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演讲之中华传统文化映射论文

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演讲之中华传统文化映射论文

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演讲之中华传统文化映射

○索燕华 楼佳丽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场域的政治演讲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文化观念与特征。他主张和平共处、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话语蕴含着和谐共生、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和合观;他强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世界各国联动发展、全球走向共同繁荣的话语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相生互补的整体观;他提倡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勤勉尚学的话语彰显了刚健有为、因时制宜、自强不息的进取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创新开放的发展思路是习近平因应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而提出的饱含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主张,是符合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一剂良方。这一带有中国智慧的理念主张将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和谐、共同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 习近平;政治演讲;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家园,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思想理念、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进程中孕育而生的,它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创造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以贵和尚中、和而不同为思想内涵的和合观;以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为思维方式的整体观;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品行追求的进取观。和合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讲求以和为贵、忠恕包容,强调在承认差异基础上实现事物及事物内部矛盾之间的和谐共生、并育并行。整体观是一种从整体视角审视事物的大局观,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实现事物内部动态平衡与有序发展,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思维观念。进取观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强调积极求进的有为意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起着强大的引领与激励作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赋予了政治文明更为坚实的骨骼血脉、鲜明的价值特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域各种会议与外事活动中发表了众多政治演讲,其主旨内容既贯穿着中国始终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同时又融入了大量习近平对新时代、新形势下世界发展课题的深入思考。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新理念、新方案。他站在时代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发展理念;他主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他高度重视人类未来走向,就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经济、安全、自然等问题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则。习近平在国际政治演讲中的一系列见解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与普遍认同。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坦巴耶夫称,习近平主席非常精彩的演讲,对人类社会应当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令世人钦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评价习近平的演讲为当今世界增加了确定性和希望,世界需要像中国这样的领导力量。(1) 《多国政要谈习近平主旨演讲:指明世界应何去何从的正确方向》,中国新闻网,2018年4月11日,http://news.china.com.cn/2018-04/11/content_50864065.htm。 纵观习近平在国际场域的政治演讲,无论就宏观的政治理念还是微观的政治话语,均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因子,富有突出的中华文化特征,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观、整体观、进取观等核心思想在其演讲中得到鲜明体现和创新性发展。本文试就这一论题进行探究。

和合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理念,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和合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在我国早期著名典籍和学派思想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众多蕴含和合思想的论断。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写道“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将“和合”渗透于部族治理中;《周易》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认为天道保持着伟大中和正义,是普利万物的首要因素,所有邦国都会因此得到稳定和安宁;《诗经》中有“既且和平,依我磬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等,从自然韵律到人际关系都追求一种和睦、和谐之美。《国语》以“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指出了实现百姓和谐安定的生活之道;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了不同事物的和谐才能生万物、促发展的道理。《中庸》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的“阴阳和而万物得”,《吕氏春秋》的“天地合和,生之大径也”,都旨在强调天地阴阳的和合才能孕育万物,揭示了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2)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组编:《和合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14页,第48页。

我国古代各家学派也对和合观作出了阐释。儒家崇尚以和为贵,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孔子及其弟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认为礼仪制度、做人处事都应以“和”为价值标准。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看作是事业达成的最重要因素。荀子则说“天地合而万物生”,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和合的产物。道家把“和”视为万物之本质、生存之基础。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出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和合效果,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庄子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合者,谓之天乐。”“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认为天人得乐的基础在于和合。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和合。墨子有言“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指出和合为社会稳定与和谐提供了调剂良方。(3) 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第43—47页。

那么何谓“和合”?和合学创立者张立文教授认为,“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成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4) 张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2期,第72—77页。 。蔡方鹿教授认为,和合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5) 蔡方鹿,《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67—74页。 笔者认为,“和合”指的是人、自然、社会、文明等诸多关系元素在相互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和谐、融通的理想关系状态。

