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论文

【经管探新 】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卢 苇

(郑州大学 商学院,郑州 450001)

摘 要 :单纯的城镇化发展已不能满足现在的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为客观评价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完全客观地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对中部六省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各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来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最好,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他五省发展过程都不理想,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来看,湖北省最好,河南省最差。第三,各省新型城镇化有其各自的发展特点。因此,各省应因地制宜,积极寻找对策,发展各自独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价分析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转化过程,通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使得人口、资源和产业在城市形成规模效应,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实际上是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开始于改革开放,2016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57.35%,增长了两倍之多,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发展内部严重失调,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近年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对城镇化的研究都开始了从“量”到“质”的转变。此时,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也应运而生。从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正式出台,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无一不显示着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因此,客观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时了解新型城镇化过程的现状及短板,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观摩人员和新洋丰技术人员现场测产,示范田葡萄糖度为16.6,预估亩产量6000斤以上;对照田葡萄糖度为15.2,预估产量与去年是亩产量4360斤持平。对比如此明显,不仅让现场参观的种植户羡慕不已,也让葡萄种植专业技术很强的青岛市和平度市两级土肥站领导赞不绝口。示范田主人王永光在活动现场非常激动。

在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研究中,国内学者研究已非常丰富。从评价指标体系上看,王富喜等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乡协调、城镇化效率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以度量城镇化发展水平[1];孟庆香等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空间发展质量,完善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2];叶菁、刘卫从民生、质量、可持续发展3个方面寻找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3];王怡睿等则是从城市发展质量、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3个角度评价中国城镇化质量[4]。从研究内容上看,有学者全方位分析新型城镇化整体状况[5],也有学者将新型城镇化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分解,只分析其中具体某一方向[6-11],或将其中几项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分析[12-15]。朱云章则是从劳动力转移视角研究了河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状况[16]。从研究层次看,上至全国宏观层面,下至省、市微观层面,抑或是中观某一特殊区域,相关研究都已有涉及。从研究方法来看,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存,但实证分析为主。国内最早对新型城镇化水平作定量研究的是学者叶裕民,随后更多方法被用于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中。张引等的AHP层次分析法、张晓瑞等的数据包络分析法、杨新刚等的主成分分析、马艳梅等的熵值法以及沈鑫等改进的熵值法等,极大地丰富了新型城镇化的实证研究[17-21],也为以后学者研究新型城镇化提供了理论方法。

以上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在研究方法上,目前对新型城镇化水平测评研究所用的方法在对指标赋权时都或多或少会带有主观感情色彩,以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也不够客观。基于此,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在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时完全客观,以使结果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而在样本选择上,中部六省地处中原,连接着长江中下游,依托京九线、京广线,具有优厚的资源和区域优势,面积约占全国10.7%,创造全国约21.4%的GDP,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客观评价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也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选取中部六省2006—2015年共10年的新型城镇化数据为样本,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客观评价中部六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从时空角度对中部六省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并对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维度具体分析,明确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力和制约点,为未来中部六省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区概况

(一)经济状况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共6个省份,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千米,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自2006年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在“中部塌陷”的大创伤中逐渐恢复,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发挥了在全国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15年,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6省GDP分别为29 550.19亿元、28 902.21亿元、37 002.16亿元、22 005.63亿元、16 723.78亿元、12 766.49亿元,与2006年相比,各自分别上涨了289.78%、281.86%、196.11%、257.89%、258.07%、168.62%,占全国GDP比重分别为4.3%、4.2%、5.4%、3.2%、2.4%、1.9%,6省总共占全国GDP的21.4%,经济发展较为迅猛。

(二)城镇化状况

2006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3.9%,同期中部六省城镇化率分别为43.8%、38.71%、32.47%,37.1%,38.68%、43.01%,除湖北省和山西省外,其他四省与全国城镇化率相比都明显偏低。到2015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6.1%,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省城镇化率分别为56.85%、50.89%、46.85%、50.5%、51.62%、55.03%,十年间分别增长13.05%、12.18%、14.38%、13.4%、12.94%、12.02%,增速明显,表明十年间中部六省在积极推进城镇化。但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状况仍未有好转,除湖北省和山西省外,其余四省城镇化率依旧明显偏低。六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1.2%、1.4%、1.3%、1.3%、1.2%,按照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的速度来看,2015年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城镇化速度分别落后全国近4年、7年、4年、3年。在空间上,中部六省城镇化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湖北省依靠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山西省凭借煤炭资源,城镇化得以快速发展,在中部六省中城镇化水平位于前列,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近。而河南省长期以来都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导致河南省在中部六省中城镇化发展水平最差,一直居于末位。然而,单纯的城镇化率却不能衡量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之间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无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中部六省之间都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影响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城镇化率的高低并不能代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步,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原始数据量纲不同,因此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min-max标准化处理方法,对正向指标处理公式为:对逆向指标处理公式为:其中,X ij 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量值,max (x j )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量值,min (x j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量值,x ij 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原始量值。由此得到时序立体数据x ij 及无量纲化数据矩阵A k (k =1,2,…,N )。

