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观察与对“理解圈”的反思_数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圆的认识》的课堂观察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主动参与论文,课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背景

眼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许多数学老师面临着许多困惑:新课程背景下老师该做些什么;如何看待新的课堂教学;如何引领新的价值取向等等。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这些困惑给数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而以校为本的数学教研活动,就是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师生发展为目的的严谨、务实、创新的教研形式,是数学老师得以茁壮成长的土壤。

从实施数学校本教研活动以来,我校一直在不断的探索,这次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结合省级课题“分层教学、合作学习”,以“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专题,以课例H老师的《圆的认识》为载体进行区级数学研讨活动,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市、区教研员)的形式参与全过程。

(一)样本

学校类型 年级学科

课型

班额教师

性别 教龄 学历 职务

省示范小学

六年级

数学

新授59 女 8本科 教师

(二)教学变量控制

某一天上午第二节,课时计划40分钟,实际用时47′6″。执教者提前两周明确授课内容,提前一天在授课班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作了前测。授课当日有60多位老师随堂观课,基本上反映了自然情景下的教学。

(三)主要观察技术的选择

1.学生前、后测;

2.全息性课堂教学录像、录音;

3.逐字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

4.A、B、C各层次学生投入状态观察表及汇总表;

5.A、B、C各层次学生反馈情况记录表及汇总表;

6.A、B、C各层次学生回答类型分析表;

7.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统计。

二、观察结果记录及诊断分析

(一)行动前

1.学情分析——对班级学生进行前测。《圆的认识》前测结果如下:

表1(班级总人数59人)

题号内容人数

百分比

画过圆5796.6%

第一题没画过圆2 3.4%

只用圆规画过圆1220.3%

只用圆形物体画过 122 0.3%

其它方法画过 1830.5%

第二题 用圆规或用圆形物体画过610.2%

用圆规或其它方法画过 610.2%

各种方法都画过 3 5.1%

没写 2 3.4%

全部听说过圆的各部分名称 1118.6%

第三题 部分听说过圆的各部分名称 2237.2%

没有听说过圆的各部分名称 2644.2%

只有半径画对 23.45%

只有直径画对 11.75%

第四题半径、直径全画对

1220.4%

不知道怎么画 4474.4%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2 3.4%

圆有圆周率

2 3.4%

第五题 把球、西瓜等球体说成是圆

813.6%

没回答圆还有哪些知识 4779.6%

前测结果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曲线图形的初步认识,从表1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并画过圆,学生对圆是有认知的,并不是陌生的,说明学生已经具备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圆的认识是肤浅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44.2%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圆的各部分名称,接近74.4%的学生不会画直径或半径,而且部分学生不能区分圆和球,把平面图形圆和立体图形球混为一谈。所以建议H老师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设计教学程序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执教者对文本材料作出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诠释。同时借鉴他人的优秀案例,反思与他人的异同点、优劣处,初步构思出教学思路。

3.说课、集体备课

H老师阐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路,教研组成员通过倾听执教者的设计理念,相互讨论其教学设计策略。对《圆的认识》大家达成以下几点看法:

(1)教师做到目标分层,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获取成功感。

(2)通过动手画圆让学生从体验中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参与能力。

(3)探究圆的特征,对于C层次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4)教师设计两部“求助热线”来探究圆的特征,帮助C层次的学生确立研究方向,防止盲目参与,但怎样合理把握很重要,以避免A、B学生产生依赖感而影响了他们探究的主动性,使探究流于形式。

(二)行动中

观课者分别从“A、B、C各层次学生投入状态”“A、B、C各层次学生反馈情况”“A、B、C各层次学生回答类型”“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

《圆的认识》这节课观课结果如下:

表2 课堂教学过程时间分布表

展开

巩固应用

引入圆的各部圆的特征巩固 应用小结

分名称

时间 1′16′6″18′ 5′ 7′74′6″

百分比 2.12%

34.18% 38.22%

10.61% 14.87% 100%

表3 主要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布表

学生独立学生合作

教师讲解师生问答

总时间

活动活动

时间 1′30″30′36″ 7′40″ 7′20″47′6″

百分比3.2% 64.7%

16.4% 15.7% 100%

表4 A、B、C各层次学生回答类型观察表

A层次

B层次

C层次 合计

类别

百分 百分百分

次数 百分比

次数 次数次数

比 比

无回答0 0% 0 0% 0 0%

0 0%

机械判回答23.1% 0 0% 34.7% 57.8%

认知记忆回答 23.1% 0 0% 9

13.8% 11 16.9%

推理性回答7

10.7%19

29.3%23.1% 28 43.1%

创造性回答

11

16.9% 9

13.8%0 0%

20 30.7%

主动提问 11.5% 0 0% 0 0%

11.5%

答非所问 0 0% 0 0% 0 0%

0 0%

合计 23

35.3%28

43.1%

14

21.6% 65

100%

说明 全班总人数为59人,其中A类学生15人,占全班人数的25.4%,B类学生30人,占全班人数的50.8%,C类学生14人,占全班人数的24.7%。A层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成绩稳定;B层次学生,智力因素好,在学习上缺乏刻苦精神、学习兴趣有偏差、学习成绩忽上忽下,但有一定的向上潜力;C层次学生,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对差一些、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不理想。以下同。

表5 A、B、C各层次学生投入状态观察表

类别 人数 总人次 投入

非投入

生 次数 百分比次数 百分比

投 A层次

15300

298

99.3% 20.67%

入 B层次

30600

593

98.8% 71.17%

状 C层次

14280

274

97.1% 62.02%

态 合计59

1180 1165

98.8%15 1.2%

说明 每两分钟扫视一次,共记录20个时间点,乘以全班人数59人,学生投入状态按人次计算,共记了1180个记录点。

表6 学生反馈情况记录表

反馈情况 A类

B类

C类

总计

班级人数 153014 59

反馈人数 918 7 37

百分比

60% 60% 50% 62.7%

反馈次数 222913 64

人均反馈次数1.47 0.97 0.93

1.08

百分比 34.4% 45.3%20.3% 100%

(三)行动后

1.对班级学生进行后测。

表7 学生后测反馈统计表(一)

正确

错误

题目

人数 % 人数

第画出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57 96.6%23.4%

一 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59 100% 0 0%

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56 95% 3 5%

第 圆的位置由( )决定57 96.6%

23.4%

题 圆的大小由( )决定57 96.6%

23.4%

第 圆的特征42 71.6%

17

28.8%

题 圆的应用45 77.3%

14

23.7%

表8 学生后测反馈统计表(二)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A喜欢 5797%

你喜欢这节课吗? B一般 11.5%

C不喜欢11.5%

你认为这节课老师有没有关注A有3458%

到你?B没有 1119%

C不知道1424%

这节课中你有没有主动参与学A有5795%

习活动? B没有

1

1.5%

C不知道 1

1.5%

A想5695%

你还想上这样的课吗? B不想

0 0%

C不知道 3 5%

2.通过教师同伴、专家(教研员)课堂观察分析,大家针对《圆的认识》这堂课“学生是怎么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没有主动参与,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

(1)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H教师教学引入简洁,只占2.12%,展开过程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比较多,成了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师生问答的时间为30′36″,占用了整节课的64.7%,师生问答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很大部分生生之间的交流。但就整体而言,问答问题时间显得过多,以至于造成拖堂。整堂课H教师竟然拖堂了7′6″,如果长期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从表4中可以看出,A层学生回答了23次,占35.3%,B层学生回答了28次,占43.1%,C层学生回答了14次,占21.6%,从表中还可以看出H老师提问的科学性不但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说明H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即让C层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充分挖掘A层学生的潜能。然而我们也可以发现这节课上几乎没有看到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提问占1.5%),这样多多少少影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3)从表5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共1165个点,占98.8%;非投入学习状态共 15个记录点,占1.2%。由此可以说明,学生的投入率相当的高,总投入率为98.8%,其中A类学生的投入率相当的高,走神只出现2次,达99.3%;C类学生投入率也是相当高的,为274次,也达到97.1%。说明H老师能兼顾到各类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

(4)从表6中可以看出,有37人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占全班人数的67.2%。特别值得欣喜的是这堂课内C类学生也有了很多发言的机会,占 20.3%,而且与A类学生的回答机会相差不大,说明教师已注意在提问上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站起来发言的机会,从而拓宽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

