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增长中批发依存度研究&基于产业分类样本的实证检验_快速消费品论文

流通产业增长中的批发依赖性研究——基于工业品分类样本的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依赖性论文,工业品论文,实证论文,样本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呈现迅速发展态势,流通规模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业态体系不断完善,流通产业已经成为保障生产与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柱产业。2012年,《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以及《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国发[2013]69号)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确立了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的提法和地位;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明确指出“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这些对新时期的流通理论创新和流通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来看,现有专门探讨批发流通的研究文献相对有限,这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流通问题的长期“转移淡化”[1]及其与流通理论在“方法论上的对立”[2]有很大关系。截至目前,富于启示性的研究主要围绕批发环节的地位与作用、独立批发组织的生存机理及运行效率,以及现代批发业创新发展等角度展开分析论证。总体而言,现有研究肯定了批发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促进流通产业良性增长的特殊意义,提出“批发环节不会在流通市场化过程中消亡,而是呈现出淘汰、整合、创新与发展的趋势”[3],“批发组织凭借专业化优势而实现更高流通效率”的传统范式依然有效[4],在战略发展中“批发产业与生产环节、零售环节之间将形成以效率为目标的协同机制”[5]等观点和结论。从中国批发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创新批发体制实则属于中国流通改革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重新塑造大型批发组织的聚集能力和整合效应[6],以及传统批发渠道向供应链整合方向的转化[7]是必然趋势。

      整体而言,已有文献肯定了批发在流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未来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于流通产业增长中的批发依赖性则缺乏系统的定量验证,尤其是对零售增长与批发规模之间的依赖关系缺乏理论关注,从而使实践中的批发产业发展未能摆脱政策困惑;与此同时,现有定量研究大多关注农产品批发问题,对工业品流通中的批发问题则缺乏系统检验。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运用我国各省市统计数据和经济普查数据,进行大样本总体与分类别的实证分析,研究批发增长在流通总体增长以及零售增长中的贡献程度:在讨论批发对工业品流通总体增长的贡献时,说明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两大类的不同表现;在分析批发对零售业增长的作用时,也区分讨论不同行业的情况,在依赖度衡量方面采用批零结构和生产地区集中度等多个指标来进行实证分析,弥补批零结构度量的单一性。

      二、流通业总体增长中的批发依赖性分析

      本文首先关注批发在流通产业总体增长中所发挥的直接作用,通过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工业品的分类样本数据及其地区流通增长差异分析,重点说明批发流通形式在目前流通业总体增长中的角色。

      (一)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认清流通产业增长及其批发依赖,需要对流通增长的具体过程进行分解,由此需要确定分解对象和分解方法。但鉴于中国地域面积广阔,仅仅分析总体增长率显然不足以揭示流通增长过程,而通过地区间比较和增长差异来源分析,则能够更好地了解增长过程中的机制。本文在设计分解方法时采用卡琳等人(Carlin et al.)的增长分析思路[8],将全国各省市的增长偏差分解为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交互效应,再通过对批发与零售两大流通形式的细分,比较两者在流通产业总体增长中的贡献。偏离份额模型(Shift-Share Model,SSM)是一种针对高低两级(如全国与省区)间增长差异的分解方法,分析作为个体的一个地区(如一个省)为什么增长率会又高于或低于总体(如全国)。这是一种在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研究中经常采用的办法,最初被用于分析劳动力转移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效用,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不断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普遍使用。与其他的分解法相比,SSM能对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较为准确地把握,同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依据上述分解思路,本文的分解公式为:

      

      

      

      在具体测度过程中,如果结构效应相对较大,说明被测度地区主要因为商品销售的批零结构带动流通产业整体增长;如果增长效应数值相对较大,说明该地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各类商品的销售增长而非某些特定类别的商品;如果交互效应为正值,则说明该地区某些商品类别的销售增长较快(慢),而这些商品的销售额本身在总体中占比较大(小),反之,若交互效应为负数,则说明销售增速和占比并不匹配,阻碍了整体的流通增长。

      本文将以各地区工业品流通增长数据为研究样本,将工业品区分为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工业消费品①,对于不同类别商品的地区增长差异进行分析,并对批发与零售在流通增长中的贡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说明流通增长中的批发依赖性。如果ΔG与其他变量都取各类工业品总和,得到的就是总体分解结果;如果都按照某一工业品类别(大类或小类)计算,则分解结果对应于相应的细分类别。就批发与零售之间的分解而言,如果观察到增长效应