表 1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动态评估中部六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是一种基于时序立体数据表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其优点在于能通过客观赋权最大程度地体现出各个被评价对象在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且没有丝毫的主观色彩。具体步骤如下:

设有n个被评价对象s 1,s 2,…,s n 和m个评价指标x 1,x 2,…,x m ,在t k (k = 1,2,… ,N)时刻的指标观测值记为x ij (t k ),(i=1,2, …,n;j=1,2, …,m;k=1,2, …,N),表示在t k 时期第i个被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值。

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水平和城乡一体化6个方面综合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代表性、可获得性等原则,在这6个维度上又选取了18个具体指标来衡量,除了城乡一体化维度下的两个指标为逆向指标外,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具体结果见表1。

第二步,确定权重。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确定权重系数的原则是最大限度拉开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由无量纲数据矩阵A k (k =1,2,…,N )求对应的对称矩阵求和得到求出矩阵H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如果特征向量为正,对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即可得到所需权重ω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允许某个权重小于0,如果特征向量中有负值出现,那么不必进行归一化处理。

第三步,计算综合评价值。设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函数为:

计算各样本在各时序点上的综合评价值。

四、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一 )数据来源

由于中东欧16国都相对较小,每个国家又都有自己的国语,且均属于小语种。而这些语种目前在国内主流外语培训市场上几乎难觅踪迹。因此,在外语培训市场上,政府可以政策性鼓励有一定资质的培训机构开设中东欧国家的小语种培训。

(二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

根据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函数,可求出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如表2所示。

“快,快,妹子,快洗干净,咱们到团部去玩。今天能见到你老家一块来的姐妹。”向阳花一路驾着云朵来叫田志芳。两个尾巴也一块跟着。人未到,声先到:“田阿姨,咱们一块坐马车去啊。我爸爸说今天能有糖吃。快点。”

表 2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 (2006—2015)

根据各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将中部六省十年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并计算各省的最大序差r max ,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中部六省 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排名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本文将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如图1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虽然目前看来并没有明显拖后腿的,但应注意其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在十年间的持续下降趋势,尤其是经济城镇化,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几年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阻力。与此相反,社会城镇化是推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表明山西省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结合图1可知,2013年之后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的突降主要是因为社会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突然降低。此外,生态环境质量在2012年之后也发生突降,2015年有所回升,表明山西省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回升的趋势是否能一直保持下去还是未知,这取决于政府的治理措施是“治标”还是“治本”。

图 1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图

(三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1.评价结果 。结合图1和表1分析可知,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代表了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的优劣,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本文评估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部六省各省的统计年鉴。

第一类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较好的,在图1上表现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代表是安徽省,也是唯一上升的省份。在2006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只有0.3,到2015年综合得分已达到0.48,是2006年的1.6倍,增加了60%。从排名来看,从2006年排名最后上升到2015年排名第二。无论哪个方面都能感受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2007—2010年发展较慢,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基本没有变化;2011—2015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迅猛,尤其是2011—2012年,综合得分实现跳跃式增长,两年内增加了0.11,涨幅近37%。

总之,各省综合得分都在波动变化。本文认为,综合得分上升是当地政府在当年大力推行城镇化的结果,而之后综合得分的下降是前期城镇化推进导致的一系列社会、环境等问题爆发的结果。比如由城镇化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都会导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的下降。而对于像江西省那样趋于稳定的情况,本文认为可能是由于当地政府意识到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努力调整的结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固定的发展格局,短期的调整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从最大序差角度来看,湖北省的最大序差为0,即湖北省在2006—2015年这十年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位于第一;安徽省的排序是逐年上升的,说明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在逐渐改进;河南省和山西省排名逐渐下降,说明这两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出现了问题,亟需解决;而湖南省和江西省在总体变化中带有“刚体平移”的特征,这是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

按最大序差的变化范围,可将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分为3类:第一类是“跳跃”式发展,即r max ≥3,包括山西省和安徽省,其中安徽省属于“前跳”式发展,而山西省属于“后跳”式发展;第二类是稳步发展,即r max 1,包括湖北省和江西省,十年间排名位置没有太大变化;第三类是亚稳步发展,即r max =2,包括河南省和湖南省,其中湖南省是向前发展,河南省是向后发展。