(5)从表7中和表8中可以看出,教师基本上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目标落实。特别是学生对理解类的知识掌握较好,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掌握,均达到95%以上,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圆的特征与应用”这方面错误率最高,分别占28.8%和23.7%,那是因为H老师在教学圆的应用时,对圆的特征挖掘得还不够深入,多多少少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

三、反思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迫使教师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校本教研以及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这次数学校本教研活动中,我看到了教师向参与者、合作者、反思者和研究者转变的尝试。

(一)参与者——从“被动”走向“主动”

以往的教研活动我们往往是“一言堂”或“少言堂”。这样的教研活动只能培养教师的惰性,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这次教研活动变灌输式为主动参与式,使我校数学教师人人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他们个个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仔细观察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表9),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在宽松的氛围中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9 本次数学教研活动参与者人数统计表

类别人数

执教1(本校教师)

学生投入状态情况观察6(本校教师)

学生反馈情况观察3(本校教师)

学生回答类型情况观察3(本校教师)

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观察2(本校教师)

观察全过程(其中两人分别负责前测、后测)4(本校教师)

观察全过程 2(市、区教研员)

观察全过程 1(兄弟学校老师)

合计 22

同时,教研组还邀请了市、区教研员和兄弟学校的一位数学骨干教师共同探讨我们的问题。特别是区教研员也以参与者的平等身份,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惑,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正是专家的引领更加提高了这次数学教研活动的质量。

(二)反思者——从“形式”走向“问题”

以往的教研活动我们总是喜欢就课论课,或者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而这次数学教研活动,我们是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带着教师的共同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没有主动参与,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的……”进行了专题研讨,其中有执教者H教师的反思,又有21位参与者的反思。不仅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有教学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贯穿于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而且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反思也不是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深入地探究平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

表10 本次校本教研活动教师所写文章统计表

姓名 内容(说课稿、评课稿、案例等)数量

刘晓琼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1

刘晓琼 《圆的认识》说课稿1

刘晓琼 《圆的认识》教后反思 1

戴立坚 反思《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学生的主动参与》

1

陈林琼 反思《从“学生回答类型”分析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

叶凯反思《圆的认识》课堂学生学习投入状态分析 1

季讯群 反思《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

孙丹 反思《校本教研——教师成长的摇篮》 1

陈丽丹

反思《准好妙》 1

陈林琼

案例《分层教学以生为本》1

吴益 案例《以学定层 按需设教》

1

刘晓琼

案例《激趣 探究 合作 建构》 1

合计 12 12

在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知识的支撑下,只有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才能提升反思、研究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自问、自省,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和生长点,确定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目标,不断进行总结和提高,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三)合作者——从“封闭”走向“对话”

以前我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教学有困惑时,与“同辈”辩论怕丢面子,与“小辈”辩论怕丢权威,与“长辈”辩论怕违师道尊严。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面对新课改的许多困惑,大家都认识到“众人拾柴火焰高”,认识到如果缺乏和同伴的横向交流、互助,将会使自己处于孤陋寡闻、孤立无援的“封闭”境地。这次数学教研活动就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让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得与失。

同时,大家认为,如果只有教师同伴之间在同一层面的横向交流,而没有高一水平的纵向的专业引领,也有可能会使横向交流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陷入重复和低效的状况。正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有与专家(教研员)对话的机会,通过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超越个人的眼界来看待问题,发展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好的解决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教师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四)研究者——从“教书匠”走向“专家”

顾泠沅教授说过: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模式有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这次数学教研活动就是结合省级课题“分层教学、合作学习”,以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专题,以课例《圆的认识》为载体,以“三关注、二反思”为模式进行研究:

附图

教研活动中教师的三个关注包括: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两个有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在人人参与的背景下,使教师在关注中实践、在反思中成长,成为真正的研究者,逐步从“教书匠”走向“专家”。

亦教亦研,常教常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走教学与教研、科研相结合之路,从教师的困惑入手,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将教研主题化。在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个人反思,还需要教师同伴互助,更需要有专业人员的引领,这样才能将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种新的境界,这样的教研活动正是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的保证,是教师得以茁壮成长的沃土。

标签:;  ;  ;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观察与对“理解圈”的反思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