的贡献较为显著,则可以将其拆分为批、零两项,即

,并对二者加以比较分析。

      关于数据来源:

采用2004年全国及各省主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工业品销售额加以计算;

用2004年至2010年全国及各地区主要工业品销售额计算。所有“销售额”数据均取自相应年份的《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由“销售类值”统计中得到。

      (二)分类商品的地区流通增长差异及其批发依赖分析

      依据如上分析框架和分解方法,以下在生产资料工业品与工业消费品的分类样本中,对地区流通增长差异及其批发依赖性进行比较测度。见表1、下页表2。

      

      

      1.生产资料工业品流通增长及其批发依赖分析。在涵盖前述4种生产资料工业品的分析样本中,对地区间流通增长差异进行分解可以发现,有17个省市的增长偏差为正,并且主要由增长效应导致;有19个省市增长效应的分解值为三大效应中最高。从而,对生产资料工业品而言,增长效应仍然是主导性的效应。故进一步对增长效应中批发与零售两种流通形式进行分解,可以看到增速差异为正的17个省市正好也是批发增长效应为正的17个省市,并且其中有15个省市的批发增长效应大于零售增长效应,从而说明批发形式也是生产资料工业品流通增长效应的主导形式。同时,对于增长偏差为负,即增长较慢的省市而言,批发增长效应都小于零售增长效应,从侧面说明了批发对于增长效应、进而整体增长表现的影响。结构效应和交互效应方面,均有22个省市的批发形式分解值为负数,表明在生产资料工业品中,多数省份的批零结构均为零售占比相对较高,批发占比与销售增速的协调性普遍劣于零售形式。

      进一步从生产资料的细分样本来看,大约半数省份的增长效应在差异分解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而这些省份的流通增长速度都较快,且其中批发增长效应均大于零售,体现出批发形式增长在相应商品销售增长中的重要角色。结构效应是构成流通增长差异的第二因素,但主要体现在增长速度较慢的省市;同时,批发结构效应为负值的省市比例也在2/3左右,其中又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增长较快的省市,表明批发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生产资料流通量增长较快。交互效应在增长分解中的作用总体上弱于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其批零分解的表现则与结构效应相似。综上可知,在生产资料流通中,批发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而批发产业占比结构不合理则是影响地区流通增长的主要因素。

      2.工业消费品流通增长及其批发依赖分析见表3、表4。依据前述方法对工业消费品样本进行增长分解,可以发现增长效应依然是形成地区间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共有17个省市的增长效应分解值在三大效应中居于最高。进一步地将增长效应进行批发、零售两种形式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有9个省市的批发增长效应大于零售增长效应。这一结果要明显低于前述生产资料工业品的情形。同时,在排名靠前的省份中,批发增长效应大于零售增长效应的省份也较少,增速前15名中有7个,明显少于生产资料工业品中的13个;但在这排名前15名的省市中,仍有12个的批发增长分解值为正数。可见,在工业消费品当中,批发的增长效应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生产资料工业品相比并不突出。但就结构效应和交互效应而言,分别有19个和17个省市的批发形式分解值为负数。这一结果与生产资料工业品的分解情况基本相同,表明工业消费品当中批零结构问题以及批发销售占比与增速不协调的问题同样存在。

      从工业消费品的细分样本来看,共有12类消费品的增长差异主要由增长效应导致,而针纺织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音像类以及通讯器材类主要由交互效应主导。就批发与零售两种形式而言,批发增长效应大于零售增长效应的省市占比要明显小于前述生产资料工业品的情况,增速前15的省市相对有所提高,但总体也小于生产资料工业品的情况。这一结果说明,批发在工业消费品类销售增长效应中的表现相对生产资料工业品而言有所弱化,但就这一比例在增长较快的省份较高这一点而言,仍然说明了批发增长效应的重要性。在结构效应方面,批发分解值为负的省份占比相对于生产资料工业品而言略低,但总体仍比较高,在销售额增长较快的省份中尤其突出。在交互效应方面,各类商品批发交互效应为负的省市占比平均为50.8%,低于生产资料工业品的60.5%。这一结果说明,近年来工业消费品流通的发展过程中批发结构与增速不协调的问题同样存在。

      三、零售业增长过程中的批发依赖性检验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生产资料与消费品的分类样本中,均验证了流通业总体增长过程对批发增长的依赖性,但比较而言,消费品样本中的批发增长效应与生产资料样本相比并不十分突出。因此,以下将进一步锁定工业消费品为研究样本,运用计量分析方法,讨论零售业增长对批发增长的依赖性,从而体现批发在工业品流通增长过程中的间接作用。

