此说,古村落是一种“和谐的人居空间”。〔9〕作为一种人居文化思想, 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居住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就象现代的所谓“适宜观”一样,风水作为一种根本的环境观,与其它人居思想一道,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聚落的灵魂。〔10〕不了解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要全面理解中国传统的人居文化思想,是不可能的。因此,从环境文化的角度对传统的风水思想加以认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对湘北岳阳县一个建于明代、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张谷英村的建村传说和排水系统的研究,就揭示出中国传统社会一种独特的人居文化思想,即追求环境优雅、国泰民安、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这对今天的人居文化怎样有机地融合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之中,大有启发。

总之,“人居文化学”的先期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即将在不懈的探索中迎接这门新学科的诞生。

标签:;  ;  

人居文化:人类住区研究的新主题_山水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