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学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绿色大学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绿色大学创建现状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人类物质文明程度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耗、酸雨蔓延、许多生物濒临灭绝,水、空气、土地等资源均受到严重污染,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基于此,人类文明发展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出,并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认同。1994年,我国制定并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也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变革。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① 尔后我国一大批高校纷纷倡议创建“绿色大学”,并在借鉴国外大学开展的环境教育和校园示范经验基础上,卓有成效地拉开了创建活动的帷幕。

然而,在实际创建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疑惑和难点,如创建“绿色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如何实施及以什么标准评价“绿色”结果等,由此引发一些普遍性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建议,以期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和质疑,让“绿色大学”创建工作赋予更大的现实意义,并获得期望的价值。

一、价值意义:创建绿色大学的现况与影响

随着“绿色大学”概念的提出,高校掀起一股“绿色”热潮。1998年5月, 清华大学首发了“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并提出了分两个阶段实施的方案,1998年~2001年为第一阶段到,2002年~2006年为第二阶段。主要包括“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三方面的建设内容②。199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全国高校中逐渐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尔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建好一个中心(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理论研究、宣传教育、直接行动)”的绿色大学整体方案③;北京师范大学以“推进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行动、塑造绿色人格”的绿色大学建设内容④;广州大学从开设全校绿色教育课程、开展绿色科学研究、加强绿色网站建设和提升培养高级绿色教育专门人才等“绿色教育计划”⑤;浙江师范大学推出绿色理念、绿色行为、绿色标识、绿色环境、平安校园等五个方面建设绿色师大的新举措⑥;广西2003年起在高校中全面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并已批准了广西大学等8 所高校为绿色创建试点示范单位⑦;陕西省“创建绿色文明大学”活动也于2003年4月正式启动⑧;云南省十四所大专院校向全省高校发出倡议,希望全省高等院校加入到全国“绿色大学”的创建行列中,争创省级或国家级的“绿色大学”⑨;等等。“绿色大学”、“绿色学校”的创建蔚然成风。

“绿色大学”的提出赋予了现代大学新的内涵,对现代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大学生确立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巩固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意识,养成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的全面进步。“绿色大学”创建的过程中,由于高校之间禀赋的差距,虽各持有特色,但有许多共性的特征。一般主要指大学建设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包括办学模式、科技开发、课程设置、学生生活方式和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绿色大学蕴含着现代大学的特征。

二、价值事实:发展中的误区与偏失的归因判断

“绿色大学”是一个全新命题,对它尚未有权威的解读。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许多高校在实施绿色大学创建过程中,存在着两大较为突出的问题:

1.理论准备不足,概念认识有失偏颇。由于绿色大学是个全新的概念,为此,在对其固有概念的诠释难有统一的说法,各显千秋,各有侧重。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认为,所谓“绿色大学”建设,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远增认为,绿色大学就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作指导,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学校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11);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主要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精神文明工程(1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李久生副教授、谢志仁教授认为,绿色大学是指大学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同时,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通过制定系统的绿色行动计划,开展有效的绿色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绿色文化氛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现代教育的理念融入大学的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之中,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新一代世界公民(13);福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廖福霖教授认为,创建绿色大学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分析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过程,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14);等等,这些观点虽辞令各异,但还是比较科学地阐述了绿色大学的精神内核,基本上概括了绿色大学的内涵。但这些都还是仅停滞于一般意义或相对概念上的阐述,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在指导实践中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一些大学在“绿色大学”的认识问题上难免有些狭隘与粗浅。

(1)将绿色校园等同于绿色大学。 这里主要是一个“绿色”本义与引申义的认识问题。“绿色大学”的“绿色”除了其本义外,还有更深层涵义。它既是指一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是指人的生命力、青春活力和人文素养;不仅包括自然生态的绿化、美化,还包括人文生态的和谐、协调及科学的发展观和学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诚然,绿色校园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绿色大学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最容易实现的目标。但绿色大学远不止停留在绿色校园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校园中的理念,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生态的理念,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氛围,贯穿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贯穿在学生的成长中,是有形与无形互动、表象与潜质的融合。

(2)将环保大学等同于绿色大学。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是绿色大学的重要基础,没有环保的意识和行动,绿色大学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环境保护仅是在自然环境上,绿色大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凸显培养“人”的意义上。创建绿色大学就是要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环境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认识概念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创建思路、创建方案的偏离,构成的效度与绿色大学的初衷相去甚远。

2.价值认识上偏颇,铸就表象敷衍。绿色大学的创建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但在实际创建过程中,一些学校往往雷声大而雨点小,或有始无终,没有行动过程很难说有多大成效,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

(1)认识问题。其根源是对绿色大学的认识粗糙,把握不准。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的高校,有责任提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成果,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的人才,为生态文明的进步、社会的长远发展服务。从此意义上讲,绿色大学其实质已涵盖了教学、科研、校园建设、人才培养等,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其直接关系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的全面实现。