通晓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的习近平,他对和合观有着更为深邃而精辟的解析,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认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6) 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习近平将我们民族所追求的这种文化理念内化于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不仅将其运用于对内的治国理政中,同时也将其融入面向国际场域的政治主张中。他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7)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 这一纲领性的主张可谓是对和合观以和为贵、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当代传承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与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演讲中高度重视与强调的话语主题。在安全领域,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一直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却没有留下任何殖民与侵略的历史记录,这正是因为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8)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30日,第2版。 他在关于世界安全的演讲中始终倡导以协商方式解决问题、以和谈手段化解纷争,强调“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习近平指出“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协商对话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9)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4月8日,第1版。 在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开幕式上,他强调:“弱肉强食有违时代潮流,穷兵黩武缔造不了和平,互谅互让才能带来稳定,坚守道义才能赢得持久安全。”这些话语实际上正体现了和合观中所强调的“以和为贵”的理念,“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及其弟子认为,以和为贵的礼节是治国当中最为可贵的,这种追求和谐和平的理念无论在什么时期都应当是提倡与遵循的。习近平在国际场域的政治演讲不仅蕴含着对“以和为贵”的坚持,而且更做出了符合当今世界形势的具体阐述。他指出,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态势下,各国应当建立起平等尊重、友好和善、携手互助的亲密伙伴关系,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10)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对待周边国家,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11) 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22日,第2版。 我们可以看到,不仅这些主张鲜明体现了对“以和为贵”和合思想的传承与弘扬,同时,这种新的话语表述也显示出在继承基础上所作出的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是新型当代政治话语体系建构的一种显现。在这种新型话语体系下,习近平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友好和善态度,中国始终愿同周边国家交好,同世界各国交好。

随着正畸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成人错颌畸形患者开始接受正畸治疗。然而,成人患者的口腔情况相对复杂,大多数成人都存在龋坏的牙齿,随着光固化复合树脂在龋坏治疗的广泛应用,许多固定矫正都需要将托槽直接黏结在有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的牙齿表面上。由于龋洞大小形状不同,光固化充填的树脂面也各不相同,往往是托槽底板一部分黏结在树脂面上,一部分黏结在牙齿表面上,由于牙齿表面黏结托槽一定要进行酸蚀处理,且长期存在于口内的树脂充填物在黏结前也同样需要进行相应处理,故本实验未进行无表面处理的光固化树脂面抗剪切强度的阴性对照。

可以看出,串补装置的电压补偿效果与负荷电流有关:当线路负荷重时,电流值大,电压补偿越高;线路负荷较轻时,电流值小,电压补偿较低。因此,串联补偿电容装置不会出现电路轻载导致的过补偿情况,也不会出现电路重载时补偿不够的现象。

酿酒酵母在麦芽汁培养基中经二级活化后于麦氏培养基平板上划线,28 ℃培养。每天进行子囊孢子染色并镜检,观察酿酒酵母产孢情况[11]。产孢率较高时(5~7 d左右),采用文献[12]进行酿酒酵母单倍体分离。将单倍体分离后得到的菌液适当稀释,涂布于麦芽汁培养基平板上,28 ℃培养2~3 d,最后PCR鉴定单倍体菌株[13]。

《气象科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主办。报道大气科学和相关科学各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也刊载反映大气科学各领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述。主要栏目:大气探测与信息技术,天气气候与数值预报,应用气象与科学试验,台站实用技术等。欢迎气象部门和相关学科的业务、科研、技术开发人员以及相关院校师生投稿和订阅。《气象科技》为大16开本双月刊,全年定价:120元,全年随时订阅。