第二类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较差的,在图1上表现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明显下降的,除安徽省外其他五省均为此种情况。湖北省、山西省、江西省、湖南省和河南省2006—2015年十年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分别下降了0.5、0.8、0.6、0.3和0.6。在综合得分上,五省的变化差距并不大,只湖南省综合得分下降略小于其他四省。在发展过程上,五省的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只有个别省份个别年份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客观测评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从时空角度对比分析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并对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分维度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类是综合发展水平较好的,也即得分较高的,只湖北省一个,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始终在0.6以上。第二类是综合发展水平中等的,按均值排名分别包括山西省、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四省,均值大约在0.4—0.5之间。与湖北省均值相比,分别小了0.14、0.19、0.189、0.227。2006年,四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基本相同,随后7年间虽然各省有了各自不同的发展,但在2014年四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又基本相同,2015年还保持了这种趋势。第三类是比较特殊的安徽省。在2010年之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非常落后,2010年综合得分比排名第一的湖北省低了0.34。如果按照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每年增加0.1的速度,相当于2010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落后湖北省3.4年。但在2010年之后,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开始了快速发展,短短5年之内就从排名最后跃居到第二名,综合得分增加了近0.18,2015年与河北省相比,新型城镇化水平只落后1.5年。

2.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分维分析

图 2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各项维度得分

由图2可以看出三点:首先,拉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整体得分的是人口城镇化,与其他几项得分差距十分明显;而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其次,造成十年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空间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退步。最后,2015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有所回升,应归功于2015年人口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图 3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各项得分

综上所述,CRSwNP目前仍是鼻科临床诊疗的难治性疾病,全球呈现明显的高度异质性特征,中国CRSwNP的组织免疫病理学特征与全球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差异,国内不同地区CRSwNP的免疫病理学特征也存在差异。临床对CRSwNP实现以内在型为驱动的精准治疗的前提是在对本地区患者进行临床表型和内在型分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免疫病理学特点及影响因素,充分利用组织学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对难治性CRSwNP异质性和复杂性的分类界定,进一步探明CRSwNP的发病机制,依靠临床可靠的生物标记物对个体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诊疗,才可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这是在精准医疗观念指引下的CRSwNP临床诊疗发展方向。

图 4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各项得分

如图4,与山西省相似,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城镇化,而生态环境从2011年开始就成为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大阻力,在其他五项整体上升的时候,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拉低了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但目前,湖北省政府并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后果,生态环境还在持续恶化。

图 5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各项得分

由图5可知,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的发展虽然缓慢,但十年间却是持续向前发展的,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在2011年以后成为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障碍。结合图1分析可知,2015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的上升主要在于生态环境的突然改善。从湖南省生态环境发展曲线来看,其波动变化说明政府已经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并采取了治理行动,但问题是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想要“治本”并不容易,因此陷入了波动循环的状态。

图 6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各项得分

由图6可知,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是城乡一体化,但在2011年以后这种力量有所减弱,虽然2013年有所上升,但之后又恢复了下降趋势。江西省十年间经济城镇化最低,严重拉低了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2011年之后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得分急剧下降,到2014年与经济城镇化水平相当,共同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社会城镇化波动幅度最大,在2007年和2011年得分都是突然大幅增加的,表明江西省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并不是常年坚持的,而是有周期性的投资。

图 7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各项得分

由图7可知,安徽省只生态环境一项对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有明显拉动力量,且这种作用是在2010年以后才有明显体现,表明安徽省在2010年开始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期社会城镇化也有了明显发展,2010年后政府开始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2013年开始城乡一体化得分也突然增加,这种种迹象都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以人为本。同时应该注意,安徽省的经济城镇化并不乐观,十年间发展并不明显,且在六个维度中是发展最差的。

2015年11月,江西六国因违法排污,被环保部门按日连续处罚共罚款31.98万元。2017年9月,该公司因“质监稽查总队处罚信息1条;国控重点污染源超标企业7条;环保企业行政处罚信息3条”等多领域失信企业名单被列入江西省诚信黑榜。自今年5月以来,江西六国全线停产。

五、结论及建议

从空间角度来看,六省的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但十年间各省间差异在逐渐缩小。从综合得分上可以将中部六省划分为两类。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环境对人类有价值,也会在遭到破坏时对人类进行反击。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和谐的。人类作为高级物种,应该担负起该有的责任。在进行自然环境开发过程中,应使用循环经济方式最大化地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技术创新中,找到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

第一,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来看,结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时间上的纵向比较结果。从纵向比较结果来看中部六省除安徽省外,其他五省在2006—2015年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十年间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仅没有提高,还各有下降。其中山西省下降幅度最大。湖北省虽然在六省之中常年排名第一,但综合得分下降这一事实也不能忽视。第二类是空间上的横向比较结果。从横向比较结果来看,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差异明显。湖北省十年间排名稳居第一,且综合得分远超其他五省;山西省次之,在2013年之前排名始终第二,之后便开始没落,逐渐被其他省超越;然后是湖南省和江西省,2007年开始第三名和第四名就始终在这两省中产生;河南省在2012年之前基本都排名第五,只在最初的2006年稍好,排名第四,但2012年被之前排名最后的安徽省超越,此后便一直排名末位;安徽省2011年之前都排名第六,但之后便依次超越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山西省,成为仅次于湖北省的第二名。