(2)资金问题。主观上的意识,直接制约了绿色大学建设的资源投入。 而客观上,我国GDP的3.2%的教育投入中高校只占有了23%(15),经费运行已是先天贫血,更难有专项经费的再投入。如一些大学为应对高校扩招深受疲惫,常忙于为基建项目信贷而草草应对校园建设,根本无暇顾及其是否生态,是否达到环保的要求;一些科研项目明知开发对环境有造成污染也不叫停;对一些实验中容易出现污染的废物,未能加以妥善的处理等,致使绿色大学的创建工作浮于表面,难以持续。

三、价值取向:策略建议

针对“绿色大学”的创建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绿色”理论研究。我国还处在绿色大学创建初期,尚存有理论上许多空白与实践中难点问题,应积极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深入开展研究,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创建高校应联合成立相应组织或学术团体,定期召开研讨会,探讨寻求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案。如绿色文化如何融入校园的整体文化中,绿色教育除了开设相关课程、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外,如何进一步培养意识变成行动的问题等。同时,交流各自的创建做法,传递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借鉴,共享优质资源。

2.结合学校发展目标,纳入整体规划。创建绿色大学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它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如绿色大学中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正是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需要始终坚持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在办学中,提高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在教学中,设置绿色教育课程,增加绿色教育内容;在思想教育中加强绿色精神、绿色意识、绿色行为的培育,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学研究中注意过程的绿色环保、加大绿色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在校园建设中充分考虑生态性、人文性、自然性,考虑人与校园的和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社会实践中,突出环保宣传与实践,发挥高校的示范和辐射源的作用。因此,绿色大学的实施方案应该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并编入学校总体规划,逐步实施。

3.设置“绿色”机构。许多高校在创建绿色大学的过程中一般都设有领导小组,但很少设专职部门。由于领导小组成员基本上是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是兼职,容易受学校其它工作的影响而常难以顾及,绿色大学建设的持续性与长久性难以保证,因此,设立专职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监督与管理很有必要。绿色大学建设的专职队伍,需要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特别是对绿色大学的理念必须要有科学认识,对创建过程应有全面把握。

4.呼唤“绿色”行动。绿色大学建设,正因其涉及面广、工程量大、持久性强,因此,仅靠专职部门、专职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发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在师生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1)知识层面。可以通过课堂、 校园宣传媒体,包括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各类校内刊物、宣传栏等宣传环保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科学发展观等,让师生了解相关知识,明确相关内容。(2)价值层面。通过相关知识的传递、校园环境的熏陶、思想教育的开展,逐步使师生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3)实践层面。根据绿色大学的理念,结合实施方案,渗透到师生的教学、实践及日常生活,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5.设立专项“绿色”基金。大学作为高度文明的社区,在社会中的辐射力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绿色校园可以成为社会模仿、学习的典范,同时绿色大学培养的人才可以是绿色精神的实践者、传播者,对社会产生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政府不仅应在舆论上加以引导、政策上予以支持,而且应设立专项绿色基金,以解决高校建设资金的短缺,保证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如2003年,台湾省教育部门就出资助永续大学进行绿色建设,取得显著效果。

6.建立科学的“绿色”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工作是规范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建立绿色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高校进一步明确绿色理念,投入足额资金,加快创建步伐,建立长效机制。也可以将有关要求渗透到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目前,也已有不少学者参与绿色大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如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的叶欣诚等的《绿色大学评量指标系统之建构研究》,前面提到的张远增的《绿色大学评价》,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陈文荣等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可以为制定评价体系具体分项指标提供参考。

注释:

①②⑩ 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

③ 叶平.教育苑:面向21世纪如何建设“绿色大学”[EB/OL].http://www.whhit.com/news/news_show.asp?id=982,2004—06—07

④ 王民.北京师范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与基本内容研究[A].海峡两岸环境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台中:台中师范学院出版社,2002

⑤ 陈南,李训贵.“绿色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建设[EB/OL]http://www.ggee.net/greenu/gzu.htm,2004—08—20

⑥ 浙江师范大学“绿色师大”建设纲要,浙师[2004]15号,2004—05—27

⑦ 梁思奇.广西首批“绿色大学”诞生[N].中国环境报,2004—06—10

⑧ 柯昌万.陕西创建绿色文明大学活动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3—04—28

⑨ 厉云.云南省高等院校将着手创建“绿色大学”[EB/OL]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xwzhch/bwxw/bwxw25.htm

(11) 张远增.绿色大学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3,(5)

(12) 叶平.道法自然:生态智慧与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3) 李久生,谢志仁.论创建“绿色大学”[J].高教管理,2003,(3)

(14) 廖福霖.创建绿色大学实施全面发展教育[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15) 吴启迪.在首期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研修班上的讲话[EB/OL]http://www.pgzx.edu.cn/main/webShowDoc?channel=syxw_syxwnr&docID=2005/05/31/1117530347234.xml,2005—05—25

标签:;  ;  ;  ;  

绿色大学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