所谓整体观,就是从整体层面对客观对象进行分析,把世间万物看作是一个被特定机制联结而成的无限的统一整体,整体中的各要素呈网状错综地交织在各种联系之中。(23)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7—52页。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在长期发展中渗透于各个领域,衍生出诸多中华文化精粹。传统中国医学以整体观为特色,它强调人体的统一性,人体的局部都具有整个生命活动的全部信息,通过人的外在器官、结构可以判断体内的生命活动状态。(24) 陈曦,潘桂娟:《论中医学的整体观》,《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第35卷第4期,第515—516页。 太极拳也是中国古代整体观的典型体现,它是由太极整体观和整体生命观共同构成的一种整体运动。太极拳强调在形体运动的同时,要注重内在意与气的同步协调,达到神、形、气的和谐统一。(25) 崔生林,张建军,张志峰:《试论太极拳整体观》,《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19卷第4期,第25—26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整体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深深根植在中国人民的生活当中,指导人们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参与世界,是中华文化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的思想。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认为人要遵循自然法则与宇宙运行规律,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相生和谐的状态。庄子强调“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27) 《庄子·天下》。 ,“众窍比竹之属,接乎有生之类,会而共成一天”(28) 《庄子·齐物论》。 ,把万事万物看作是一个牢不可分的有机运动体。宋朝时期“天人合一”被进一步延续,形成了“万物一体论”,它同样是从整体角度分析事物,指出在天人关系中天、地与人是本然统一的(2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10年10月,第1—3页。 。此外,整体观还从整体内部进行思考,指出了整体内部各要素具有对立互补、相生相胜的内在联系(30) 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55—62页。 。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八卦之说就是在“对立互补、相生相胜”的观念下形成的经典传统学说。

在文化领域,习近平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原则,主张相互包容、交流互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思想最初是由孔子针对做人处事提出的价值标准与德行品格。而从文化发展视角来看,“和而不同也是一种文化观,它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规律。”(15) 方克立:《“和而不同”: 作为一种文化观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费孝通先生曾明确指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先哲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有密切的关系。‘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16)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6页。 可以说,中华文明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正是得益于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的总和,历史、国情、地域、习俗的差异能够孕育出截然不同的文明样态。对此,习近平认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17)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2014年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了《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观点,这种并育并行、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实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也是习近平始终坚持的文化交流观。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8)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 他指出,“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19)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第2版。 呼吁各国加强双边、多边框架内各领域的紧密合作,加强人文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20)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第3版。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秉持“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原则,能够使各个国家尊重文明差异、认同文明多样性,在相互包容的基础上增强交流互鉴,并通过文化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的融合方式不断充实丰富本国文明。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就以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为例讲道:“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21)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第3版。 这一事例形象地说明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理念能够赋予世界文明更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也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不断繁衍生息的精神动力。

进入21世纪,世界的发展走向与治理问题成为每个国家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曾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发问:“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31)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立足整体观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六字方针做出了回应。在国际场域发表讲话时,习近平反复强调这一全球治理原则,演讲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共建共享”的政治话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动态的、平衡的、协调的整体观念。

除此之外,在我国大量文学作品中,进取观的精神与理念也得到了鲜明的彰显。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弘扬不断求新探索精神、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的千古名句;李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倡导不畏困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苏轼在《浣溪沙》中吟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鼓励人们保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李清照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达人生要始终进取、追求卓越的恢宏志向;吴承恩赋予笔下人物富有挑战传统、打破陈规的精神,他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塑造成一个敢于冲破束缚、勇于进取、敢做敢为的英雄形象。

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部关系出发,习近平主张国家间要实行联动式发展、共享式发展。习近平政治演讲中的大量话语都体现了对于各国联动关系的思考。2013年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就指出:“一个强劲增长的世界经济来源于各国共同增长。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36) 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人民日报》,2013年9月6日,第2版。 习近平认为,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它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动力,为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对此,他在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37)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第3版。 。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齐聚上海时,习近平又一次表达了“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的政治主张。从习近平的演讲内容来看,这些强调联动式发展、共享式发展的理念正体现了整体观中强调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观点。整体观认为,整体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状态,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世界各国的相互关系亦是如此,因而国家间的联动式发展才能为各国在相互影响中实现互利共享提供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为达成各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这一目标,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38) 习近平,《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1月9日,第2版。 。在谈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各种讲话中,习近平都强调“‘一带一路’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的发展宗旨不是单边的势力壮大,更不是一国的遥遥领先,而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实现世界各国的联动发展。