      

      

      (一)分析模型及变量设定

      本部分计量分析采用瑞詹等人(Rajan et al.)的数据分析框架[9],特征与产业特征相互作用的计量模型结构,其核心解释变量是产业特征和国家特征的交互项(即乘积项),如果模型揭示的途径起作用,交互相的系数为正。并对估计模型做如下设定:

      

      

      具体地讲,本文用2004年至2010年7年间某类商品零售额的增长率来表示该类商品零售业的增长速度,用2004年某类商品零售额来表示该类商品基年零售业的状况,用2007年,即中间年份某类商品批发额来表示这一期间该类商品批发业的状况。针对零售业对批发业的依赖程度,选择了三个指标,以避免单一指标的误差。

      第一,选用批零比率。鉴于批零比率反映行业特性,故放弃地区批零比率而选用2007年某类产品国家层面的批零比率,以避免地区间差异所造成的误差。批零比率越高,说明发生同样的零售额所需的批发额更大或批发环节更多,说明该产品零售业对批发商业依赖性越大。

      第二,选用厂商的地区集中度CR4。理论上,为了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生产商会以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链资源共享,而各地零售商为了实现多样商品的集中销售,需要依赖渠道中间力量进行商品的分散,从而生产商地区集中度越高,则零售商对批发商的依赖性会越大。

      第三,选用厂商的地区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Herfiindahl-Hirschman Index,HHI)。采用一个行业中各市场竞争主体所占行业总额百分比的平方和,用来计量市场中厂商规模的离散度。以HHI替换CR4,再次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弥补CR4选择的误差。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过程

      本文搜集了2004年至2010年全国各个省市和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批发与零售业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1)各省市统计年鉴的工业消费品销售类值,从我国一级行政单位统计年鉴中摘取相关数据,主要统计分类名称为2004年至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分类销售额”。(2)第一次国家经济普查数据,针对于各大类消费品,寻找全国各个省份经济普查数据中相关的细分行业数据,按照行业统计口径做相对应的汇总,汇总为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运用经济普查数据来计算这些产品的地区生产商集中度,通过地区生产商集中度的计算间接反映零售对批发的依赖程度。

      通过数据初步筛选与比较发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批发额和零售额存在较大差距,最高可达到10倍左右。为减少异方差,进行了取对数的预处理。此外,针对部分省市批发零售额以亿元为单位情况下,数值接近于零,在求增长率时会出现数据错误,笔者对全部样本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部分无效数据,得到有效样本共计381个。

      本部分的计量检验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针对进行全国范围内的14类工业消费品的实证检验,第二环节按照所有产品实证检验结果,按大类产品进行实证检验,并针对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进行White异方差检验和修正。

      (三)分析结果与解释

      首先在全部消费品范围中,对381个样本进行最小二乘法检验,以验证零售业增长与批发业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以批零结构作为依赖性测度,检验(1)得到的交互项系数为0.001 8>0。由于White检验结果是存在异方差,进行修正以后,能够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以CR4的地区生产集中度作为依赖性测度指标,检验(2)得到的交互项系数为0.088 8>0,且在10%水平上显著,但模型整体并不显著。以HHI计算的地区生产集中度作为依赖性测度指标,检验(3)所得到的交互项系数为0.177 0>0;由于发现了异方差,进行修正后观察显著性水平,结果在1%范围内可以拒绝原假设。以上三个检验,检验(1)和检验(3)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零售业对批发业存在一定的依赖性,见下页表5。

      

      然而在以上整体检验中,异方差修正作为一种技术修正办法无法完整揭示数据背后的经济意义,并且实证检验(2)并不能拒绝原假设,均表明总体样本有深入分析的必要。据此,本文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的行业类别中批发业对零售业增长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消费品行业的重要差异在于商品耐用性,即消费者使用该商品的快慢程度,或者说商品的使用周期,因为不同的耐用性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而商品流通渠道模式也会有所差别,表现为零售业增长对批发业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为了验证这一点,本文将14类消费品分为三大类:(1)快速消费品,包括食品饮料烟酒类、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中西药品类;(2)较耐用消费品,包括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3)耐用消费品,包括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类。对于上述每一类消费品再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考察其零售增长对批发规模的依赖性,见表6。

      

