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探究教学论文_谢计兵

实施探究教学论文_谢计兵

——以“洋流”教学内容为例

谢计兵

摘要:探究教学是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一些事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自觉地、主动地探索。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这也充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对探究教学进行了探索,旨在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探究教学;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方法。其教育教学理念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并迁移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育合作精神的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优于外部动机,好奇心和能力动机是学习有效性的保证;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智状态,抓住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可能产生的兴趣、疑惑,或是学生原有的认知与新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偏差,或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认知障碍、误区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

在“洋流”教学中,笔者导入新课时就引用了“洋流与战争”的案例故事:二战中,盟军海军布下水雷、扼守直布罗陀海峡战略要冲,采用声纳监听系统监听德军潜艇的马达声,一旦监听到即用水雷将其摧毁。但德军潜艇却屡屡在盟军眼皮底下神不知鬼不觉的自由出入海峡,重创盟军。我们不禁要问:德军是如何避开监听系统而自由出入海峡的?答案就在“洋流”中。

如此故事和情境设问,使学生马上试图尝试用洋流来探究分析其原因,但却不知洋流为何物,进而使他们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求知状态。这样学生很自然、很顺利的进入这节内容的探究学习状态。

二、巧设微实验,激活探究思维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布鲁纳也曾说:“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地理教学若要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就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求证。在突破“洋流规律”这一教学重点时,笔者设计了课堂微实验。首先让学生自我展示,动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因为熟识,学生很容易做好。那么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和海陆作用下,世界洋流如何运动?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水槽、长吸管和若干泡沫颗粒摆放在桌面上。学生两两合作,将泡沫颗粒放入水槽中,吹动吸管,气流代表低纬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分别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中高纬“海区”泡沫颗粒(洋流)运动方向。学生利用知识进行思维分析,尝试总结洋流分布模式;进而又以此为知识基础,探究分析总结出洋流在性质、环流方向等方面的分布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就由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的层次上升到“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的高境界。

三、迁移认知基础,活化探究过程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的探究学习是最高效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同化、顺应和建立平衡的过程,是一个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提升,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巩固知识、培养思维、提升能力的过程。而原有认知基础就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活水之源”。

笔者在突破“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灵活设计了几个洋流故事,要求学生就从已掌握的知识入手,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把探究学习继续推向深入。

洋流故事一:[TITANIC的沉没]

TITANIC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极为豪华的客轮,号称永不沉没的“梦之船”(配以电影片段),1912年它在北大西洋上(从英国南安普敦驶向纽约)初次航行时,撞到冰山。短短2个多小时,船体一折两半,沉没在纽芬兰渔场海域,船上2208人中1523人葬身海底。那么,冰山是从哪儿来的呢?纽芬兰渔场是如何形成的?学生探究洋流对航船的影响及渔场的成因。

洋流故事二:[神秘消失的油污]

1978年3月,一艘叫“阿摩科·卡迪兹”号的油轮在英吉利海峡附近失事,使2.95亿升原油漂浮在海面上。一段时间后,该海域油污却又神秘的自然消失了,而另一海域却遭到了严重污染。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探究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扩大污染;

洋流故事三:[哥伦布的探险远航]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沿近路线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用了37天;1493年,第二次航行沿远线路去美洲,却只用了20天。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体现了洋流对航运怎样的影响?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情境故事化、知识问题化,分组探究,迁移认知,人人参与,探究活动不再是死水一潭,而立即变的鲜活起来,学生的地理思维始终处于激活态,进而迸发智慧火花。

四、巧设思维陷阱,澄清探究误区

基于学生认知和理解的偏差,针对教学和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惑或思维误区,巧设陷阱,激活思维进行澄清,让学生正确理解、全面把握。

在完成洋流的重点内容的教学后,又设计了容易误解或理解偏差的问题,集中释疑解惑:

1.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都是暖流吗?(该问题强调索马里沿岸的季风洋流)

2.西风漂流都是暖流?(该问题全面分析南半球横亘全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的成因)

3.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的水温?(洋流性质的界定是相对于其所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4.秘鲁渔场是秘鲁寒流形成的?(全面理解上升流和渔场的关系)

这些貌似正确的认知,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分析,得到拨乱反正、予以澄清。

五、设计梯度训练,体验探究成功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能有所收获,并进行运用,分析解决问题。而课堂练习是重要的体验形式之一。课堂定时练习的设计,应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体现梯度性,即巩固知识基础,又培养地理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实验中学 273500)

论文作者:谢计兵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  ;  ;  ;  ;  ;  ;  ;  

实施探究教学论文_谢计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