关于进取观,中国众多典籍史书、名家学派都有阐述。我国传统经典《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精神品格与进取意识。儒家作为倡导进取精神的主要学派,对进取观有着丰富的思考。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人处世的人生信条,提倡积极入世,把“平天下”视为进取观的最高层次与最终目标。孔子还指出,士人应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与胸怀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人们建功立业、经邦济世。孟子在论述进取观时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具有战胜困苦、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才能“曾益其所不能”。荀子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他发现了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肯定了“有为”的进取意识,鼓励人们关心现实、参与现实,最终达到改革现实的人生目标。(46) 任海勤:《儒家的进取与超脱》,《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10—11页。 法家倡导的变革精神也是进取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法家反对守旧的复古观念,认为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懂得因时制宜,根据现实做出调整与变革。商鞅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变法理念,主张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韩非子认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强调变革进取的必要性。

恩格斯认为,把世界当作一个发展变化的混沌整体是古希腊人的一个基本观念(2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事实上古代中国同样具备这种整体思维观。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是一种立足整体、强调全面完整地把握事物及其发展的思维观念。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认识、理解、把握事物最根本的观念模式,也是人们生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从整体观追求的终极目标出发,习近平向世界表达了实现“天下大同”的殷切期盼。他在政治演讲中多次呼吁打造平衡普惠、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他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世界各国能够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共同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状态。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42)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43)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第3版。 。习近平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思考与传统整体观实现稳定、和谐、有序自然世界的终极目标是相统一的,整体观注重万事万物的协调、协和,追求整体的稳定化与秩序化,以实现宇宙和谐、天下大同为根本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在上任伊始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44)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2版。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在构建中国梦的同时,还要共筑亚太梦、对接世界梦。他指出:“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们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45) 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第2版。 为此,中国积极采用政府援助、海外投资、捐款捐物等形式向一些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共同繁荣的大同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在经济领域,习近平坚持和合共生的理念,主张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基于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共赢目标,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区域合作平台。他认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国家间同舟共济、优劣互补,解决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时出现的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问题,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落后和发展失衡困境,实现共同繁荣的重要发展法则,也是世界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2) 《国语·郑语》。 和合观的这一观点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差异,认同差异、尊重事物多样性,在相互统一的变化过程中能够孕育新事物,实现质的改变。习近平对于经济全球化时期世界各国生存发展之法的见解包含着和合观“和实生物”的思想,他指出国家间通力合作才能在互补中产生新动能、实现新发展。为推动合作共赢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运行,习近平在国际场域的政治演讲中始终倡导合作主张,在各种场合都强调“共商合作”“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他引用古语“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强调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13) 习近平:《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第2版。 ;以“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合则强,孤则弱”阐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14)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6月29日,第2版。 在合作共赢理念引领下,中国始终以积极的行动争取与各国开展深入合作,携手构建共同繁荣的经济发展蓝图。然而中国这种积极的行动模式被一些人曲解、误读成具有威胁性、进攻性的“新殖民主义”。为了消解这种误判,习近平常以简明易懂的话语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他强调,中国的发展绝不是“这边搭台,那边拆台”,中国“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以形象生动的话语明确表达了中国在和合理念下同世界共享经济发展机遇的决心与愿望。

古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赛内加曾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步来自进取心。英国作家赛·约翰逊认为,无愧于有理性的人的生活,必须永远在进取中度过。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进取观念是中华民族思想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始终流淌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成为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族地区乡镇文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级政府提高意识,加强认识,在人力、财力、政策上倾斜,将民族地区乡镇文化工作真正作为民生工程来打造,结合当地民族特色,人民群众的需求,完成特色的乡镇文化顺利传承。

从整体内部的动态调节出发,习近平提出要共同建设全球体系结构、共同完善国际规则秩序。国际社会是在全球体系结构中运行发展的,结构内建立的各种秩序规章应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39) 王赓武、贾庆国、巴里·布赞等:《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未来》,《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10—56页。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时期,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现行的国际秩序已无法满足当今世界发展所需,对此,习近平提倡中国古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主张要打破陈规,及时对现有的国际规则、国际秩序做出调整和完善。这也鲜明体现了整体观的思维理念。整体观强调整体内部各要素始终存在着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体现为整体对于自身的不断调节。“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阂一辟谓之变”,在调节的过程中事物逐渐趋于完善。如何调整现行秩序、完善国际规则,习近平指出,“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40) 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9月28日,第2版。 。作为二十国集团成员,习近平积极呼吁各成员国共同投入到完善国际秩序的行列中来,2016年杭州峰会召开时,二十国集团共同制定了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为国际投资领域填补了空白(41)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人民日报》,2016年9月6日,第1版。 。面对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世界,中国始终坚持因时制宜、顺时而变的主张,紧扣时代发展需求,愿同各国携手不断革新、完善现行制度与规则,确保国际秩序的平稳、有序。