      分析结果表明:(1)在快速消费品样本中,以地区生产集中度为依赖衡量指标的回归表明存在依赖,而以批零结构为指标的回归则并不显著;由此可以推断,在快速消费品行业,生产越是集中而消费越具多频次、分散性特征,则批发业在衔接产销、集转分销过程中的职能优势便更为突出,零售增长对批发职能的依赖性越强。(2)在较耐用消费品样本中,通过改变批发依赖的变量,三个实证检验均未得到正的交叉依赖项,以HHI作为生产地区集中度的回归中甚至出现了负值,从而无法证明零售增长对批发的依赖性。(3)在耐用消费品样本中,所有检验的结果都表明零售增长对批发规模存在依赖性,批发商在耐用消费品行业中分担经营风险、发挥吞吐包纳的职能得到验证。其中,快速消费品的样本量一共122个,较耐用消费品样本量一共178个,耐用消费品行业样本一共109个,但是针对生产集中度做统计检验时,由于不具备家具类消费品生产的行业数据,样本量缩小为81个。

      整体而言,在消费品行业中,零售增长的批发依赖性得到验证,即批发业对零售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就消费品内部而言,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相对于较耐用商品,其批发业对于零售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随着批发规模扩大,零售增长速度也呈正向上升态势。

      本文从工业品总体流通增长以及消费品零售增长两个方面入手,说明流通产业增长过程中的批发依赖性。从全国各省市流通增长差异入手分析批发的直接作用,可以发现工业品流通增长差异主要来自于增长效应,而批发环节又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同时,结构效应和交互效应的结果反映出批发环节在目前流通中的占比较低,且结构与增长不相协调。从分类工业品之间的比较来看,生产资料工业品的增长效应情况与总体工业品基本相似,而批发增长在工业消费品中的作用较之生产资料工业品略显弱化,主要体现在增长较快的省市中。就结构效应与交互效应而言,批发环节在生产资料与消费品两类工业中呈现的批零结构失衡、批发增长不协调的问题是类似的,但生产资料工业品更为突出。从零售增长的批发依赖角度来分析批发对流通总体增长的间接作用,结果则表明在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类别中,零售增长对于批发的依赖性较高,批发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零售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批发环节在衔接供求、集采分销,以及作为渠道“缓冲器”为零售商承担库存风险等方面的优势职能。

      本文的分析结果也同时验证了流通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揭示出批发在流通产业部分细分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生产资料工业品由于具有大宗性、集中交易性等特点,批发环节对于其流通过程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流通增长对批发职能的依赖作用十分突出。在工业消费品行业,零售环节更加贴近最终消费需求,从而在流通整体增长中批发和零售两个环节都表现出重要作用;通过进一步细分工业消费品样本,零售增长对批发规模的依赖关系均得到进一步验证。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具备消费者购买频次高、产品周转周期短、市场通路短而宽等特点,对规模交易有更高需求,批发的存在对于规模化的市场交易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主要通过分散的卖场、超市、便利店及连锁机构销售多品类的商品,零售商难以独自实现分散采购和集中销售,需要依托批发商和批发部门来实现,这些特性都决定了零售商对于批发商的依赖性,批发商介入流通过程有助于实现采购与分销段落的聚集优势,因而流通增长对批发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在耐用消费品行业,生产商出于规模经济的需要专注于大规模集中生产,毕竟耐用消费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远高于快速消费品,加之运输成本、物流成本的下降也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理由;同时,耐用消费品的资金占用周期长、终端建设成本高,而耐用消费品领域的流通布局和物流规划的规模经济性同样重要,这些决定着大型批发商在集中库存、分销转运等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批发依赖性同样需要予以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较耐用消费品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理想,零售增长对批发规模的依赖性在该行业并不明显,笔者推测主要与数据统计因素有关。本文界定的较耐用消费品处于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之间,但使用周期和购买频次更接近快速消费品。较耐用消费品多以小型购买点为主,缺少大型专营终端商导致其相关数据统计不全,专营此类消费品的批发商往往就是快速消费品的批发商,统计数据不准确可能导致经验分析结果的偏差。

      根据上述检验结论,在新时期的流通产业增长及其结构优化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批发产业战略转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不仅关注批发流通的规模增长与批零协调,还应重视新型中间商在整合渠道资源以及提高流通效率中的特殊优势,尤其是在批发依赖性较为明显的行业中集中实现批发的聚集优势。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采用全国31个省份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类、鞋帽类、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类、通讯器材类这17种工业消费品,以及五金电料类、煤炭及制品类、石油及制品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这4种生产资料工业品。

标签:;  ;  ;  ;  ;  ;  ;  ;  ;  

流通产业增长中批发依存度研究&基于产业分类样本的实证检验_快速消费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