第二,从新型城镇化分维度具体分析结果来看,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特色各有不同。相对于其他五省来说,河南省由于是农业大省,没有高污染性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提升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得分,而也正是这种农业性质,影响了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河南省人口城镇化落后,影响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山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明显更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城镇化发展较好,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不同的是山西省由于发展煤炭产业,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2012

年以后,下降幅度十分明显。湖北省生态环境在2010年之后也是持续下降的状态,而湖南省则处于波动循环的状态。此外,山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也不一样,山西省目前主要是经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较弱,湖北省是生态环境质量太差,湖南省是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城乡一体化的推动,而经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是目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阻力。安徽省生态环境在六个维度中得分最高,提升了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得分,目前只有经济城镇化还处于较弱的发展水平,影响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的上升。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Sigma实际代表着99.99966%的无差错率,即0.00034%的差错率,“但我们现在大概也就是3Sigma水平,93.32%,实际至少还存在5%的差错率,5%与0.00034%,这个差距还很大,虽然医疗服务行业与工业领域的数字衡量存在差异。”陈海啸表示。

首先,通过以上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应该认识到,城镇化的发展已不单单是人口、土地和经济的城镇化了,更多地需要关注社会和生态的发展。因此,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尤其关注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生态、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打造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供水系统漏损指数是指实际漏失水量和不可避免漏失水量的比值。不可避免漏失水量依据干管长度、压力、进户数等进行估算,也存在一定偏差。

其次,从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来看,各省应对照结果,寻找原因,积极调整。对河南省来说,要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减少农业吸附人口,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山西省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收入分配问题,调整收入再分配,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在经济方面,要发展多元化经济,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性,同时也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湖北省最需注意的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力解决生态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湖南省由于多山的地理特征,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更应注意对空间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同时要加强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江西省和安徽省目前而言经济因素是制约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近几年也在持续走低,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易非看着弟弟,心里生出些许的安慰,她在想,也许向南马上就要醒悟了呢,也许他马上就要发愤图强了吧。于是,她鼓起勇气说:“向南,你决定要和李倩倩结婚了吗?”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支持。农村条件差,发展空间小,技术人才大多不愿意在农村发展,这就使信息化工作陷入了人才资源短缺的困境,限制了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的发展。所以,要科学有效地培养信息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

[1]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贾明璐.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2]孟庆香,郭施宏,吴升.福建省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7):33-40.

[3]叶菁,刘卫.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时空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5):96-99.

[4]王怡睿,黄煌,石培基.中国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1):90-97.

[5]何孝沛,梁阁,丁志伟,王发曾.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2):257-264.

[6]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6,71(2):194-204.

[7]尹鹏,李诚固,陈才,段佩利.新型城镇化情境下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61-67.

[8]郭志刚.我国人口城镇化现状的剖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J].社会学研究,2014,29(1):10-24,241,242.

[9]秦佳,李建民.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3,37(2):25-40.

[10]张飞,孔伟.我国土地城镇化的时空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5):144-148.

[11]李昕,文婧,林坚.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8):1042-1049.

[12]程莉,周宗社.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J].理论月刊,2014(1):119-122.

[13]王亚力,彭保发,熊建新,王青.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4,34(1):67-75.

[14]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游和远,蔡潇.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36(2):239-246.

[15]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5):61-67.

[16]朱云章.河南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35-40.

[17]张引,杨庆媛,李闯,杨孟禹.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7):79-86.

[18]张晓瑞,王振波.基于PP-DEA模型的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30-135.

[19]杨新刚,张守文,强群莉.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4):84-91.

[20]马艳梅,吴玉鸣,吴柏钧.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值法和象限图法[J].经济地理,2015,35(6):47-53.

[21]沈鑫,吕淑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评价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49(5):718-722.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Six Central Provinces

LU Wei

(Busines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imple urbanization no longer meet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nd new urbanization has emerged.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new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establish a new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us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ull method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subjective emotions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completely and objectivel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in six provinces from 2006 to 2015 wa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time and space,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each province was analyz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is the best and the overall trend is upwar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other five provinces is not ideal and the overall trend is downward.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urbanization, Hubei Province is the best and always ranked first. Henan Province is the worst, and it has always ranked last since 2012. Thirdly,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each provinc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provinces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ctively seek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new way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 the new urbanizati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ull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10(2019)02-0085-08

DOI: 10.15926/j.cnki.hkdsk.2019.02.014

收稿日期 :2018-05-30

作者简介 : 卢苇(1994—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镇化研究。

标签:;  ;  ;  ;  

中部六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