另外,要多安排一些活动,开展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阿姨的学习生活,更能促进阿姨了解和热爱这个职业。例如,组织新老阿姨的交流、阿姨和雇主的交流、聚餐和出游、文体比赛等。

从事物的整体性出发,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该理念强调,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面临着同样问题与挑战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共建共享、合作共赢。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整体观的核心在于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论是“天人合一观”还是“万物一体论”,都不单独强调整体内部单元、要素等子元素,而是把世界看成一个发展的统一体。基于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习近平指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各国安危与共、唇齿相依,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32) 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9月27日,第2版。 ,尤其在关系到全球命运的安全问题上,他认为“一个看似单纯的安全问题,往往并不能简单对待,否则就可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33) 习近平:《坚持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携手开展全球安全治理——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9月27日,第2版。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34)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第2版。 。在呼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全球整体安全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指出对环境整体性、可持续性的考量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之道。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说:“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35)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第2版。 可以说,他对环境问题的真知灼见与战略布局充分融汇了整体观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真正关心人类走向、关注世界发展的深刻见地。

从古代“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到当代“量子卫星”“中国天眼”的神奇制造,进取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在习近平国际场域的演讲中,我们可以从开放包容、创新变革、勤勉尚学三个层面来挖掘习近平对进取观做出的鲜明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阐述。

“开放必然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执政以来始终坚持的重要政治主张。开放意味着接受新事物,容纳新观念,经受外来文明的冲击与挑战。回顾中华民族历史,凡奉行开放治世观念的朝代都曾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相反封闭自守的历史时期最终都遭受重创、一蹶不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这一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47)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习近平在国际场域的演讲中反复提及“坚持对外开放”的治国理念,多次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态度,指出中国的开放发展传承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义观念,愿同世界各国在合作与竞争中同进取、共发展。对于“一带一路”的构建,习近平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他说:“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2018年,在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国举办了首届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的重大决策。在这次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他说:“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48) 习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第3版。 他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开放合作不仅是当前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放眼未来,它也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强调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激励下,中国将进一步实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举措,致力于为世界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以切实行动为实现共同繁荣的理想目标而努力。

在注重开放发展的同时,习近平还积极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自十八大明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创新”成为习近平政治演讲的核心话语之一。他认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49)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这正是进取观中变革思想的体现。《周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出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要适时做出改变,及时推陈出新,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实现持续发展。习近平在国际政治演讲中引用“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就是要阐明这种因时制宜、变通发展的道理。他说:“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50)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并进一步强调创新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把创新比喻成发展的“第一杠杆”,指出当前新兴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兴起,创新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51) 习近平:《携手谱写亚太合作共赢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2日。 。他引用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古语,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用浓缩中国传统智慧的语言向国际社会阐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多次以“创新”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其中在第十次峰会上他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会发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科技进步造就的新产业和新产品,是历次重大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52) 习近平,《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人民日报》,2015年11月16日,第2版。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大潮中,除旧布新的艰难过程正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习近平通过政治演讲将中华民族这种“创新变革”的进取精神引向国际场域,既表明了中国坚持创新发展的决心与信念,同时也为面临变革挑战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涡流发生器安装角度直接影响尾涡强度: 角度过小, 产生的涡强度不够, 改善效果不明显; 角度过大, 产生的涡将很快破碎, 作用区域小, 而且对主流的干扰也将增大. 此外, 还应考虑气流黏性的影响, 尾涡强度随着距叶片流向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直至完全消失. 因此, 安装角度应依据具体需要控制的区域作相应调整.

建设开放型经济、创新型国家是习近平的核心政治主张,也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导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则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种勤勉好学的进取精神。习近平上任伊始就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执政理念,在国际场域他多次呼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指出:“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来以吃苦耐劳闻名于世。中国人民深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53)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第3版。 将中国的发展变化与取得的突出成就归功于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与实干拼搏,并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这一带有民族性特征的奋进精神。他在国际场域的政治演讲中强调,中国的先辈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中国人始终具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有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信念。而这种“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的勤勉奋斗精神正是中国人民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实现奋斗目标、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源泉。强调勤勉之余,习近平还倡导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的尚学善用精神。他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向来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学习、善于应用的民族,始终敞开怀抱接纳外来文明。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向世界学习、向各国人民学习,学习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和世界发展得更好”(54) 习近平:《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7月5日,第2版。 。就如何学习这一问题,习近平引用古语指出,学习成长中的中国应当采取一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明辨之,审问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灵活变通、去粗取精,绝不能做一个愚昧无知的“搬运工”。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55)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这些也正是中国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明证。“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这种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56) 习近平:《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9月19日,第3版。 ,未来中国也必将继续奉行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的尚学善用精神,做一个持续学习的世界大国。

无论是习近平的政治观念还是其演讲时引用文化经典阐明的道理,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不断实现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诸多发展成就,其中日趋成熟的量子卫星制造、高铁系统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当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差距,开拓创新、勤勉实干、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仍需大力发扬、世代传承,使中国在持续发展中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更具先进性与影响力的东方力量。

不同于过去殖民主义、冷战对峙的旧时代,21世纪是一个让世界各国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新时期,弱肉强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老路已行不通,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着经济、安全、生态等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共同承担风险、化解危机、迎接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已无法满足世界所需,更不能有效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益启迪。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57) [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167页。 被誉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预言: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中国文明之中。(58)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组编:《和合之道》,第21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和合、讲究整体、提倡进取的思想观念可以说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案。

在国际场域的政治演讲中,习近平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灵活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他对当代世界的思考与建构当中。他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善于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内涵解决问题,其政治话语中所蕴含的智慧与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一脉相承,而且更是在历史的新时代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诠释与内涵,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国际社会中,习近平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主张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同,其影响力日益提升,他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宪章,他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被纳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他主张的创新、开放理念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影响国际进程的核心要义……英国广播公司( BBC )曾报道称,十九大是一次“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大会,习近平提出的政治理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俄罗斯政治观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撰文称,习近平提出的系列政治外交理念决定的是世界的未来。可以说,习近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下以其独到的视野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构建起了一种富有中国智慧、胸怀天下的思想理念,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的困境开出了一剂良方,为全球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内涵,我们相信,这一思想理念必将引领全球走向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美好的未来。

全部入组患者年龄最小50岁,最大80岁,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flected in Xi Jinping ’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peeches

SUO Yan-hua, LOU Jia-li

Abstract :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i Jinping’s political speeches in international stages are filled with distinct Chinese cultural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His words advacating peaceful coexistence, tolerance and mutual learning, win-win cooperation implied the idea of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that is, harmonious coexistence, harmony but difference, and harmony and harmony with living things. His words emphasizing that human destiny is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a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develop together, and that the world is heading for common prosperity, embodied the holistic view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the unity of all things and the complementarity of each other. His advocacy of openness and tolerance, innovation and reform, and diligence and advocating learning highlights the progressive concept of vigorous and promising, adapting to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self-improvement.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the principle of global governance of “building and sharing through discussion” and the idea of innovation and opening-up are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s of Xi Jinping, which are full of Chinese cultural thoughts in response to the puzzl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world today. They are also a good prescription for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idea with Chinese wisdom advocates that human society will lead to a more harmonious and prosperous future.

Keywords : Xi Jinping; political speech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作者简介: 索燕华,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播语言学、口语传播(E-mail:suoyanhua@163.com);楼佳丽,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传播、口语传播(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图分类号: B27;G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398(2019)04-0005-12

收稿日期: 2019-04-01

【责任编辑 陈 雷】

标签:;  ;  ;  ;  

习近平国际场域政治演讲之中华传统文化映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